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篇(1 / 1)

第十八讲 中国小提琴音乐的奇葩

小提琴来到中国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作为一种外来乐器,小提琴在中国已经出现了几百年。最初,它跟随传教士来到中国,但没有被当时的中国文化所广泛接受,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逐渐频繁,这种乐器的美妙之处才越来越被中国人所领略和接受。

一、小提琴艺术在中国发展的概览

据史料记载,小提琴最早在中国的出现要追溯到1699年,一位法国传教士南国光(Ludovicus Pernon)首先在中国的土地上奏响了它。清朝康熙年间,9名法国传教士应邀来到中国进行交流,南国光就是其中一人,他通晓音乐,擅长演奏小提琴。但当时小提琴仅仅在宫廷中出现,普通中国人并没有机会接触。

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一直等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尽管战争带来的更多是伤害,但它同时也给文化的交流带来了可能。殖民者在中国的不断扩张无意间打开了文化传播的通道。此时,小提琴艺术的传播途径被拓宽,除了西方传教士,一些来华的西方人士会不定期地举行一些音乐表演,创办乐队,这些活动都不同程度上推动了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

随着中国主权一步步的丧失,西方列强在中国的特权越来越多,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境内自由传教。随着各地教堂的纷纷落成,音乐活动的中心出现。在一些擅长演奏小提琴的外国传教士的传播之下,一些中国人学会了演奏小提琴,并能够在乐队中演奏。西方教会还建立了一些学校,在这些学校中,通常设立有西方乐器演奏、乐理知识学习等音乐教育的课程,大大普及了小提琴的演奏和西方音乐的理论。

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不少世界著名的演奏家来中国进行演奏,丰富了中国人对小提琴的了解与认识。1875年,《申报》曾经报道了西方小提琴家来华公开进行独奏音乐会的消息,随后,如克莱斯勒、海菲茨、席盖蒂等许多世界级的小提琴演奏大师都在中国展现了自己的高超技艺,这些优秀的表演吸引了大批热爱音乐的中国青年,掀起了一股有关小提琴艺术的热潮。

1910年,留学生司徒梦岩制作出了第一把出自中国人之手的小提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还获得小提琴制作首奖。1919年,著名的地质学家、热爱音乐的李四光创作了目前已知的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

1919年至1949年这30年间,中国大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五四爱国运动、新民主主义的开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抗日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每一个事件对中国音乐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我国建立了第一批专业音乐教育机构。以萧友梅、丰子恺、吴梦非等人为首的老一代音乐教育家为了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建立起了北京高等师范音乐科、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上海专科师范学校音乐科、上海艺术大学等的一批专业音乐教育机构,正是在这些音乐学校中,开始了中国最早、同时也是最正规的小提琴教育课程,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音乐家、作曲家以及小提琴演奏家。学术界则有丰子恺和梦痕著的《小提琴演奏法》、张洪岛译的《小提琴演奏法》以及黄自、萧友梅、赵元任发表的多篇小提琴方面的论文。在音乐创作方面,这一时期的小提琴音乐也开始渐入佳境。“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中国第一代小提琴作曲家和演奏家马思聪等人都在这一时期创作出了优秀的小提琴作品。

抗战爆发之后,爱国热情空前高涨,抗日的**通过音乐的方式得到宣泄。而小提琴便于携带、方便演奏的特点受到许多音乐爱好者的喜爱,于是,在战争的艰苦环境下,小提琴被用来鼓舞人们的革命热情。

