第一节 概述
一、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欧美众多具有鲜明反传统特征的文学思潮或流派的总称,包括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等文学流派。这些打着“先锋”旗号的文学流派,在否定传统的文学审美价值观点与经验的基础上,对文学的表现内容与形式都做了大胆的革新,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文学的面貌与格局。时代精神与社会文化状况始终是制约与影响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兴盛于20世纪上半叶的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社会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和现代工业社会时期的产物,是20世纪西方社会时代精神的反映,也是西方文学发展演变的必然结果。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社会进入一个复杂动**的时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由于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西方社会的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社会的飞速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科技的进步、财富的增长给西方人创造了富足丰厚的物质生活,极大地改变了现代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但另一方面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又对人的精神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从19世纪末期开始,欧美社会已逐渐呈现出都市化、工业化、机械化的大趋势,古典的和谐的田园生活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水泥构筑的大都市以及快节奏、竞争激烈的现代生活;由于新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生产过程日益复杂化,社会分工更加细致,社会越来越像一架精密的大机器,每一个人都沦为这台巨大机器上的小齿轮,人的自由精神受到极大压抑。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自然科学的发展曾经使人找到了自信与征服世界的勇气,但是科学技术带来的人的日常生活方式的巨变,加上由之带来的诸如环境之类的社会问题,以及随后的世界大战中高科技的广泛运用,使人们对科学的信念也发生了动摇,科学在证实了征服世界的力量的同时,也证实了人类的渺小和自我的消失。因此,飞速变化的世界带来的陌生感、激烈竞争带来的危机意识以及机器文明造成的强烈的异化感成为笼罩在西方人头上的阴霾,成为现代主义文学普遍反映的主题。
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后,其固有的种种内外矛盾越来越尖锐,最终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1914年,以欧洲为主要战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13亿人卷入了这场战争,三千多万人死亡;1939年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是一场人类的浩劫,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九千多万人直接死于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苏联为中心形成了与西方体制完全不同的社会主义阵营,在20世纪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两大阵营对峙,导致了世界长期处于冷战阶段,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的危险如阴云一般笼罩着人类,加剧了人们的危机意识。
世界大战摧毁了西方传统的价值体系、信仰体系,西方传统的人道主义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在战争的血腥中被普遍怀疑而动摇。在战争中曾经信奉同一个上帝的人相互残杀,基督教所宣传的“爱人如己”的精神被践踏,文艺复兴以来长期引导着的“人为万物之灵”的人文信念在战争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启蒙思想家以“自由、平等、博爱”为中心构筑的“理性王国”在战争面前变得如此虚幻。战后西方社会弥漫着空前的悲观情绪,人们陷入普遍的精神危机。失去了传统信念的西方人不得不用新的目光来审视自身的命运,寻求新的精神支撑,这就使得新的社会思潮不断涌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非理性主义文化思潮的出现。
20世纪西方思想文化领域同社会领域一样也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的态势,其中非理性主义思潮是20世纪西方影响最大的社会思潮,它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基础。非理性主义并不是指一个具体的流派,而是汇聚了形形色色的哲学、社会学说,主要包括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权力意志说、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等。这些学说由于共同体现西方社会精神危机、文化危机,都具有对传统的理性主义强烈的反叛性,因而被冠以“非理性”。
尽管非理性主义在反对传统理性中心主义的时候有时难免走到另一个极端,即否定理性,但实质上,非理性主义的产生源于对资本主义现实的反思,它是以现代资本主义生活的不合理性为基础的,非理性主义并不反对理性本身,它反对的是一切以理性为中心。它把人作为研究的主体和主要内容,高扬人的主体性,力图透过现象世界、理性世界去发现一个更本质的真实。可见非理性不是无理性,而是一种更深层的理性,它是对整个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反抗与反思,是现代人对自身价值与命运的深刻思考,是西方理性精神传统在当代的新发展。
