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吉本芭娜娜的厨房(1 / 1)

科赛特不仅把电影的背景设定在东京,而且在结构和内容上都吸取了日本现代文学的一些要素。实际上,在《声音的背后》中,科赛特也提到了日本文化和日本现代文学对自己作品的影响。

现代日本文化,尤其是村上春树和吉本芭娜娜的小说深深吸引着我。我痴迷于芥末的味道,还有夜晚的东京留给我的印象——无法消除的期待,神秘、阴影,以及温柔。

1991年,巴塞罗那的图斯凯茨出版社出版了吉本芭娜娜《厨房》的西班牙语版,该版本的译者是翻译村上春树《斯普特尼克恋人》《奇鸟行状录》的卢德斯·波尔塔和松浦惇一。下面是《厨房》开篇部分对厨房的描写。

在这个世界上,我最喜欢的地方是厨房。

无论它在哪里,样式如何,只要是厨房,只要是做饭的地方,我就不会感到痛苦。可能的话,最好是那种功能齐全的旧厨房,备有好多块干爽清洁的抹布,还有洁白的瓷砖闪着光。

而在《东京之声的地图》中,有女主人公琉吃草莓的场景,地点设置便是厨房。

琉打开冰箱。从里面取出几个草莓大福。因为糯米粉的缘故,里面的草莓隐隐约约地透出浅浅的粉色。琉拿了几个大福放进微波炉里加热,二十秒后拿出一个吃了起来。(第十幕 上野)

琉打开家门,觉得这里和初次见到的时候一样朴素。天快黑了,琉把钥匙放在架子上,从冰箱里拿出几个草莓大福,放到微波炉里热了七秒,然后拿出来放在了盘子上。(第二十二幕 上野)

我们能明显看出,科赛特描写的在东京独居的日本年轻女性独自一人站在厨房的场景,是建立在芭娜娜作品的基本设定之上的。此外,这位年轻导演还在这一场景中表现出了自己独特的世界观。

琉坚持吃加热过的草莓大福,这里面其实包含了两个符号。平时在寒冷的鱼市用菜刀解剖鱼、寒夜中用手枪杀人的琉,在能带给自己内心安宁和平和的厨房,用象征“温暖”的微波炉加热代表“柔软”的草莓大福,这和菜刀及手枪所代表的“坚硬”“寒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