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罗那报纸《前卫》的记者布里埃·莫雷尔(Brie Morel)在题为“在《东京之声的地图》中,加泰罗尼亚女导演伊莎贝尔·科赛特希望从不同的视角看日本首都”的报道中,提到了科赛特也喜欢读三岛由纪夫的作品。
伊莎贝尔·科赛特不会给自己的故事划定国界,她对日本文化的偏爱由来已久。比如,她特别喜欢吃芥末,甚至给芥末起绰号为“芥末先生”。同样,科赛特也很喜欢读三岛由纪夫、吉本芭娜娜和村上春树的小说。
而从《东京之声的地图》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三岛由纪夫《丰饶之海》的最后一卷《天人五衰》的影响。
三岛由纪夫作品西班牙语版封面
《丰饶之海:春雪》
《丰饶之海:奔马》
《丰饶之海:晓寺》
《丰饶之海:天人五衰》
《丰饶之海》由《春雪》《奔马》《晓寺》和《天人五衰》四卷组成,三岛以轮回转世为媒介,创造出两条平行的时间线,最后又使故事脱离了“时间”。
平行时间线的其中一条是观察者本多繁邦经历的从1912年到1971年的编年的、直线的时间线;另一条是第一部到第三部的主人公通过轮回转世,以二十年为一个周期不断重复诞生消亡的圆环时间线。
但是,最终卷的主人公安永透和其他三个主人公不同,过了二十岁却没有死去。轮回转世的锁链绷坏,圆环时间也就此被打破。在最终卷的结尾,观察者本多来到月修寺,拜访了第一卷《春雪》的主人公松本清显的恋人绫仓聪子。见到已出家为尼的聪子,本多问起清显的事情,却惊讶地发现聪子根本就不认识清显。对此,本多自问道:
“可是,假如清显本就不存在,”本多仿佛身坠云雾,就连今天在这里跟住持见面也宛若梦境。他像是要唤醒仿佛哈在漆盆边上的气体一样急速消失的自己那样情不自禁地叫道:“倘若如此,阿勋不存在,金让不存在……说不定,就连我……”
直到这时,住持方认真盯着他说道:“那也是因心而异吧。”
就这样,松本清显、饭沼勋、金让三人的存在被否定。三岛在作品的最后,破环了这两条并行的时间线,消灭了时间本身。最终,四部作品和月修寺庭院的风景共同迎来完结:
这是一座十分雅致、明快而开阔的庭院,数念珠般的蝉声在这里回**。
此外再没有别的声音,十分寂寥。园内一无所有。本多想,自己是来到既无记忆又没有其他任何东西的地方了。
庭院沐浴在夏日的阳光里,悄然无声……
书中每一卷的主人公都不同,为了支撑起圆环时间线中发生的故事,三岛安排了一位观察者也就是全知型叙事者本多繁邦。
回过头来看一下《东京之声的地图》就能发现,科赛特在创作自己作品时,借用了《丰饶之海》的基本框架。换言之,科赛特从三岛作品中的观察者也就是全知型叙事者本多繁邦那里得到启发,在自己的电影世界中设定了老年录音师这个角色。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和《天人五衰》中的本多繁邦一样,科赛特作品中的老年录音师知晓故事全部的起承转合,在一旁静静地观察主人公们的行动直到最后。在琉死后,录音师来到埋葬她遗骨的墓地,静听蝉鸣,鸟瞰一切。科赛特是这样描写电影最后的场景的:
场景是夏天。蟋蟀鸣叫,微风吹拂。我们看着叙事者(指录音师)来给琉扫墓。之后,他从便当箱里拿出一瓶啤酒,坐了下来。
“琉在驹込神社的绘马上写的愿望终于成真了。”
墓碑前摆着草莓大福。刻着琉名字的许愿牌相互撞击发出声音,声音逐渐消失在夏日陵园的寂静之中。
剧本里写的是蟋蟀的叫声,但电影中和蟋蟀叫声一起响起的是蝉声,尤其是寒蝉的鸣叫声。蝉声阵阵,夏日炎炎,电影落幕。作为叙事者的老人在一旁回忆着已不在人世的主人公。
根据如上分析可知,科赛特不仅从三岛作品中的本多繁邦这一人物中得到启发,还把《天人五衰》结尾的场景搬到了自己的电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