非理性主义思潮迎合了20世纪处于信仰缺失状态和精神危机中的西方人的心灵需求,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基础,其中尼采的权力意志论、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影响最为深远。
尼采继承了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论思想,创立了“权力意志说”和“超人哲学”。他主张用意志、本能和直觉代替理性,主张以超人哲学取代基督教,断言人类的全部历史都是由天才创造的,认为人类生存的目的在于产生伟大的人物。尼采于1882年在《快乐的智慧》一书中,借一个狂人之口宣布:“世界上所有一切中最神圣和最强有力的上帝已经在我们的屠刀之下流血而死了。”尼采的“上帝死了”和“重估一切价值”是对西方传统的价值观念的全盘否定,为现代主义文学树立了反传统的大旗。另外他崇尚生命意志、崇尚原始本能、反对理性精神,这都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把人的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个层次,并认为性本能是构成潜意识的核心与驱动力,支配着人的精神活动与行为选择。弗洛伊德的理论对西方社会思想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力,改变了西方人的“人是理性为主的动物”的传统观念,更是为现代主义文学提供了“写什么”的理论依据。现代主义文学正是受到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现代心理学的启示,充分挖掘以人的本能为主导的变化多端的异常复杂的内心世界、潜意识世界,因此文学中大量写人的梦境、病态、畸形、本能冲动、幻觉、内心独白等。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冲动”,或称“意识绵延”,它是宇宙的主宰和动力,客观存在的万物是其表象。人对世界之本体的认识不能凭理性,只能靠直觉;理性分析只能围着对象转圈子,抓不住本质,而直觉却能打破空间设置在创作者和创作对象之间的界限,从而把握住智力所不能提供的东西。柏格森的直觉主义以及他对“心理时间”与“空间时间”的区分几乎被所有现代主义作家所接受。
除了受到上述哲学思想的影响外,现代主义文学还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和唯美主义等文学思潮中吸收了精神养料。
现代主义文学尽管打着反叛一切传统的旗子,但是现代主义文学从思想与艺术上并非与传统完全断裂,而是在继承和超越西方传统文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现代主义文学继承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精神实质。浪漫主义文学强调自我,强调人的个性,从个人角度思考社会和人的问题,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悲观失望的情绪,这些实质都被现代主义文学家接受下来。在文艺观上,浪漫主义注重主观性和自我表现,强调非理性的一面,反对文艺创作受传统规律的约束,这些观念在现代主义文学中也都有直接表现。此外,浪漫主义的许多艺术手法,如内心独白、梦幻、象征、怪诞等也都被现代主义所接受,因此现代主义有着“新浪漫主义”之说。
现代主义反对现实主义对外在客观世界的真实描写,而转向对主观心理世界的真实展示。他们认为现实主义、自然主义作家们所描绘的现实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真实,但是现代主义文学承袭了现实主义文学的社会批判意识,并且有一些现实主义作家被视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陀思妥耶夫斯基运用多种心理表现手法,如内心独白、梦境、幻想、直觉等手法对深层心理的探索、变态心理的挖掘直接影响了现代主义的许多流派;福楼拜“客观而无动于衷”的创作理论和精雕细刻的艺术风格以及他非常重视描绘平庸的日常生活等创作手法也给现代主义甚至后现代主义作家很大启发,并最终导致了“淡化情节”这种现代主义创作手法的出现。
现代主义作家反对自然主义对外在现象的机械摹仿,但是现代主义文学又接受了自然主义侧重描绘病态事物和琐碎细节的影响,传承了自然主义以丑为美的创作法则,所以现代主义作品充斥着死亡、黑暗、疯狂、瘟疫、蛆虫等丑恶意象,“以丑为美”、“反向诗学”成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美学理想。
19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的唯美主义文学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美学思想上的主要渊源之一,唯美主义倡导的为艺术而艺术、重视文学的本身价值的创作观以及对艺术形式求新求异的追求,都为现代主义文学所接受并予以传承。
二、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虽然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众多,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倾向和艺术追求,但作为极富于求新求变和反传统精神的文学思潮,其在思想特征与艺术手法上必然呈现出一些鲜明的共性。
反传统是现代主义文学最根本的出发点,也是现代主义文学思想特征与艺术特征形成的基础。反叛精神在文学内容上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主题上,现代主义文学常常通过展示现代人在西方现代工业社会所体验到的危机意识、揭示人在现代社会里与社会、自然、自我全面异化的主题来达到全面反社会、反现代文明的目的;二是在表现领域上,现代主义文学在非理性思潮的指引下,更多地深入人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层心理的探索,挖掘真实的自我,达到对外部世界的叛离。反叛精神在文学创作方法上,则表现为现代主义文学在形式上标新立异,看重文学作品的构成形式。
