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纪
※.肃 宗
名亨,是玄宗第三子。开元中,立为皇太子。安禄山之乱,玄宗幸蜀,太子分兵北行,至灵武为诸将所拥立,在位七年。
【原文】 上惧,召宰相谋之。杨国忠首倡幸蜀之策。上然之。乙未,出延秋门①,至咸阳,日向中,上犹未食,国忠自市胡饼以献。于是民争献粝饭。有老父郭从谨进言曰:“禄山包藏祸心,固非一日;亦有诣阙告其谋者,陛下往往诛之,使得逞其奸逆,致陛下播越。是以先王务延访忠良,以广聪明,盖为此也。臣犹记宋璟为相,数进直言,天下赖以安平。自顷以来,在廷之臣以言为讳,惟阿谀取容,是以阙门之外,陛下皆不得知。草野之臣,必知有今日久矣。但九重严邃,区区之心无路上达。事不至此,臣何由得睹陛下之面而诉之乎!”上曰:“此朕之不明,悔无所及。”慰谕而遣之。
张居正讲评:安禄山刚刚造反时,宰相杨国忠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当安禄山的大军攻破长安东边的门户潼关后,玄宗方才感到害怕,便召宰相前来商议对策。杨国忠首先提议,让玄宗到蜀中避祸。当时,玄宗仓皇失措,同意了他的建议。天宝十五年六月乙未日的早晨,玄宗带领宫眷、皇子、皇孙从延秋门离开宫城,往西而去,走了四十里,赶到咸阳县。所经过的地方,官吏逃窜,供给缺乏,已经中午了玄宗还没有吃饭,杨国忠到百姓家里买了些蒸饼,给玄宗充饥。于是,百姓们知道这些皇亲贵族不分好恶,只要能充饥的都能吃,便争相献上粗饭,那些皇亲贵戚都用手抓饭吃,一会儿就吃完了,逃亡途中的艰苦就是这样的。有个年老的百姓,叫作郭从谨,上前对玄宗说道:“安禄山自恃恩宠,拥兵自重,阴谋反叛,倾覆社稷,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天下都知道他要造反,也曾有人到朝廷里去告发他,陛下却不相信,反而杀死了告发的人。这更使安禄山肆无忌惮,推行自己的奸计,这才有现在的祸患。所以,先代帝王都不敢偏听偏信,授予某人太大的权力,一定要察访忠良,以天下人为耳目,广开言路,使上下之间没有阻隔,就是为了防止这个啊。我还记得开元年间,宋璟担任宰相,对于朝政的得失,四方的利病,都能直言不讳,因而陛下日益圣明,天下成为盛世。近年以来,朝中诸臣,因为担心说真话而被治罪,所以遇上什么事都只知道阿谀奉承,取悦君主。因而,君主深居宫中,耳目有限,宫门以外的事无从得知,上下隔绝,奸邪横行。我虽然身处民间,也知道祸患不远了,这才有今天的祸患。但君主远在深宫之中,下情不能上达,如果没有今天的祸患,陛下又怎么能与百姓们相见,我又怎么能见到陛下,说这些话呢?”玄宗说:“这都是我以前被蒙蔽,才有今天的祸患,咎由自取,虽然我很后悔,但后悔又有什么用呢?”因而抚慰了一下郭从谨,就让他走了,以感谢他的一片拳拳为国之心。由此可见,作为君主,当他清明时,朝中有正直的大臣辅佐,天下的情况无所遮蔽,他都能知道,这样能够使天下大治;当他昏庸时,辅佐他的都是奸佞小人,百姓的情况无从上达,这样天下就要大乱了。当天下大治时,君主深居宫中,珍馐玉食数不胜数;当天下大乱时,仓皇逃避,能填饱肚子的粗粮也不多。天下的治乱安危都在一念之间,可不畏惧啊。何况逃往蜀中避祸,又是失策中的失策,作为天下的君主,怎么能够将宗庙社稷、九族百官抛弃给贼人,而自己苟活于世呢?蜀中地势虽然险要,但偏安一隅,可以退守,却难以进取。如果不是唐朝天命未绝,百姓拥戴太子留在关中,在灵武即皇帝位,收服两京,则唐朝大势已去了。作为君主应当保守社稷,就算危难时刻,国都也不可以轻易放弃!
