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黄金问题:勇于承担责任(1 / 1)

心的出路 贝弗利·斯通 1535 字 4个月前

问题一 你在试图迎合谁

由于受到别人对自己及行为的看法的制约,很多人觉得难以改变现状。前来向我咨询的人常说:“我承受着犯罪般的痛苦,我讨厌我的生活,却无能为力。”

我问他们:“你这是为了取悦谁?为什么不试着改变现状呢?”回答各式各样,有的说为了不给父母、孩子、对方或朋友造成伤害,也有的说为了社会的和谐。他们却从来没有为自己考虑过,对于自己来说,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看不清现实,人生便失去了意义,他们也就变得意志消沉,生活也随之黯然失色了。

我们为什么只为别人而活,而不为自己而活呢?小时候,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我们常被教育要为他人着想,不该以自我为中心。凡事都有对错,要懂得分辨是非黑白。渐渐地,我们长大了,开始变得叛逆,敢于反抗父母、老师、老板等权威,这在他们看来是那么幼稚可笑。可我们坚信,面对权威,应该敢于挑战,而不该盲目服从。

我们坚信,万物皆有对错,对于何为对错,每个人都有自己判断的权利与标准,不应该强加于人。可我们凡事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犯错在我们看来是那么不可接受,因为它让我们看起来有瑕疵,在世人面前不再光彩照人。当我们自己的想法、信仰和追求有悖于我们关爱的人时,害怕因此招致他们的不理解。

如果你为了取悦他人或获得他人的认可而一味地以他人的价值观和看法自居,为了满足他人却摒弃自我,这只是在自作自受,你不该怨天尤人。正如《禅宗佛教手册》中所说的那样:

问:“我怎样才能获得解放?”

禅宗回答:“谁给你束缚了吗?”

我不是提倡你变得冷酷或轻率待人,也不是让你一味地去取悦他人或以他人为先。我只是想说,没人给你束缚,不管何时,你都是自由身,都有追求快乐的权利。可前提是,你必须要为自己而活,为自己的心而活。

问题二 你是自己人生的主宰者吗

前来求助者向我反映,他们身上背负着巨大的经济负担并感觉自己愧对身边关心自己的朋友们。面对突如其来的改变,人们往往无所适从。他们要面对诸如解决房产分割纠纷、应对家庭的大笔日常开销、孩子的教育费用和在不伤害孩子与其小伙伴之间的友情的前提下为其转校的费用等责任问题。

他们说:“每次我都想干脆地做个决定,分手,再重新开始,可每当想到这些问题时,我就裹足不前了。我担心家中年事已高的父母能否接受这个决定。我的孩子可能因此而遭受巨大伤害,这也让我很崩溃。朋友们都很看好我们,一直很支持我们。要是他们知道我们分手,恐怕会与我断绝来往。”

每当裹足不前时,你是否会被身上背负的责任所动摇?你害怕搬出去会是噩梦的开始,这意味着更多的时间会浪费在往返于上下班的途中,以至于减少了陪伴孩子的时间。你担心离婚是否会让父母觉得很尴尬?你担心自己能否完全经济独立?离开行动不便、需要你料理生活的伴侣,你会觉得愧疚吗?你不能想象离婚后更加争吵不断的令人崩溃的生活。

或许,你有责任和义务作为你今天不行动的借口:女儿来过周末;伴侣这周努力改变了许多,不久后就是他(她)的生日,不想给他(她)留下不愉快的记忆。也许你已经预定好了要和他(她)一起过生日,你不能推掉。又或许你们都应邀参加婚礼,不去很尴尬。还可能一方不幸感冒了,需要另一方照顾。

每当求助者感觉被责任所禁锢时,我都用政治家休伯特·伯努瓦(Hubert Benoit)对一个男人的描述来教导他们。像前来求助的人们一样,这个男人也觉得自己似乎走进了牢房。这间牢房狭小而阴暗,只有一扇透光的小窗户。男人踮起脚尖,抓住一根小窗户前的栏杆,看着那透射进来的一缕阳光。如果他紧握栏杆,使劲往上推,就能看见栏杆顶部明亮的阳光。他丝毫不放弃获得阳光的一丝希望,而忽略了牢房的其他地方。结果,他从未想过,牢房末端的门可以打开,他其实是自由的。他一直能自由地享受牢房外的阳光,只是他自己未曾尝试。正如心理治疗专家谢尔登(Sheldon Kopp)说的那样:

生活中我们不只是被自己狭隘的视野所打败,还有对未知将来的恐惧和自我搪塞的借口。我们把现实看作囚牢,而别人就是狱卒。

比尔曾一直想过辞职当剧作家——哪怕只有一丝的希望,他也想争取。可一想到身上肩负着对妻子琳达和儿子萨姆的责任,他最终还是说服了自己放弃梦想。他从此感觉自己被关进了一个阴暗的囚牢,无半点逃生的希望。

一段时日后,比尔看清了现实,他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继续怨天尤人停滞不前,要么发挥自我潜能。他灵机一动,选择了后者,并花费大量时间尝试说服妻子支持他实现梦想,终于他做到了,成功地将自己从那个困惑的十字路口解救出来。

你还在怨天尤人,为自己找借口吗?在现实中有很多像比尔和伯努瓦这样的人,其实他们只是作茧自缚。你也许会像我的病人一样问这样的问题:“我要怎样才能负责任地迈出这一步,不愧对朋友和自己?”

那关乎你怎么定义责任。

问题三 谁在支配你

刚才我所指的责任是指一个人做他自己的责任。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自主选择人生的权利,这是与生俱来的,无人可剥夺,专属于他自己。

因此,你可以选择只是为了活着,也可以选择不断突破自我,但你若只会怨天尤人,那你两者都不是,也许这只是为了负起你自己所谓的诸多责任:

选择被动地生活。

选择尽责任和义务。

选择不现实的生活。

选择自叹不如。

选择承受无动于衷的结果。

从这一角度看来,责任义务与权利自由密不可分——选择的权利与自由。你可以自由地选择人生,甚至也有不选择的自由。心理治疗师Irving Yalom曾说过:

每个人都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不只是作为,还有不作为。

每天你似乎都要做很多取舍,该做不该做,该说不该说,该坚持还是放弃,该重视还是舍弃,该继续还是改变。其实这恐怕只是你作茧自缚,自作自受。造成自己痛苦不堪的罪魁祸首其实是你自己。

你理所当然地认为,理智的选择必定意味着放弃。但事实是,没有人在支配你。你不是任人摆布的木偶。若想结束痛苦,重新开始充实的生活,你就必须承认自己才是生活的主宰者和支配者。你能自主选择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继续留下并做出改变、追求其他美的事物、暂时分开一段时间、离婚、尝试分居,等等。

自我反思

请试着反问自己:

1.我是否为了迎合别人而让自己身陷其中痛苦不已?(例如:我为了迎合父母而按他们的意愿做选择,结果让自己很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该对自己的以下选择负责任。(例如:我该对自己选择不现实的生活负责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该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承担其后果,而不是……(例如:我该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承担其后果,而不是选择逃避,依赖父母来做选择和承担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