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东京之声的地图(1 / 1)

1962年,伊莎贝尔·科赛特出生于西班牙的巴塞罗那。从巴塞罗那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科赛特成了杂志《质量摘要》的一名记者,之后成为编剧兼导演,1989年拍摄电影处女作《想英年早逝也已经老了》。1996年拍摄了《我从不告诉你的事情》,2003年凭借电影《没有我的日子》获得戈雅奖最佳原创剧本,2005年凭借《言语的秘密生活》获得戈雅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制片和最佳原创剧本等奖项。之后,科赛特与多位导演联合执导爱情电影《巴黎,我爱你》。2008年,科赛特和西班牙著名女演员佩内洛普·克鲁兹(Penélope Cruz)合作,拍摄影片《挽歌》。同年,与日本女演员菊地凛子合作,完成了以日本为背景的电影《东京之声的地图》的拍摄。2015年,再次与菊地凛子合作,拍摄了《没有人喜欢黑夜》。

《东京之声的地图》剧情梗概如下:

在筑地工作的日本女子琉,某天在拉面博物馆遇到了一位年老的录音师,两人很快成为朋友。孤身一人的琉白天在筑地市场的鱼市上班,晚上做雇佣杀手,拥有双重面孔。

有一天,琉受到了来自某大公司秘书石田的暗杀委托,暗杀对象是石田所在公司的社长上良的女儿绿子自杀前交往的对象,西班牙红酒商大卫。

为了完成暗杀任务,琉造访了大卫在惠比寿开的红酒酒吧。琉买了大卫推荐的红酒,二人情投意合,在一座名为“巴士底”的情人旅馆鱼水**。在这期间,琉本有机会杀死大卫,但她到最后也没有动手。

自那之后,琉爱上了大卫,两人经常在同一所旅馆的某个电车车厢风格的房间缠绵缱绻。后来,琉拒绝了雇主石田的暗杀委托,将委托金悉数奉还。大卫在和琉交往的同时,内心也备受绿子自杀一事的煎熬,他把红酒酒吧转让给部下良,决定回到故乡巴塞罗那。随后,这个以东京的喧嚣为背景的故事进入了**。

决定回到巴塞罗那的大卫来到琉工作的地方和她道别。这时,石田拿着枪出现了。他一直默默爱着绿子,决定亲手杀了大卫。大卫和琉相拥在一起,石田从后方瞄准了大卫。琉察觉到此事,向大卫说道:“请呼唤我的名字。”大卫一遍又一遍地叫着琉的名字,琉互换了两人的位置。这时,石田开了枪,琉中弹倒在地上……

几年时间一晃而过,回到故乡的大卫和一位西班牙女性结了婚,并成为了一名孩子的父亲。大卫独自一人在房间里看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东京物语》。他看着画面中男女缠绵的场景,沉浸在对琉的回忆中。

大卫回到巴塞罗那后,在哥特区开了一家日本酒专卖店,每周五举办品酒会,生活和工作都很充实。这时镜头一转,琉生前唯一的朋友——年老的录音师来到琉墓前,摆上了她生前最喜欢的粉色草莓大福,独自一人伫立在墓前。夏蝉鸣声阵阵,电影伴随着日式死亡的静谧宣告结束。

2009年,这部电影在日本等多个国家首映,图斯凯茨出版社于同年出版了该电影的剧本。导演伊莎贝尔·科赛特便是该剧本的作者,在后记《声音的背后》中,她详细介绍了这部作品诞生的来龙去脉。

2007年,科赛特去了东京。某天早上,她拿着摄像机去筑地的鱼市取材,一名正在工作的年轻日本女性映入了她的眼帘。混在一堆男人中间砍着巨大鱼头的年轻女性的身姿非常优美,科赛特不由得看入了迷。但当科赛特提出拍照的请求时,却遭到了对方的拒绝。在回酒店的地铁里,科赛特一直在思考被拒绝的理由。突然,思绪驰骋,文思泉涌,《东京之声的地图》的基本构想就在她的脑海中成了形。

我知道,我要写一个过着双重生活的女子的故事。一个热烈的、孤独的、不可思议的、受过伤害的女子的故事。她既在鱼市做着清洗、搬运箱子的工作,又会时不时当雇佣杀手。女子认识西班牙男子后,开始对迄今为止自己孤独的人生产生了疑问。

这个故事中还要有一个着迷于声音的男子角色,他静静地爱着这名女子。哪怕他只能听到她呼吸的声音,听到她走在空无一人的胡同时高跟儿鞋发出的声音,听到她和西班牙男子交谈的声音……

最初的想法(或者应该称之为上天的启示)是这样的:其中一个男子角色的故事就像一条线一样连接起来剧情。该男子在失去自己的女儿之后,想方设法复仇,忘我而执着。就这样,《东京之声的地图》诞生了。

脚本由六十四幕组成,从六本木之丘开始,在上野结束。就这样,科赛特以一名过着双重生活的日本女子为中心,创作了这个故事。主要情节是日本女子琉和西班牙男子大卫间互生情愫,次要情节是长良因自己女儿为大卫自杀饱受煎熬,遂计划暗杀大卫复仇。为统一这两个错综复杂的故事,科赛特在作品中安排了站在全知视角的年老录音师,电影也正是在老人看着琉的墓地的场景和他的旁白中落下了帷幕。

此外,电影的名字之所以叫《东京之声的地图》,也是因为作为全知型叙述者的老人是一名录音师,他为了确认琉的存在而一直录音。

筑地市场水流动的声音,热闹的拉面店里人们吸面的声音,琉的高跟儿鞋的回声,夜晚东京来来往往的人们嘈杂的声音,共同构成了东京的声音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