在这一阶段,小提琴音乐在创作上出现了一个高峰,创作风格上都偏向于走民族化的路线,通过这种方式,小提琴这一外来乐器也更容易被中国的听众所接受。

新中国成立之后,政府充分重视并鼓励音乐事业的发展,这为小提琴艺术的进一步繁荣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小提琴的演奏活动得到了广泛的开展,一些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比如马思聪、司徒华南、林可汉林克昌两兄弟等人都在较大的城市举行了演奏会,让寻常百姓也能够更加贴近高雅艺术。而各大院校更是请来了国外专家来华讲学或是派留学生出国留学,培养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1956年,我国举行了第一届全国音乐周,这一盛大的音乐交流活动促使一些音乐家们开始思考我国的音乐发展问题。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更是先后提出了建立“中国小提琴学派”的口号。而当时,我国的小提琴在创作方面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特色,首先是以马思聪为首的作曲家,力求表现中国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代表作品有马耀先和李中汉的《新疆之春》;而另外一种则是强调对中国作品进行改编和移植,代表作品有司徒华城的《旱天雷》等。随着作曲家审美水平和创作水平的不断提高,一部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并调和了两种创作风格的优秀作品也在这一时期诞生了,这就是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而在理论研究的领域,这一阶段也有了质的飞跃,一些理论研究开始具体并细致起来,除了对于演奏技术的研究,有关教学以及创作的文献也开始逐步丰厚起来。比如赵志华的《关于小提琴民族风格演奏手法的探究》、王柔的《演奏小提琴时的呼吸》等论文对小提琴演奏技术中的风格、呼吸等在演奏中更为深入的问题都展开了研究。

但这十几年小提琴艺术的发展道路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1958年后,随着政治局面的变化,小提琴这一外来西方乐器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阻挠。“**”十年对新中国而言是一场灾难,小提琴艺术的发展则更是被无情地打压。大量优秀的艺术家被批判,大量优秀的作品被禁锢,无数音乐家、教育家枉死,小提琴领域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但尽管如此,一些音乐家并没有被现实所打倒,举步维艰的创作仍为这一时期贡献出了宝贵的音乐财富。

1976年,“**”结束之后,中国人民的思想的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小提琴艺术也迎来了发展的新局面。小提琴教育开始普及,儿童学习人数呈增加趋势,而各大音乐院校也将小提琴教育视为重要专业,对学生进行标准化的专业培养。小提琴演奏方面,演奏者们更多开始关注西方音乐,演奏技术方面也开始提升至国际水平,各种国际性、全国性的小提琴比赛层出不穷。在音乐创作上,关注时事、注重民族音乐融合的创作思路被更为自由、更关注自身情感的音乐追求所取代,音乐体裁更为丰富,演奏技巧也有所提高,作曲技术上也更为成熟。作曲家们大胆运用现代音乐语言和创作技法,追求形式更为新颖,对民族化风格有了更独到的见解。

总而言之,小提琴艺术在中国发展的道路尽管十分崎岖,但却依旧开出了瑰丽无比的艺术之花。

二、中国小提琴作品的初始之路

1.马思聪《摇篮曲》、《内蒙组曲》

1912年,马思聪出生于广东汕尾市,11岁时,他跟随大哥去法国学习小提琴。1931年,他回到祖国,任中国第一所现代“私立音乐学院”院长。回国后的几年,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小提琴作品,如《降B大调钢琴四重奏》、《G大调小提琴钢琴奏鸣曲》、《摇篮曲》、《F小调小提琴钢琴奏鸣曲》等。他常根据中国的民歌和民谣创作作品,因此,作品中散发着浓烈的中国民族特色,他曾说过:“追求我们伟大民族最美的声音这个目标,一定要全力以赴。”马思聪的这种创作手法对于我国的小提琴创作意义深远。

作品《摇篮曲》是一首非常柔和、深情的作品,其中引用了马思聪家乡民歌《白字调》中的曲调。钢琴伴奏在明显的五声调式的框架之下轻柔地伴唱,小提琴悠远而绵长,透出了夜色静谧、朦胧的气息。

《内蒙组曲》创作于1937年,原名是《绥远组曲》,由三个曲子组成,分别是《史诗》、《思乡曲》和《塞外舞曲》。第一首《史诗》中选用了康定情歌《跑马溜溜的山上》中的曲调作为素材,作品显示了熟练的小提琴技巧,旋律慷慨激昂,将原本《跑马溜溜的山上》这首情歌曲调转变为具有**的欢快旋律。而《思乡曲》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首,选用了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中的曲调。作品深情而诚恳,催人泪下,表现出了游子对于故乡的思念和感怀。最后一首《塞外舞曲》则采用了《红彩妹妹》的曲调,节奏欢快,小提琴音色坚定,充满了中国民间特色。

