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雅利安人入侵

在古印欧人大迁徙时期,一些来自西北的雅利安人先在印度河(Indus)平原上定居,然后占据了恒河流域。他们可能早在公元前1500年就到达恒河(Ganges)岸边。这些白皮肤的入侵者发现了被深色皮肤的非雅利安人占据的土地,后者要么被征服并沦为农奴,要么就从广阔的恒河流域被驱逐到山区或印度半岛半沙漠的平原上。(19)

73.种姓制度的发展

印度北部各种族之间的冲突和混杂导致印度人根据肤色被划分为四种社会等级或世袭等级。分别是(1)贵族或武士;(2)婆罗门(Brahmans)或祭司(20);(3)农民和商人;(4)首陀罗。第四个等级是非雅利安人的后裔。在这几个等级之下是贱民或被放逐者,他们是本地种族中地位最低并最受歧视的人。这种等级社会的显著特征就是各等级之间禁止通婚,而且不同等级的人不能在一起吃饭,也不能有身体接触。

著名的种姓制度就是从这种制度发展而来,是印度历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实之一。然而这个制度随着时间的流逝经过了很大的改动,现在也不像之前那么死板僵化了。在今天,种姓制度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产业基础上的,每个行业和职业的成员都构成一个独特的世袭等级。现在的世袭等级大约有2000个。

74.吠陀;宗教

印度人的圣书中最重要的被称为《吠陀》(Vedas)。它们是用梵语(Sanscrit)写成的,梵语是保存到现在的雅利安语最古老的形式。印度雅利安人的早期宗教是一种对自然力量的崇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自然崇拜发展成为一种被称为婆罗门教的宗教形式。这个宗教得名于梵天(Brahma),上帝的印度名称就是梵天。在梵天之下还有很多神。

婆罗门教(Brahmanism)的一个主要的信条就是转世重生(Rebirth)。根据这个教义,好人在死后会转世重生为更高的种姓或更好的形态,而坏人则会转世重生为更低的种姓,也许灵魂会托身于某种不洁的动物,或者被囚禁在一株灌木或一棵树里。这种关于转世重生的教义被称为灵魂的轮回。

75.佛教

公元前5世纪,印度出现了一位名叫乔达摩(Gautama,约前557—前477)的伟大导师和改革家,但是他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佛陀(Buddha),意为“觉者”(The Enlightened)。他是一位王子,但是传说将他描绘为一位被人类的所有苦难深深打动而自愿放弃了自己家中奢华生活的人,他穷尽一生来找寻一种新的、更好的救赎之道并传给人们。他的教义非常简单。他教导人们想要寻求救赎不应该通过苦行和遵从宗教仪式礼节,而应该通过诚实和纯洁的心灵,通过仁慈、温和、怜悯地对待所有有生命的众生来实现。

佛教(Buddhism)逐渐替代了婆罗门教的统治地位,但是几个世纪之后婆罗门又夺回了他们的权力,而且到了公元8世纪,佛陀的信仰已经消失殆尽,或是在几乎整个印度都受到排斥。

但是佛教和基督教一样,都具有一种意义深远的传教士精神,而且在印度失去传播革新教义的传教士的那个特殊时期,他们在东亚所有国家传播着佛陀的教义,所以今天几乎三分之一的人类都是佛教信徒。佛陀信徒的人数可能与基督和穆罕默德的信徒加起来一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