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谢尔盖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俄罗斯民族文学和文学语言的天才创造者,被称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和最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
一、生平与创作
1799年6月6日,普希金出生在莫斯科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外曾祖父是黑人。这一血统使得普希金酷爱自由、反抗专制,身体强健、热爱生命,同时也欲望强烈、脾气暴躁。青少年时期受过三种教育。一是按当时社会风尚所接受的正规贵族教育,学到了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了欧洲语言,尤其是法语。二是以伯父和父亲为主给予的诗歌教育。三是以外祖母玛丽娅·阿列克谢耶芙娜,尤其是奶母阿琳娜·罗季昂诺芙娜为主给予的民间文学和民间语言教育。多种教育给予普希金较为宏阔的视野,后来他在俄国与西方、贵族与民间等不同文化中寻找平衡,创造和谐。普希金早慧,8岁开始写诗,一生创作30多年,留下了颇为丰富的文学遗产,其创作大约可分为5个时期。
皇村学校时期(1811—1817)。1811年,普希金进入贵族子弟学校——皇村学校学习,受到法国启蒙思想和俄国哲学家恰达耶夫、贵族革命家与思想家拉季舍夫的影响。这一时期创作了100多首诗歌,主要歌颂爱情、友谊,受法国诗歌影响颇大,属试笔阶段,其中《皇村回忆》(1815)初步显露了诗歌才华,受到老诗人杰尔查文的好评。
彼得堡时期(1817—1820)。1817年9月,普希金从皇村学校毕业,作为十等文官供职于外交部。与秘密团体的十二月党人接近,思想趋于成熟,诗歌创作也达到了新的水平。著名作品有《自由颂》(1817)、《致恰达耶夫》(1818)、《乡村》(1819)等反对暴政、歌颂自由、向往民主的政治抒情诗,还创作了童话叙事长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1820),大诗人茹科夫斯基读后,当即把自己的一张画像题赠普希金:“给胜利的学生——失败的老师赠”。
南方流放时期(1820年5月—1824年7月)。由于政治诗触怒了沙皇亚历山大一世,1820年5月普希金被流放南俄,度过了4年放逐生涯。在这里,他一方面陶醉于南方美丽多姿的自然景物,另一方面进一步与十二月党人接近,同时醉心于拜伦的作品,创作了《囚徒》(1822)、《致大海》(1824)等名诗和 “南方叙事诗”(或“南方组诗”),并开始《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创作,从而取代茹科夫斯基成为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南方组诗”包括《高加索的俘虏》(1820—1821)、《强盗兄弟》(1821—1822)、《巴赫奇萨拉伊的喷泉》(1821—1823)、《茨冈》(1824)等,是普希金创作的一个转折点。这组诗的主要内容是张扬个性,歌颂自由,反映了诗人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过渡。
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时期(1824年8月—1826年9月)。1824年7月,普希金因与敖德萨总督冲突,被押送到偏僻的米哈伊洛夫斯克村,过了两年幽禁生活。孤独、隔绝的生活,使普希金潜心于历史和哲学思考,思想更加成熟,现实主义倾向更加明显。两年内,创作了几十首抒情诗,以及叙事诗《努林伯爵》(1825)、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1825),并完成了《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前六章。《鲍里斯·戈都诺夫》主要讲述鲍里斯·戈都诺夫杀害太子德米特里登上王位,为保这来路不正的王位,施行暴政,而年轻的修道士格里戈利假冒太子德米特里,引波兰人率军入侵,利用人民的力量,推翻了鲍里斯·戈都诺夫的统治,登上了王位。戏剧巧妙地运用多种对比手法,塑造了复杂、丰满、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成功地揭示了人性的深度和历史的真实,表达了作家对王权与人民、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 这是普希金第一部成熟的现实主义作品。