【原文】 太子至平凉②数日,朔方③留后④杜鸿渐迎太子于平凉北境,说太子曰:“朔方天下劲兵处也。今吐蕃请和,回纥内附,四方郡县大抵坚守拒贼,以俟兴复。殿下今理兵灵武,按辔长驱,移檄四方,收揽忠义,则逆贼不足屠也。”秋七月辛酉,太子至灵武⑤。裴冕、杜鸿渐等上太子笺,请遵马嵬⑥之命,即皇帝位。太子不许。冕等言曰:“将士皆关中人,日夜思归,所以崎岖从殿下远涉沙塞者,冀尺寸之功。若一朝离散,不可复集。愿殿下勉徇众心,为社稷计。”笺五上,太子乃许之。是日肃宗即位于灵武,尊玄宗为“上皇天帝”,赦天下,改元至德。
张居正讲评:安禄山攻破潼关后,玄宗仓皇逃往蜀中,行到马嵬驿时,父老百姓都挡住道路,请求玄宗留下,玄宗不听,命太子留在后面抚慰他们。于是,百姓们都拥住太子,请他回兵兴复长安,玄宗便传旨将帝位传给太子,太子坚决推辞。玄宗继续西去,而太子领兵北行,在平凉驻扎了数天。当时担任朔方留后的杜鸿渐听说太子向北边来了,便打算将他请到朔方共图匡复大业。便命人整顿车驾,亲自到平凉迎接太子。到平凉后,他对太子说道:“朔方兵强马壮,天下无双,历来都是出精兵猛卒的地方。西面吐蕃向我们请和,北面回纥归附我们,需要的时候,都可以向他们借兵。国内的许多郡县虽然都被贼兵攻掠,但大多数都还在为国家坚守抗拒贼兵,以等待大军东征,兴复社稷,可见国家的根本还没有动摇。现在,殿下前往灵武驻扎,整顿军备,养精蓄锐;传檄四方,收揽天下忠臣之士,为我所用。四方官吏、百姓,必然闻风响应,起兵勤王,唯恐落后。这样,那些叛臣贼子能有不被诛灭的道理吗?”太子听从了他的劝告,于天宝十五年七月,抵达灵武。当时,河西行军司马裴冕也在灵武,便与杜鸿渐商议,认为玄宗避祸蜀中,恐怕人心会离散,便上书请求太子接受玄宗在马嵬下达的传位诏书,即皇帝位,以收揽天下人心。太子以没有经过玄宗同意为借口,不肯即位。裴冕等劝说道:“殿下不即帝位,固然仁孝。但这些跟随你的将士都是关中人,他们抛家弃子,不畏艰险,跟随你来到这穷乡僻壤,只不过是为了讨贼时,能够立下功勋,求得封赏。现在,殿下如果早正名号,恐怕他们会失望,离你而去,一旦离开了,再聚起来可就难了。希望殿下为天下社稷着想,委屈自己继承帝位,以满足众人的期望。”先后上书五次,太子才接受了他们的请求。天宝十五年七月甲子日,肃宗在灵武城南楼登基为帝,遥尊玄宗为“太上皇”,大赦天下,改年号为至德。
【原文】 上谓李泌曰:“今郭子仪、李光弼已为宰相,若克两京,平海内,则无官以赏之,奈何?”对曰:“古者官以任能,爵以酬功。汉魏以来,虽以郡县治民,然有功则锡以茅土,传之子孙,至于周、隋皆然。唐初未得关东,故封爵皆设虚名,其食实封者,给缯布而已。贞观中,太宗欲复古制,大臣议论不同而止。由是赏功者多以官。夫以官赏功有二害:非才则废事,权重则难制。倘使禄山有百里之国,则亦惜之以传子孙,不反矣。为今之计,俟天下既平,莫若疏爵土以赏功臣,则虽大国不过二三百里,可比今之小郡,岂难制哉。”上曰:“善。”
张居正讲评:肃宗对李泌说道:“近日安禄山叛乱,全靠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两人率兵抵御,有大功于国家。但他们现在已经官至同平章事,都是宰相职衔,名位已经到达了极点。如果以后收复两京,平定海内,到时候无官可赏,那可怎么办?”李泌回答说:“以官爵犒赏有功勋的人,并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制度,古代设立官职,只任命能力足以胜任的人,如果他的才能足以担任某官,才授予某官。至于有功的大臣,则授予爵位褒奖,而不负责具体事物。