现代主义文学在内容上体现出了全面地、无目的地反社会的倾向,把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社会批判精神发挥到极致。如果说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更多的是从社会中的人的角度去批判社会某一具体现象、具体制度或某种社会道德,那么现代主义文学则更多的以社会的局外人的身份向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甚至人类文明进行全面地、漫无目的地攻击,为了反叛而反叛,流露出强烈的悲观、颓废与虚无主义的倾向。20世纪的西方社会尽管科技发达、物质生产丰富、经济繁荣、社会发展迅速,但是表面繁荣的背后充满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激烈的竞争和快节奏的生活加重了现代人的生存压力,加上两次世界大战摧毁了西方人原有的信仰体系,新的信仰又没有建立,于是人们普遍陷入了一种精神的迷茫、理想的真空,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说:“虚无主义正是理性主义的瓦解过程。” 它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人的信仰危机、精神危机。
对现代社会的抗议和批判还渗透在现代主义文学“异化”主题中。卡夫卡的《变形记》第一次深刻地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异化”现象。此后,异化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之一,在现代主义文学中,整个物质世界都被看作是人的异己力量,在这个人类自己创造的物质世界里,人变成了物的奴仆,完全被物支配。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已经全面展示了人被金钱异化后的社会罪恶和人性堕落,但在现代主义作家笔下,使人异化的已不仅仅是金钱,而是整个物质世界。比起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异化主题之表现,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异化则表现得更为全面和深刻,如果说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侧重从道德层面揭示人的异化,表现人在金钱面前良心的泯灭、尊严的丧失,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则从文化、哲学层面探讨人在自己的对立面——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面前的主体性的丧失,从而达到全面反社会的目的。在现代主义作家笔下,社会不再是人诗意的栖居之地,它成为一种人的异己力量,与人为敌,剥夺人的尊严、无视人的价值,戏耍人,把人看作它的玩物,而且强大到人无法与之抗衡。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现代主义文学揭示出了一幅冷漠无情、自我中心、人与人无法沟通的可怕图景。人和人之间要么关系冷漠,要么互为仇敌,所以人感到极度的孤独。这种孤独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精神信仰上失去了依托,其次是在新的社会关系下,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人变成了对手,只有征服他人,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日趋功利化的价值观念,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敌对关系。于是在一个全面异化的世界里,人也失去了自己的本质,人的价值失落了,人成了可怜虫,变成了非人。
对外部现实的否定,必然使文学退隐到自我的内心世界,探索人的内心世界成为现代主义文学最重要的审美表现。现代主义文学注重的是心理真实,他们用“心理现实主义”取代传统的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认为,客观世界只是一种表象,或者是内心世界的外部投影,并不是本质的真,摹写客观世界并不能揭示其本质,文学艺术关注的应是人本身,应转向人的精神世界。他们所表现的主观感情并不总是合乎逻辑的、明晰可辨的,他们所要表现的主要是为现代心理学所阐述的内心,即以人的本能为主导的内心、潜意识。为了写出人的潜意识,现代主义文学特别注重写梦幻,因为现代心理学认为梦是人的潜意识的无意识显现。他们主张为写内心而写内心,而不是为了写人而写内心,其中意识流小说更全部是写人的内心,切断了心理活动与实际生活、与人物性格的关系,把心理探索进行到了极致。
现代主义文学注重对深层心理的探索首先源于对社会现实感到失望、不满,对未来又缺乏信心;其次,由于非理性主义哲学和现代心理学的影响,他们把自我的存在看成世界万物产生的终极的根源,把人的本能欲望视为个人存在的本体属性,在他们看来,别的都是虚幻的,唯有自我才是真实的存在;第三则是因为20世纪的西方社会相对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来说,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社会物质财富增加,人们在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开始更多地关注个性的彰显、自我的张扬,于是更多地表现自我内心的感受。
现代主义文学由于注重于内心隐秘世界的探索,相应地形成了其艺术手法上的一些共同特征:第一,大量采用象征手法。现代主义作家为探求人物的内心真实,把外部世界变成“象征的森林”,借用外部的具体意象来暗喻、烘托、渲染内心的情绪和思想,把思想还原为知觉,使抽象的思想具体化,“象征”可以说是现代主义文学最基本的艺术手法,而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的象征主义文学被视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开端。第二,当客观事物的原有形象不能更准确地表达内心深处的情绪和思想时,就得将这些形象加以扭曲变形,直到能够很好地表现主观思想为止,于是怪诞变形也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常用手法。第三,现代主义作家热衷于挖掘人的潜意识,于是大量采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手法,表现人物意识的“自然”流动状态即意识流,力求挖掘人物心理的复杂性。可以说现代主义文学中常见的象征手法、怪诞变形以及意识流是现代主义文学以人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以人的潜意识为表现对象的直接产物。
