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四 你还在等什么
即便你想到要承担责任,你仍会发现自己裹足不前,意识到造成自己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其实是自己并不愿意迈出前进的一步。此时的你就如在前进的起跑线上,仍需要决断和行动的勇气与动力。
你仍在十字路口徘徊迟疑,不断自我斗争的原因在于,你深知做出选择意味着必定要取舍,选择了一方,必定要放弃另一方。
比如说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都被平等地视为优势,这包括大豪宅、名跑车、高尔夫俱乐部会员身份、高昂的剧场贵宾席门票、儿童私教、私人教练等一系列象征社会身份的标志。你之所以犹豫迟疑,很多时候就是出于保护自己社会身份的考虑。
即使你认识到果断行动可能会带来重塑自我的机会,你仍会担心失去上述的特殊待遇给你提供的生活保障、安全感和社会地位。也许我有时显得过于严厉,其实我是在强调改变生活最困难的地方在于是否能果断地学会放弃。
朱莉娅嫁给了有职位头衔的银行家詹姆士,住着富丽的私人豪宅,过着经济富足和有名媛身份有地位的生活。在这之前,她曾与别人成功地合伙开了一家律师事务所。可嫁入豪门后,她觉得自我被抹杀了,终日活在丈夫名望的光环之下。朱莉娅来向我求助,因为她发现自己难以扮演好妻子的角色。虽作为丈夫的贤内助,可在丈夫的同事面前,她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她跟我说想要复出重操旧业,可当她与丈夫商量时,却遭到丈夫的强烈反对,极力要求她继续在家做全职太太。他们都设法一门心思专注于经营好自己各自的事业。
渐渐地,朱莉娅在家开始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方方面面都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在我们认识之初,她还在是要继续享受现在拥有的一切,还是放弃现在回到从前之间难以抉择。终于,她选择了放弃现在拥有的一切而回到从前,也许她的生活将过得没现在舒适,可她却会过得比现在快乐。因为她不会再受到豪门社会地位的束缚,从此获得自由解脱,做回原来的自己。
做决定的确很痛苦,因为它们不断地提醒着我们,生活充满多种可能性。为此,我们极力逃避做决定。为了克服逃避心理,我问过前来求助的人:“你在等待什么?”他们回答说:“万一我要是做错了这个巨大的决定,我该怎么办?到那时,我恐怕会后悔不已,追悔莫及。”为了回答上面那个问题,我想引用19世纪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作品《非此即彼》里的一个人物。这个人物坚信:选择什么并不至关重要,因为不管做何选择,都会留有遗憾!就如结婚一样,选择结婚或不结婚都会有遗憾。
如果你选择继续单身,你会抱有孤独终生、老无所依的遗憾,然而如果你选择了一位伴侣,你将会因为失去单身的宁静和自由而感到遗憾。如果你仍在拖拖拉拉,等待着这两条路会合二为一(当然,这是不可能发生的),那么你这一生将会一事无成。虽然做出决定会留有遗憾,可犹豫不决也一样会有遗憾。
问题五 你在逃避为已经虚度的光阴负责任吗
也许你选择像现在这样一直无动于衷,也不为你的行为负责,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以前未曾选择过采取行动。
如果你接受采取行动的决定,那你必须接受你有采取行动的能力。通过选择无动于衷,你试着承受自己的选择给自己所造成的伤害,过着不可预测的生活。
最近,我建议我的一个病人利比跟她丈夫斯蒂芬分居半年。由于她过于依赖丈夫,以至于她的精神状态不佳。可利比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我的建议,因为她不想放弃跟丈夫这10年来的感情。毕竟是长达10年的感情,她割舍不下,要离开早该离开了。请时刻谨记:不要因为过去所做的决定留下愧疚感,而害怕为现在做决定,这只会使僵局持续。你不能弥补过去,只能把握好现在和将来。