重返彼得堡时期(1826—1837)。1826年9月,新沙皇尼古拉一世准许诗人返回莫斯科和彼得堡,从此,普希金开始了复杂多变的最后10年的创作生活。他开始思考个人与国家、个体与整体的作用问题。历史叙事诗《波尔塔瓦》(1829)通过高瞻远瞩、一心为国的彼得大帝和陶醉于个人情爱、追求爱情自主的玛利亚以及自私自利、睚眦必报的马赛巴等人的故事,初步表现了这一主题,长诗歌颂了一切为了国家利益的彼得大帝。
1830年9月,普希金前往为父母所有的波尔金诺村办理过户手续,本只打算停留短短几日,却因故在波尔金诺村被迫滞留了3个月。这3个月成为诗人创作丰收的金秋季节,完成了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的最后两章,创作了29首抒情诗,2首童话诗和1首叙事诗,4部诗体小悲剧,还有《别尔金小说集》(包括5个中短篇小说)、《戈留欣诺村的历史》和13篇评论。从此,“波尔金诺之秋”作为作家创作丰收季节的代名词而广为流传。值得一提的是,《别尔金小说集》中的《驿站长》,以同情态度描写了小职员维林的悲剧命运,拉开了俄国文学描写“小人物”命运的序幕,对后来的俄国作家影响很大。
普希金晚年完成的作品主要有小说《杜布罗夫斯基》(1832)、《黑桃皇后》(1834)、《上尉的女儿》(1836),叙事诗《青铜骑士》(1833),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1833)。其中《青铜骑士》通过地位低下的“小人物”叶甫盖尼只盼望与贫苦的姑娘芭拉莎结婚,结果却因彼得堡一场洪水失去未婚妻而变疯,以及彼得大帝建造彼得堡的故事,表现了诗人继《波尔塔瓦》之后对个人与国家、个体与整体更成熟、深入的思考,是诗人晚年炉火纯青之作,被称为“诗的高峰”、“艺术的奇迹”。《上尉的女儿》是俄国第一部真实描写农民起义的现实主义作品,主人公普加乔夫被塑造成热爱自由、宁死不屈的英雄和俄罗斯人民的真正儿子,标志着农民起义领袖第一次出现于俄国文学的形象画廊中。
1837年1月27日,普希金因与丹特士决斗,身受重伤,29日不幸逝世。
普希金具有多方面的文学创作才能,在抒情诗、叙事长诗、小说、戏剧、散文、文学批评方面都取得了颇高成就,创建了俄罗斯文学语言,确立了俄罗斯语言规范,并创立了俄国民族文学,在诗歌、小说、戏剧乃至童话等各个领域都给俄罗斯文学树立了典范,对后世影响深远。别林斯基认为:“只有从普希金起,才开始有了俄罗斯文学”,高尔基则称其为“一切开端的开端”。在普希金的创作中,成就最高的是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二、《叶甫盖尼·奥涅金》
《叶甫盖尼·奥涅金》(1823—1830)是普希金的代表作,也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经典性的现实主义诗体长篇小说。别林斯基称之为“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小说共10章,其中8章完整。男主人公叶甫盖尼·奥涅金是彼得堡的贵族青年。他厌倦了上流社会的寻欢作乐、空虚无聊的生活,正好为继承伯父的遗产来到乡下,认识了邻居地主的女儿达吉雅娜。他拒绝了这位少女纯真热烈的爱情。在一次舞会上,为报复朋友连斯基的欺哄,他故意和连斯基的未婚妻——达吉雅娜的妹妹奥尔加调情,激怒了诗人连斯基。两人发生决斗,连斯基被打死。奥涅金杀死好友,深受良心谴责,便四处浪游。几年后,他又回到彼得堡。这时,达吉雅娜已嫁给一个年老的将军,成了一位显赫而娇美的公爵夫人。奥涅金对她燃起了“孩子般真诚的爱”。达吉雅娜拒绝了他狂热的求爱,称自己虽然还爱他,但“已经嫁给了别人,我将要一辈子对他忠贞”。
奥涅金和达吉雅娜是作品的男女主人公,是小说集中描绘的两个典型形象。
奥涅金天资聪颖,才智出众,且出身贵族,家资丰裕,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显得风度翩翩,仪表不凡。成年后进入上流社会,也曾随波逐流,天天游乐,“情场得意,战果辉煌,花天酒地,纵情宴饮”,一度成为社交界的宠儿,把大好的青春年华虚掷于舞会、剧院、恋爱、宴饮之中。西欧的启蒙主义思想和拜伦的作品,19世纪20年代初俄国社会意识的觉醒,使他从花花公子的浪**生活中醒悟过来,决心为社会做一些有益的事。他先是打算从事写作来确立自己,可“不懈的劳动,他感到难挨”。接着想到开卷有益,但拿起书来又觉索然。他来到乡下,想在美丽的大自然和淳朴的人们中找到幸福,也告幻灭。他试图进行租役改革,为农民做点实事,但因周围环境的压力,也因自己有始无终,结果半途而废。面对达吉雅娜的求爱,奥涅金仍然拒绝了她——即使是这样一种纯真的感情也不能激发他对生活的热情,由此可见奥涅金对生活的冷漠和厌倦。而与连斯基的决斗,则反映了他心胸的狭窄和意气用事,以及他的利己主义思想。之后,他开始盲目漫游。一种揪心的痛苦追随着他的游踪,他比过去更加绝望了。三年后,他又回到彼得堡上流社会。