三、新中国初期小提琴的继续发展

1.马耀先、李中汉《新疆之春》

作品创作于1956年,初稿由马耀先完成,李中汉在其基础上进行修改,加上了华彩和钢琴伴奏。作品整体风格欢快,热情,充分展现了新疆人民鲜明的个性特征以及浓郁的新疆音乐特点。作品中小提琴音色奔放,清脆利落,且极具动感,展现出了少数民族热情又爽朗的性格,中间部分还模仿了新疆传统乐器冬不拉、热瓦普的声音,突出了民族音乐的特有色彩,而其中欢快的节奏使人联想到当地人载歌载舞欢庆的场面,主题旋律朗朗上口,最终成为家喻户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

2.何占豪、陈刚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作曲家何占豪出生于浙江诸暨一个农民家庭,父亲依靠演唱地方戏为生,父亲希望儿子能够学文化有出息,便将何占豪送到杭州念书。但命中注定他将与音乐结缘,自小喜爱戏曲的何占豪学习了越剧,还无意间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他的作品既高雅又通俗,既有民族特色又有国际形式,风格丰富多样,情感表现细致入微。作曲家陈刚出生于上海,在父亲陈歌辛的教导下学习音乐,并师从匈牙利钢琴家瓦拉学习作曲和钢琴,195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又跟随丁善德和苏联音乐家阿尔扎马诺夫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

这部享誉世界的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创作于1958年至1959年,两位作曲家当时还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而作品一经公演,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中国小提琴音乐的代表性曲目,是西方音乐表现形式和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的成功典范。

作品为单乐章,内容源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主要分为“相爱”、“抗婚”和“化蝶”三个部分。音乐凄美动人,诉说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第一部分唯美深情,小提琴柔和的音色轻巧多姿,象征着两个刚刚相爱的年轻人在爱情的甜蜜中幸福地生活。而第二部分大管和大提琴定下了沉重忧郁的基调,音乐的不安预示着两个年轻人渺茫的未来,整部作品的最**出现在这一部分,两人为爱情拼尽全力,最后发现无力抗争只能以身殉情,全部过程通过音乐来诠释,从悲愤到无助的情感变化在这一部分都得以呈现。第三部分又从急迫的音乐转为宁静优美的状态,描绘了两人死后化成蝴蝶,在美丽的山野间自由地飞翔,小提琴音色纯净无瑕,曼妙多情,诉说了两个年轻人长相厮守的幸福场景。

3.《海滨音诗》

《海滨音诗》是我国著名作曲家秦咏诚(1933— )于1962年创作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作品以大海作为歌颂对象,借物咏怀。作曲家秦咏诚创作过大批优秀的音乐作品,许多作品大家都耳熟能详,像《我和我的祖国》、《我为祖国献石油》以及中国第一部声乐协奏曲《海燕》都在群众中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

这部小提琴独奏曲的特色在于小提琴音色的歌唱性。在钢琴恰似海浪的背景下,小提琴带着对于大海的无限歌颂之情出现,纯净、质朴,像一位在大海上歌唱的歌者,迎着海风,沉浸在自己的歌声之中,一会儿抒情且优美,一会儿感怀且深邃,在沉思中回忆过往的人生,审视大海那广阔胸怀所赋予人们的精神力量。钢琴时而像是汹涌的波浪,时而又像是微风吹起的阵阵浪花,衬托着作曲家在情绪上丰富的变化。小提琴的华彩部分既展现了小提琴精彩的技巧难度,又显示出音色在高低起伏间流露的无限遐想,整部作品的旋律一直都非常美妙,但却饱含着深情,在深度和广度上毫不逊色,可以说,从这部作品之中,我们不难窥探出作曲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音乐创作技巧。

四、“**”赋予的时代烙印

1.《丰收渔歌》

作品由我国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李自立(1938— )于1973年创作,是以潮汕地区的渔歌作为素材,展现渔民捕鱼归来喜悦场面的一首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