汉魏以来,虽然设立了郡县,任命了守、令治理百姓。但大臣们只要稍有功绩,便裂土封侯、封王,使他们世代领有这些土地,后来的北周、隋莫不这样。我大唐建立初期,只占据了关中地区,关东各地群雄割据,尚未纳入版图,所以当时的功臣虽有封爵,有封邑的名号,但都是虚的。其中有实封多少户的,也只是收取这些人的赋税而已,并没有分封土地。这是自三代以来的分土建国的制度,到唐初开始废除了。贞观年间,太宗曾想恢复古制,分土建国并准许世袭,但因为大臣们意见不一致,无果而终。从那以后,对有功者的赏赐不是封爵,而是封官。以官职赏赐功臣有两大弊端:首先,作为功臣他虽然功劳很大,但其才能未必就能胜任这个官职,勉强任命,必然荒废政事;其次,官职太过崇高,则权势就会因此而益发重,容易使他们骄横,难以制服。不如以爵位赏赐功臣,这样大家都方便。这是因为一个人一旦有爵位、土地,就会想着怎么去保守它,如果安禄山有方圆百里土地的封国,可以传给子孙,那他就会倍加爱惜,不至于去造反了。由此可见,赏赐功臣应当用爵位,而不是官职。为今之计,等天下平定了,最好分封土地、爵位赏赐功臣,这样最大的封国也不过二三百里,只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小郡,一切举动也只能听从朝廷的吩咐,又有什么难以制服的呢?如果以官职赏赐功臣,恐怕上面提到的两个弊端都不能免除。”肃宗听完李泌的话,深感赞同。然而,赏赐功臣的方法,实际上是朝廷劝导、激励大臣们的大权。一定的官职,必然负有一定使命,固然不能轻易授予;但爵位关系着国家礼仪,亦也不可以滥授。肃宗在位时,国库空虚,诸将出征时都给予一些空白的做官凭证,以赏赐有功的人,到后来,当了兵就能得到一官半职,官爵都已经泛滥了。李泌虽然打算恢复分封建国的方法,但也不能拯救当时的弊端。赏赐功勋、辨别才能的人,要谨慎啊。
【原文】 十二月,平卢节度使王玄志薨,上遣中使往抚慰将士,且就察军中所欲立者,授以旌节。高丽人李怀玉为裨将,杀玄志之子,推侯希逸为平卢军使。朝廷因以希逸为节度副使。节度使由军士废立自此始。
张居正讲评:肃宗乾元元年十一月,当时河北地区尚未平定,恰逢平卢节度使王玄志死了,肃宗认为朝廷应该派遣重臣前去担任节度使,这才符合朝廷法度;但又担心经过常年的用兵,一有什么变动,会动摇平卢军心,于是便采取了姑息的方法,派遣中使前往平卢军中安抚慰劳将士。顺便察访军中将士打算拥立谁为节度使,便授予谁旌节,正式任命为节度使。当时,平卢军中的副将李怀玉,平日里就与副将侯希逸狼狈为奸,于是便杀了王玄志的儿子,推举侯希逸为平卢主帅,以等待朝廷的任命,朝廷不得已,便任命侯希逸为节度副使。从此以后,各镇将士观望成风,节度使如果对将士们不够体恤,失了众心,便会被将士驱逐;其部下的将士以小恩小惠,延揽人心的,便被推举为主帅。节度使的废黜、任命,都不经过朝廷,而由将士推举,是从侯希逸开始的。君主之所以能够统治天下,驾驭群臣,是因为生杀予夺的权柄掌握在他手里,在上而不在下。现在,将士们的人心向背就可以决定主帅的废立,于是将士驱逐甚至杀死主帅,朝廷不但不治他们的罪,反而授予他们的官职,朝廷纲纪法度当然无存了。这样的情况下,要想天下乱,可能吗?然而,追根溯源,一切都发源于君主的一念姑息。
注释:
① 延秋门,是唐代长安宫城的西门。
. 平凉,即今甘肃平凉。
③ 朔方,即今宁夏地方。
④ 留后,节度使不在时署理节度使的人。
⑤ 灵武,即今宁夏灵武,是朔方节度使的治所。
⑥ 马嵬,是驿站的名字,在今陕西兴平县境内。
※.代 宗
名豫。是肃宗长子,在位十七年。