现代主义文学除了在文学反映内容上否定传统文学外,在艺术形式上也高举反叛的旗帜,在形式上力求标新立异。比如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用写曲谱的形式写诗,兰波的《元音字母》给每个字母以声音和颜色,未来主义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诗和台阶诗,超现实主义诗人阿波利奈尔的图画诗等等。于是,形式上新奇、怪异,也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标志,“一首诗的本质应该不在涵义而在构成” 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名言。对形式美的追求给现代主义文学带来了确实不同于传统文学的独特的审美效果,但不少作家把形式当成唯一,“它故作晦涩,采用陌生的形式,自觉地开展试验,并存心使观众不安”,采用支离破碎的艺术形式来标榜反叛传统的态度,这种形式上的试验在现代主义文学中如此普遍,“这种美学的灾难本身实际上倒已成了一种美学”,使得不少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变得晦涩难懂,走入形式主义的误区。
三、现代主义文学创作概况
现代主义文学发展过程中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流派纷呈,多元发展。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它经历了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诸多流派,除了后期象征主义文学发展较早外,其他流派基本上齐头并进,并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根据现代主义文学整体发展势态,我们可以把它分成开端、兴盛和衰落三个时期。
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前10年,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开端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是后期象征主义文学的兴盛时期。
象征主义是现代主义文学中出现最早、生存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尽管早在19世纪中叶现代主义文学就已初见端倪,美国诗人爱伦·坡和法国诗人波德莱尔被公认为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鼻祖,波德莱尔的《恶之花》直接开启了象征主义文学的大门,但作为一个自觉的文艺运动,19世纪80年代早期象征主义在才正式登上欧洲文坛。90年代前象征主义的阵地主要在法国,法国诗坛三杰魏尔伦、兰波和马拉美把象征主义文学推向第一个高峰。从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前十年,象征主义逐渐走出法国国门,影响波及世界各国。后期象征主义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20年代达到**,40年代渐进尾声。主要代表是法国诗人瓦雷里、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爱尔兰诗人叶芝、英国诗人艾略特等人。后期象征主义与前期象征主义一脉相承,注重对人物自我和内心的表现,反对直抒胸臆,以直白浅露的方式宣泄思想情感,主张寻找恰当的“客观对应物”,把“思想知觉化”,采用象征、暗示、联想等手法,创造一种扑朔迷离、朦胧恍惚的意境,揭示人们隐秘难测的内心世界。这些都对后来的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一定影响。
1910~1930年是现代主义文学最为兴盛的时期,这个时期,欧洲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社会矛盾深刻,精神危机加重,因而各种社会思潮兴起,现代主义文学主要流派都在这一时期登上文学舞台,形成流派纷呈、众声喧哗的局面。这一时期,后期象征主义影响开始波及世界,成为世界性的文学潮流;以意大利、俄国为中心的未来主义、英美意象派、达达主义,以法国为中心的超现实主义和以英国为中心的意识流文学,几乎是同时兴起。现代主义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作品几乎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卡夫卡、艾略特、普鲁斯特、乔伊斯、瓦雷里、福克纳等一大批具有世界影响的现代主义文学大师也纷纷涌现。特别是被视为现代主义的神奇之年的1922年,小说方面卡夫卡创作了他的《城堡》,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出版,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第二卷出版;诗歌方面有艾略特的《荒原》、里尔克的《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和《杜伊诺哀歌》、瓦雷里的《幻美集》;戏剧方面有奥尼尔的《毛猿》和《琼斯皇》的演出,等等。
这一时期活跃于欧美文坛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众多,其中意象派诗歌可以说是从象征主义诗歌中分离和发展起来的一个诗歌流派,它由英美等国一些年轻诗人组成,主要活跃在1910年至1920年左右,以庞德、休姆、罗威尔等人为代表。他们受到东方古典诗歌的影响,强调把诗人的情感要全部隐藏在具体的意象背后,诗歌短小、凝练、含蓄。
20世纪初,未来主义出现于欧洲文坛,主要流行于意大利、俄国,并对英、法、德等国有一定影响。未来主义是欧洲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他们提倡“现代精神”,崇拜和赞颂现代“机器文明”与物质文明、都市化的生活以及令人目眩的发展速度;主张作家反映新的社会现实,表现现代生活的“运动感”,在现代城市的“动态”中去寻找美和创作的泉源。同时他们还肯定战争和暴力,把战争称作“伟大的交响乐”,摧毁旧事物、净化世界的有效手段,倡导作家描写和赞颂战争。他们以虚无主义的态度全面否定一切旧的文化、文学遗产,进行文学艺术内容与形式方面的大胆革新,号称要创造一种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是“新的、未来的艺术”。他们极力强调直觉,主张以“类比”、“感应”、“凌乱的想象”取代理性和逻辑,以表现作家隐秘朦胧的内心感受。他们还在语言文字、音韵、格式方面进行改革,或不用标点符号,或取消形容词、副词,或者把诗行加以形象直观化的图案排列。未来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意大利的马里内蒂、法国的阿波利奈尔、俄国的马雅可夫斯基等人。