整首作品分为四个部分,钢琴的引子部分犹如南海的波浪一样迎面扑过,像是一阵亲切的暖风吹过,引出了优美的小提琴主题。这一主题源自民间的渔歌,富有浓烈的中国音乐气息,同时又用小提琴柔美的音色塑造出一位婀娜的渔家姑娘的身影,既描绘了姑娘曼妙的身姿又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淳朴与善良。第二部分是一个如歌的行板,由之前的小提琴主题变化而来,在节奏、速度以及色彩等方面展现出人们在海上辛勤捕鱼并靠勤劳双手创造生活的积极态度和乐观情绪。第三部分是一个小快板,情绪由前面的柔美悠扬转为具有活力的旋律进行,像是海浪有节奏地拍打着渔船,迎来满载而归的渔民们。第四部分是一个抒情的广板,富有诗意的音色仿佛拉开了夜幕,辛劳的人们在美丽的海边夜景中体会着劳动的成果,愉悦的心情随着小提琴音色的渐渐消失永远定格在人们的脑海之中。

作曲家李自立于1958年开始从事小提琴作品的创作,《丰收渔歌》是他作品中广受好评且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同时也是中国小提琴音乐中的佳作。

2.陈刚、谭抒真、张震山《迎来春色换人间》

“**”期间,我国现代京剧样板戏得以迅速发展,而现代京剧多用西洋乐器伴奏,因此,在这段时间我国出现了大量由现代京剧改编的小提琴作品,《迎来春色换人间》就是其中较为成功的范例之一,是《智取威虎山》中的选段,又名《打虎上山》。作品中小提琴模仿人声,再现了京剧中的京腔京韵,人声的力度和辗转的韵味都被淋漓尽致地转移到小提琴上,既展现了小提琴演奏技巧上的灵活性,又凸显出了小提琴在表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方面的优势,成为具有时代印记的优秀小提琴作品。

3.陈刚《金色的炉台》、《苗岭的早晨》、《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

这三部作品均创作于“**”后期,其中作品《金色的炉台》创作于1974年,是作曲家根据当时一首广为流传的歌曲《毛主席的光辉把炉台照亮》改编而成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目,歌曲描述了毛主席视察炼钢厂时与工人情切交谈的场景。作品的旋律优美,感情真挚,**澎湃,歌颂了一代领袖毛主席在人民心目中的光辉形象,抒发了工人阶级要求自力更生的豪情壮语,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点和一代人的心声。

《苗岭的早晨》创作于1975年,改编自白诚仁的口笛曲,是一首具有极其浓郁的苗族音乐风格的小提琴独奏曲。作品不仅吸收了中国民间音乐的传统曲调,更借鉴了二胡、笛子等中国乐器的演奏技法,显示出了西洋乐器与中国音乐的巧妙融合。作品在旋律上充分展现出小提琴音色的清新脱俗,在情绪上充满生机与活力,惟妙惟肖地描绘了一幅苗岭早晨的风景画,是中国小提琴作品中难得一见的佳作。

《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完成于1976年,改编自新疆塔吉克族民间音乐以及歌曲《美丽的塔什库尔干》和笛子曲《帕米尔的春天》。作品热情洋溢,散发出少数民族音乐的特有魅力。其中,旋律中增二度和装饰性半音的广泛使用以及节拍的丰富变化体现出了塔吉克族的独特音乐风格,小提琴音色迷人且充满力量,钢琴伴奏时而如小河流淌时而又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跳跃。

五、现代音乐的探索之路

《山之女》,作为中国现代新音乐代表作曲家瞿小松的力作,在音乐创作方面充分展现出了中国新一代作曲家们如何面对日益国际化的音乐发展趋势。作品创作于1982年,从屈原《九歌》的《山鬼》中获得灵感,作品中大量运用了平行和弦、四度叠置和弦等创作技巧,和声写法新颖独特,音乐形象生动鲜明,音乐内涵深刻感人,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而作品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其对于现代音乐语言的运用,体现了将中国现代音乐与世界接轨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