【原文】 六月,礼部侍郎杨绾上疏,以为:“古之选士必取行实,近世专事文辞。自隋炀帝始置进士科①,犹试策而已;至高宗时,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始奏进士加杂文,明经加帖括②。从此积弊,转而成俗。朝之公卿以此待士,家之长老以此训子。其明经则诵帖括以求侥倖。又举人皆令投牒自应。如此,欲其返淳朴,崇谦让,何可得也!请令县令察孝廉,取行著乡闾,学知经术者,荐之于州。刺史考试,升之于省。任各占一经,朝廷择儒学之士,问经义二十条,对策三道,上第即注官,中第得出身,下第罢归。又道举亦非理国所资,望与明经、进士并停。”或以为明经、进士,行之已久,不可遽改。事虽不行,识者是之。
张居正讲评:代宗广德元年六月,礼部侍郎杨绾上疏说道:“古代选拔人才,必须有实实在在的德行的人,才举荐到朝廷。现在通过科举选拔人才,只考察文辞,不考察操行。自隋炀帝设立科举考试以来,最初只根据当时的时务考察策问。到我朝高宗时,考功员外郎刘思立才奏请,进士科考试增加词赋、杂文两个科目,以考察文采;明经增加帖经,以考察记诵能力。自此以后,天下之士,都以辞赋、记诵为跻身官场的阶梯,弊病一代一代地积累,最后变成了风俗。朝中的公卿都以此品评天下的士子,而不再注意他们的品性、操守;家中的父老兄长都以此教训他们的子弟,而不再教授他们德行。明经的考试范围也不是所有的经典,于是士子们便将那些常考的经典,汇编成一本书,时常记诵,以求侥幸通过考试。并且,参加明经、进士等科考试的人,都让他们每年自己到州县报名参加考试,这与古代征辟人才的方法完全相悖。这样,还想使风俗重归淳朴、谦让,可能吗?请陛下下诏施行汉魏以来举孝廉的方法,让天下县令访察境内品性孝顺、廉洁,闻名乡里,而又通晓经术的人,举荐到州里;州刺史根据他们所学的经典加以考试,然后推荐到尚书省;对于经典,只要精通一门就可以了,不必很多。朝廷选择儒学之士,为考官,不考他们帖经及试杂文,只问他们所精通的经典的大义二十条,及时务策问三道。经义及策问全部通过的,为上等,马上给予官职;经义十条中通晓七条,策问通过二道的,为中等,给予候选官员的资格;剩下的为下等,放归原籍继续学习。只通过这一科选拔人才,现在通行的明经、进士等科都应当停止。在开元年间,曾设立“道举”一科,与治理国家没什么关系,希望也能跟明经、进士等一起停止,这样才不失古代乡里举荐人才的遗风。”此疏上奏后,代宗让大臣们商议是否可行,一些大臣认为明经、进士等科施行已久,一旦废除,恐怕士子们不适应,于是这个建议便被搁置了。然而,有识之士都认为杨绾说得很在理,可惜不能施行。杨绾的建议,虽然符合古人举荐贤才的本意,但时移世易,人心不古,文辞虽然很虚,但总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标准可循。举荐则大开了徇情妄私之门,其得失与科举比起来也没什么两样。如果能在文辞考察中蕴涵崇尚实在的意思,也未必不能以此考察人才。
【原文】 自丧乱以来,汴水③湮废,漕运者自江、汉④抵梁、洋⑤,迂险劳费。三月,以太子宾客⑥刘晏为河南、江淮以东转运使,以开汴水。时兵火之后,中外艰食,关中米斗千钱。百姓挼穗以给禁军,官厨无兼时之积。晏乃疏浚汴水,遗元载书,具陈漕运利病,令中外相应。自是每岁运米数十万石以给关中。唐世称漕运之能者,惟晏为首,后来者皆遵其法度云。
