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纪相国善谐谑,人人共知。
——《履园丛话》
子云笔札君卿舌,当代无人可共论。
——《续怀人诗十二首·纪尚书昀》
图6-1 纪晓岚画像
清朝时,献县出了一位了不起的大人物纪晓岚(名昀,去世后谥号“文达”)。他的故事至今仍在家乡广为流传,几乎每个人都能讲上几段“纪大才子”的奇闻趣事。十多年前,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的热播,更使纪晓岚名扬天下。剧中的纪晓岚机智幽默,疾恶如仇,他与大贪官和珅斗智斗勇,把这家伙涮了个不亦乐乎。看了电视剧,我们既喜爱纪晓岚,可又觉着这个人有点油嘴滑舌,整天挖苦和捉弄人。其实真实的纪晓岚远不是电视剧中的那个样子。
纪晓岚自幼聪明调皮,四岁时就被父亲送进了私塾。幸运的是他先后遇到了三位好老师,一位是许南金,教导他不畏权贵,一身正气;另一位是李若龙,教导他关心社会,务实做事;再一位是董邦达,教导他磨砺人品,为人诚实。再加上纪晓岚素有良好的家风教育,这些对纪晓岚的成长都有重大的作用。
纪晓岚聪慧好学。开蒙的教材《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还有深一点的“四书五经”都能过目不忘,而且他读书兴趣广泛,天文历算、地理方志、诗词歌赋等书籍都找来浏览,重要的都记在心里。相传有一次,纪晓岚乘船从北京回沧州,载了满满一船书。路上,他一边翻书一边扔,每翻完一本就扔进运河里。到家之后,有人考问他,他居然对每一本书都对答如流。当然这只是个传说。纪晓岚确实聪明,但他后来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学问,不仅仅是靠聪明,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勤奋。纪晓岚嗜书如命,直到晚年一直都在不断地读书学习。
纪晓岚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按现在的说法就是总主编。《四库全书》规模宏大,包罗万象,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部丛书。纪晓岚夙兴夜寐、殚精竭虑,花了十三年时间,终于在1782年主持完成了《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纪晓岚主持编纂《四库全书》,对传承中华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图6-2 纪晓岚书法
图6-3 《四库全书》书影
链接阅读
《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晓岚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纂,耗时十三年编成的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全书共有3500多种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成书后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库全书》,并下令分别藏于全国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贮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北四阁”。后抄好的三部分贮于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南三阁”。
纪晓岚在主持编纂《四库全书》的同时,还撰写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它简要介绍了中国古代18000多种图书的主要内容。有人曾这样概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重要价值:“总汇三千年间典籍,持论简而明,修辞淡而雅,人争服之。”直到今天,《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依然是研究中国古典文献的重要工具书。
纪晓岚还喜欢搜集来自民间的趣闻和神鬼故事,并写出了《阅微草堂笔记》。这部书既有奇闻逸事,也有民间流传的神鬼故事。这些故事看似荒诞不经,但背后都贯穿着一个道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纪晓岚是想通过这些故事来奉劝人们:远离邪恶,多做善事。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使人“归于醇正,欲使人知所劝惩”。
链接阅读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简称《四库全书总目》《四库总目》《四库提要》,共二百卷,是清代纪晓岚等编纂的一部大型解题书目,是中国古典目录学方法的集大成者。
图6-4 阅微草堂笔记
纪晓岚虽然职位很高,但他依然保持着纯真可亲的平民风范和丰富多彩的情感趣味。他善于和社会各类人交往,在交往中既圆融通达又能坚持自己的原则。正因为他这种平实的处世态度,以及诙谐乐观的性格,纪晓岚才受到一代代家乡人的喜爱。他的种种奇闻趣事也变成了一个个生动的传说,在家乡的大地上广为流传。
图6-5 北京纪晓岚故居
纪晓岚,既有大智慧,又有大趣味,值得我们献县人永远纪念。
扩展学习
1.课堂上可选看电视连续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几集。
2.请老师介绍《四库全书》的基本情况。
◆延伸阅读
《阅微草堂笔记》里的故事非常有趣,许多就发生在咱们家乡,没准还有你们村子的呢!有兴趣的同学不妨找来读一读。不信,先讲一个《阅微草堂笔记》里的故事给你们听听:
淮镇李家洼有个人姓董。他父亲死后,留下一头耕牛。这头耕牛为董家辛勤耕耘十几年,现在老了而且还瘸了一条腿。董某觉着这头牛已经不能干活,便打算卖给屠宰场。
在去屠宰场的路上,不知为什么,牛突然挣脱缰绳,逃到了董某父亲的墓前,卧在地上,任凭董某怎样抽打,就是不起来,只是摇着尾巴长叫。村里人听说此事觉着好奇,纷纷跑去围观。忽然邻居刘老汉怒冲冲走了过来,他一边用拐杖抽打耕牛,一边呵斥:“他父亲坠入河里,与你有何关系?假如让他随波漂流,充做鱼鳖食物,岂不更好?你无故多事,牵引他上岸,让他多活十几年,他儿子又得供给吃喝,又得给看病,死了还得办丧事,这给人家带来多大负担。而且董老汉死后还得埋下个坟头,年年都祭扫,这给董氏子孙带来多大麻烦。你这头该死的老牛,罪过大了,把你卖到屠宰场,活该,你这个畜生乱叫什么?”
原来,当年董某的父亲掉入深水中,牛跟着跳进水,董父拉着牛尾才上岸。董某不知此事,听说了这事非常惭愧。自己打着嘴巴说:“我真不是人!”急忙拉着牛回家。数月后牛病死,董某哭着把它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