表现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盛行于欧美的一种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它最早出现于德国绘画界,传入德国文学领域后,引起强烈反响,迅速蔓延到欧美各国。表现主义是一种渗透着现实和时代精神的文艺运动,他们反对作家脱离现实生活,钻进艺术的象牙之塔,倡导文艺干预生活,改造世界,推动社会的发展;认为艺术的任务不是模仿或再现,而是创造和表现——表现“本质的东西和深藏在内部的灵魂”,他们的口号是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不是现实,而是精神”;主张不拘一格,博采众长,广泛借鉴不同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法,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表现主义文学在创作上的特征是:批判现实,否定传统,具有激烈的革命和反叛情绪;以表现主观为主导特征,具有鲜明的主观性和表现性特色;常常采用象征、荒诞手法,以富有象征意义的故事、人物、环境或荒诞古怪的舞台形象,对社会人生进行总体性的把握和表现;最早开辟出现代主义文学表现人与社会对立、人的异化的主题。表现主义文学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小说和戏剧方面,以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小说创作和美国作家奥尼尔的戏剧创作为代表。
超现实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源于法国的一种资产阶级文艺思潮,由达达主义演变而来。超现实主义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哲学的影响,对“梦幻”极为推崇,几近痴迷。其领袖人物、理论家、代表作家布勒东在第一次《超现实主义宣言》中明确指出:“超现实主义的基础是信仰超级现实”,“同时也是信仰梦境的无穷威力,和思想能够不以利害关系为转移的种种变幻。”他们认为梦幻可以使人摆脱现实生活强加在人身上的种种羁绊,以及外在世界种种表面现象的迷惑,把握人的理性所难以认识把握的“超现实”,打开通向“未来世界”、“彼岸世界”之门。在创作中,他们把无意识、本能、幻觉、梦境作为创作的源泉,采用“自动写作法”、“梦境记录法”、“集体写作法”进行创作,并打破语法规范和逻辑制约,大胆进行“文字的自由连用”和“意象的随意并置和转换”等各种语言方面的“革命”实验,以追求一种新奇的语言效果。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作家布勒东、艾吕雅和阿拉贡等人。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于英、法、美等国的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詹姆斯的意识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柏格森的“时空观”,为意识流小说的产生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意识流作家不把模仿、再现外部世界、客观事物作为小说创作的主要内容,而把表现人的心理真实和意识的流动作为文学创作的主要任务;主张“作家退出小说”、作家“非人格化”,让小说人物直接面对读者,**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受客观时间、空间的限制,以“心理时间”表现人物的思想意识活动和主观感受。在具体创作手法上,意识流小说大量采用自由联想、内心独白、多层次结构、时序倒置、相互渗透等手法,表现人物多层次的意识活动,并且在词汇组合、句法安排等方面进行语言上的变异、创新以及叙述方式上的变革,使意识流小说具有一种全新的叙述形式和语体风格。法国的普鲁斯特、爱尔兰的乔伊斯、英国的伍尔夫和美国的福克纳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
20世纪30年代后,现代主义开始在分化中走向衰落,由于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危机和法西斯力量的抬头,加上社会主义苏联影响的扩大,一部分现代主义作家开始“向左转”,比如德国表现主义作家托勒和恺撒,法国的超现实主义诗人艾吕雅和阿拉贡,俄国的未来主义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等,他们尽管也继续采用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但开始更多地关注现实,作品中加重了现实主义成分,现代主义的表现技艺向现实主义领域渗透。30年代后期,存在主义文学开始在法国兴起,40年代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风靡欧洲,存在主义文学的兴起标志着现代主义文学向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过渡,在30年代后尽管还有艾略特的《四个四重奏》等重要作品问世,但是作为一个世界性的文学思潮,现代主义文学最终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思考题
1.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2.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派别、特征与代表人物。
3.传统文学中的象征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象征有何不同?
4.比较意识流文学的心理描写与传统文学的心理描写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