问题六 你在期待别人帮你做决定吗
另一个阻碍你做决定的难题是——即使你愿意承担自己的责任,可采取行动对你来说仍意味着翻天覆地的改变,一跃成为独特的你。你的生活从此将不再平庸,而变得特别。有时,对于你来说,这种改变会是一种解脱。有时,它又会是一种束缚。当你下意识地认为它是一种束缚时,你其实是在为了逃避束缚的痛苦而逃避做决定。
当你和朋友在一起,在工作室和咨询师在一起,或和亲戚在一起时,你会突然勇气倍增,变得决断有行动力。但当你独处时,你会想起做这个决定所要承受的代价——争吵不断、孤独寂寞、寻求勇气。
前路茫茫,喜忧参半,惧怕失败,历经磨难,你还要面对一个现实——即便你的决定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但你到底还是要独自采取行动。恐惧占据着你,你再一次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从此,你意志消沉,萎靡不振。做决定不等同于采取行动。你必须做决定,接着采取行动,最后独自承担后果,没有人能替你做决定,也没有人能为你承担做出决定的后果。面对这一切的只有你自己。
最终还是也只有靠自己是我们不可改变的、必须严正接受的事实,这也是我们值得庆幸的事实,是我们采取行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问题七 谁能替你做决定
很多人宁可不断地咨询他们所尊敬、爱戴的长辈或过来人的意见,并听取他们的意见,却不认识和接受自己才是最终裁判者的事实。或许你也是他们中的一员?
要真是这样,你也许会很吃惊。事实上,不管你寻找什么样的你所谓的有威望的权威人士来咨询意见,你其实已经在选择咨询师的这个过程中接受了咨询师关于下一步该怎么做的建议。
举一个我们常常听取专家意见的例子最能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当在考虑你需要用哪种治疗方法时,你在做决定前也许会选择咨询三种人给的意见:一种是一些略显浮夸的咨询师,他们的意见表面上听起来夸大其词,实际上很专业,很科学;第二种是寻找其他对你自身情况很熟悉的治疗师;第三种是你的朋友,他们劝慰你不必过于介意,事情终究会有个解决的办法,车到山前必有路。
在考虑选择咨询哪种人群时,你在不断地衡量这三种人给出的意见。到了要做决定的关键时刻,你下一步如何行动将决定于你是否相信所谓的医疗专家的干预,是否看重其他治疗师偏爱让你报名参加他们的课程来帮助治疗。
即便你尝试尽可能客观地选择咨询者,你仍需决定要听取哪条建议,部分听取还是全盘接受。这再一次是对你价值观、知识面和信仰的考验。
我女儿难以让我9个月大的外孙,她的儿子亨利安稳地睡一夜直至天亮。我不让她看那些固执己见的非专业人士的意见读本,而让她阅读儿童心理学家写的读本。因为他们的论述有事实支撑,科学可信。可我禁不住会想:这里面还要做筛选,还有部分独断专行的心理学家提出“让亨利哭到睡着”的建议及提供所谓“科学的证据”来支持她的观点。我希望她采用像我自己一样的人文心理学家提供的建议。这些人文心理学家提供的支撑证据反映了我们真实的价值观,因此我相信他们提供的意见正确可靠,听从他们的意见是个明智的选择。
不管你多么努力地寻求专业权威人士的建议,你都逃脱不了这个事实:其实你自己才是真正给自己建议的那个人,只有你自己最了解自己。无论你有多么谨慎地对咨询师及其意见进行鉴别甄选,终究,一切的决定只在于你自己。没有人能帮你做决定。
你要选择哪些类型的咨询师?你要选择听取他们的哪些建议,又要忽视哪些?当你听取别人意见时,你可能会遭遇以上的困境。我的经验直觉告诉我:你该选择听取那些符合你价值观,与你崇尚的取向相一致的建议。你自己其实早已有了决定,只需要听从自己的内心,相信自己,真正让自己来做一次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