张居正讲评:唐代建都关中,每年都要通过漕运调配东南地区所产的粮食,供给京城。具体的路线是:由淮河进入汴河,由汴河进入黄河,由黄河逆行进入渭河,最后达到京师。自天宝以来,经过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中原地区饱经战乱,汴水堵塞,漕运粮食,都要绕行长江、汉水到达汉中,路途遥远艰险,所需的费用数倍于以前。广德二年三月,代宗任命素有才干的太子宾客刘晏为河南、江淮以东转运使,兼领三道漕运。当时,战乱之后田地荒废,年岁又不好,京师内外米价昂贵,一斗米价值钱千文。朝廷催收赋税又急,粮食还没有成熟,就要将那些刚刚结了果实的禾苗割下来,用手搓取粮食,以供给禁卫军。就是宫中的御厨准备御膳,及宫中的开支,也只够当前的,没有多余的积蓄,物质匮乏到了如此的地步。刘晏思来想去,觉得现在物质之所以匮乏,是由于汴水堵塞造成的,于是便打算疏浚汴河,使它依然与淮河相连,以方便漕运。又想到,当时元载担任宰相,负责处理政务,如果不告诉他,将来他可能会从中作梗,于是便上书政府,将漕运的利弊详细加以说明,使代宗及朝中大臣知道事情的原委,不被流言迷惑,这样内外一心,彼此相应,然后疏浚的工程才能成功。自从汴水疏通后,每年能从东南调配粮食数十万石供给关中,朝廷上下因为它而衣食无忧。唐代精通漕运的人中,刘晏当为第一人,继他之后担任转运使的人,都遵巡他立下的法度行事,没有改变。
【原文】 平卢节度使李正己,拥兵十万,雄据东方,邻藩皆畏之。是时,田承嗣、李宝臣、梁崇义相与根据蟠结,虽奉事朝廷而不用其法令,官爵、甲兵、租赋、刑杀皆自专之。上宽仁,一听其所为。虽在中国名藩臣,实如蛮貉异域焉。
张居正讲评:李正己原是平卢节度使王玄志的偏将,旧名怀玉。王玄志死后,他先是伙同侯希逸等人杀死了王玄志的儿子,推举侯希逸为主帅,后来又伙同众将士驱逐了侯希逸,自己成为主帅。于是,代宗就任命他为平卢节度使,赐名李正己。当时,各地藩镇拥兵自重,其中李正己的军力最为强盛,拥兵十万,雄据一方。与他邻近的诸镇,都担心受到他的侵害,心怀畏惧。李正己又与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山南节度使梁崇义结为婚姻,结成一党,就像大树的根一样,相互蟠结,彼此纠缠,牢不可破,声势日盛,越发骄横了。虽然表面上尊奉朝廷,却不用朝廷的法令,一切官爵的升迁、授予,调动军队作战,租赋的收取与花销,刑罚的轻重,都自作主张,不经过朝廷。代宗是个宽厚、仁德的君主,也就听之任之,不与他们计较。于是,他们虽然名义上是中国的藩臣,实际上就是一独立王国,眼里根本没有朝廷。这一段是记述唐代藩镇的专横的。人君之所以能够驾驭臣下,使他们不敢窥伺君位,是因为有纲纪法度。李正己作为偏将驱逐主帅,败坏纲纪法度到了极点,代宗不但不去讨伐他的罪行,反而授予兵权,赐以名字,从此各镇将士驱逐主帅,主帅凌辱天子,纲纪废坠,威福倒置,中央政府无能为力,这都是肃宗、代宗一意姑息造成的。因而天子的威严不能侵犯,哪怕微小的侵犯也可能演变成巨大的祸患,应当慎之又慎。
注释:
① 进士科,隋唐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科举考试的科目达到五十多种,其中以明经、进士两科最为重要。
. 帖括,唐代明经科以帖经选拔人才,将经文贴去若干字,让应试者补全,后来因为帖经难记,考生便总括经文编成歌诀,便于记诵应试,称为“帖括”;后来的科举考试试题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③ 汴水,在今河南境内。
④ 江、汉,即现在的长江、汉江。
⑤ 梁、洋,州名,即今陕西汉中及洋县。
⑥ 太子宾客,是太子东宫的属官,正三品,负责侍从、规谏太子,多以他官兼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