奥涅金是一个颇为矛盾、复杂的19世纪贵族青年的典型形象。他既想有所作为,又由于缺乏决心和毅力,难以振作起来;既有为社会、为他人服务的思想,又保留着颇为自私、贪图安逸的个人主义特性;既有较为善良、高尚的情怀,又有虚荣、利己、无所作为的精神特征。这反映了那个时代自身的社会和文化矛盾。19世纪20年代,由于反法卫国战争的胜利,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纷纷涌入俄国,一批批贵族青年觉醒过来。他们受西欧启蒙思想的影响,与花天酒地、落后专制的社会格格不入,不甘沉沦,想有所作为,但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足够的毅力,无法振作起来,在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在俄国和西方两种文化中无所适从,于是,他们怀疑、不满、苦闷、彷徨、孤独、悲观,患了时代的“忧郁病”,他们永远不会站到政府方面,由于脱离生活、个人主义,也不会站到人民方面,只能是悲剧性的“多余人”。奥涅金的生活道路体现了他们普遍的命运,其典型意义在于他是当时西方文化与俄国文化以及社会生活中的“多余人”,因而他成了俄国文学中“多余人”的鼻祖。20年代的奥涅金,30年代的毕巧林(莱蒙托夫《当代英雄》),40年代的罗亭(屠格涅夫《罗亭》),50年代的奥勃洛摩夫(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构成了19世纪俄国文学“多余人”系列形象画廊,展示了俄国文学的独特人文景观。
达吉雅娜是普希金精心塑造的俄罗斯文学中第一个真实、优美的妇女形象,她是19世纪20年代优秀贵族妇女的典型形象。诗人着重描写她身上的诗意,严肃审慎的生活态度,热情大胆的言行举止和高度的责任感,着重揭示她身上所蕴含的高尚的精神美和道德美。
达吉雅娜的个性深深植根于真正的生活——自然和人民之中。她生长在偏僻的乡村,是在宗法制生活环境、民间古老的传统习俗和大自然的怀抱中长大的。她从村民和奶娘等淳朴的人们中,从动人的民间文学中,从美丽和谐的大自然中,从卢梭等所著的描写性格坚强、爱得深沉、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少女的书中,培养了诗意的感情、热情大胆而又严肃审慎的健全个性,尤其是强烈的责任心和道德感,具有一颗俄罗斯民族的灵魂。她对奥涅金大胆主动的追求,表现了她摆脱平庸单调生活而追求诗意爱情的强烈愿望,也表现了她对当时贵族道德规范的反叛,体现了俄国妇女个性的苏醒和对生活权利的正当要求。她最后选择忠诚于丈夫,则是不愿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表现出了强烈的责任心和突出的道德感。她在道德上不可动摇的坚定性和责任感,远远超出了家庭生活的范围,而独特、深刻地表现了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一代人的崇高理想,展示了俄罗斯民族的精神气质和巨大的道德力量。普希金把纯洁的道德、强烈的责任感、高度的自我牺牲精神等带入俄国文学,奠定了此后俄罗斯文学道德化的基础,影响深远。
这一诗体小说被别林斯基称为“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内涵相当丰富,但其基本主题是通过奥涅金的经历,生动深刻地表现具有独特个性而又脱离生活、脱离人民的个人尤其是“多余人”在当时社会的命运。同时,通过达吉雅娜的形象树立了道德责任与健全个性的典范,卓有远见地呼吁俄国的贵族青年和俄国的文化必须与真正的生活——自然与人民——保持密切的联系,才能生存和发展。这是当时面临社会变革的重大时期俄国贵族青年的一个迫切问题,也是面对西欧文化的冲击,俄罗斯文化该如何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因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叶甫盖尼·奥涅金》的艺术特征有以下几点:
一是独创性的诗体小说形式。诗体小说是介于叙事诗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是具有小说特点的一种叙事诗,是用诗的形式写成的小说。与一般叙事诗相比,它不仅篇幅更长,而且像小说那样具有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比较细致地描绘人物性格,具有较为完整的情节结构。只是它是用诗的语言写成的,能抒发更强烈的感情,而描写又往往不如小说细致具体。诗体小说是英国诗人拜伦首创的一种文学样式,普希金首次把它引入俄国文学中,并增加了独特的俄国生活与文化内容。这部作品是诗人用独创的“奥涅金诗节”写成的一部十四行诗体小说,描写当时社会生活中普通青年的平凡故事,充满了现实主义精神。小说各章以独特的“奥涅金诗节”组成,这是一种与西欧流行的十四行诗迥然相异的独特十四行诗:诗节由3组4行诗和1组2行诗组成,押韵方式为第一组4行用交叉韵abab,第二组4行用双韵ccdd,第三组4行用环韵effe,第四组2行用连韵gg。这种诗节让轻重音节有规律地间杂使用,音韵既整齐又丰富多样,从而使诗歌的每一部分在动人的韵律中既相互勾连,又完整有序,而整个小说中同一形式的诗节重复排列,又形成整齐、均匀的节奏。同时,诗节形式虽然相同,内容却相对独立,除少数例外,每节最后两行小结全节内容。因而,这种诗节既有利于保持全书前后形式上的统一,又便于自由转换话题,在严整中透出活泼。这样,全书便显得既自然、优美、流畅,又整齐、严谨、活泼,在艺术尤其是韵律上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程度。
二是强烈的抒情因素。这种抒情因素不仅表现在第三人称的叙述上,同时特别突出地表现在抒情插话上。小说的抒情插话数量多,内容丰富多彩。其中牵涉面比较大的抒情插话有27处,随时插话多达50处。有时,小说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出面与读者进行轻松而无拘束的交谈,评论各种人和事,或直接介绍自己的往事、经验和感悟,诗人似乎与男女主人公生活在同一空间和时间里,和作品中的人物一样触景生情,并且互通声气;有时,诗人为小说中人物的命运时而感叹,时而讥讽,时而调侃,时而谴责;有时,让小说中的人物沉痛地斥责上流社会的虚伪和喧嚣,但仿佛让读者感到这不是书中人物在讲话,而是诗人在讲话。普希金的抒情插话开阖自如,变化无穷,但都带有强烈的抒情因素。
三是丰富多彩的叙述方式。作品极其巧妙地把拜伦诗体小说的抒情、议论与莎士比亚式的叙事结合起来,且巧于裁断,自铸新体。以莎士比亚式的叙事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塑造较复杂的人物形象;在叙述过程中又将抒情、议论完美结合。这就有利于褒贬时事,议论人物,展示诗人的内心世界。这种熔抒情、议论、叙事为一炉的独特叙事方式,深深影响了果戈理和屠格涅夫。同时,在作品中,诗人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成为故事中的登场人物,这种出入自如的身份变换,使得作品的叙事更生动有趣。
四是完美和谐的复线对比结构。作品打破了此前流行的单线结构,而采用了独特的复线对比结构。其一,男女主人公两条线索双向推进,相反相成,构成对比。起初是奥涅金从都城来到乡下,拒绝达吉雅娜的求爱,后来则是达吉雅娜从乡下来到都城,拒绝奥涅金的求爱。在此过程中,反映了人物性格的变化,揭示了人物的道德情感。其二,抒情主人公与男女主人公构成复线,形成对照。抒情主人公伴随男女主人公始终,不时出面“现身说法”,或抒情,或议论。抒情主人公那眼光敏锐、富于**、风趣幽默的个性,与忧郁、孤独、冷漠的奥涅金,与感情丰富、道德纯洁的达吉雅娜相映成趣。其三,作品中人物的多重对比。这里,既有奥涅金的冷漠与连斯基的热情、达吉雅娜的精神丰富与奥尔加的头脑简单以及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对比,又有奥涅金、达吉雅娜、连斯基等个性突出、思想觉醒者的“智慧的痛苦”与奥尔加毫无个性、满足现状的平庸的幸福的对比。既有连斯基追求奥尔加与达吉雅娜追求奥涅金的情爱对比,也有达吉雅娜与妹妹、母亲的婚姻对比,等等。这些强烈的对比使人物的性格更加突出、鲜明,给人以难忘的印象。
思考题
1.分析达吉亚娜的形象。
2.《叶甫盖尼·奥涅金》的艺术成就。
3.为什么说普希金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开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