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里有个凤仙郡,郡守因为跟老婆吵架,一怒之下推倒供桌,把供奉上天的供品拿去喂狗。那天玉皇大帝正好下界视察工作,看到这一幕,顿时气坏了,回去就让凤仙郡三年没下雨。
这件事表面上看,一是凤仙郡郡守做事太冲动,二是玉帝太小家子气。不过,其实没那么简单,它背后其实隐藏着玉帝和如来的一场权力博弈,博弈的焦点就是凤仙郡。下面我分四点来讲。
第一,玉皇大帝的地位和立场。
在中国神话体系中,玉皇大帝是道教的大天尊。而在宋真宗封禅泰山以后,玉皇大帝就成为道教的最高神。关于这一点,前文有详细介绍,这里不再重复。而在民间信仰中,玉皇大帝就是天上的皇帝、三界的共主。对于这一点,佛教的态度是:你拜你的玉帝,我拜我的佛祖,井水不犯河水。
但在《西游记》中,佛、道两教熔于一炉,这就牵扯到一个问题:玉帝和如来,到底谁的地位更高?
原著的处理是比较模糊的。可以看出,玉帝仍然是三界之主,名义上如来佛祖也须听命于玉帝。当年佛祖镇压了孙悟空之后,玉帝向如来道谢,如来的原话是:“老僧承大天尊宣命来此,有何法力?”你看,如来表示他是听从了玉帝的“宣命”,可见他自认地位比玉帝要低。但是,玉帝麻烦如来办事,还得用一个“请”字;如来办完了事,玉帝还得安排龙肝凤髓、玉液蟠桃,“请如来高坐七宝灵台”,宴请还礼。这完全不像是君王和臣下的关系。所以,玉帝和如来的关系很是微妙:如来承认玉帝的地位,但玉帝也管不了如来的事情;双方既有合作,也有竞争。
第二,凤仙郡的地理位置。
原著里说得明白,凤仙郡位于天竺国国界上。天竺国在《西游记》里是佛家的地盘,但凤仙郡可能因为远在边境,所以并没有信奉佛家的迹象。事实上,唐僧师徒之前路过的几个国家,信仰都很模糊。比如到凤仙郡之前经过的灭法国,灭法国要杀一万个和尚,显然不信佛,但也没说信道。灭法国再往前有一个比丘国,虽然“比丘”是佛家词汇,但比丘国的所谓国丈(怂恿国王拿小孩子的心脏做药引的那位),是南极仙翁养的梅花鹿。南极仙翁是道教神仙,比丘国其实也有道教渗透的痕迹。天竺国的外围地区,是佛、道两家势力范围之间的缓冲区。凤仙郡也是这样,既不信佛,也不信道。郡守供奉上天,并不等于供奉玉帝。“祭天”在古代本是一种原始信仰。五庄观的镇元子心高气傲,只在庄中供奉天地,这个“天”也显然不等于玉帝。总之,凤仙郡虽然靠近如来的大本营天竺国,但信仰模糊,属于佛、道两家之间的缓冲地带。
第三,玉帝向凤仙郡发难的原因。
玉帝下界视察,为什么会注意到凤仙郡的事情?因为凤仙郡是一片缓冲地带,玉帝需要去看一下,当地有没有什么异常动向。结果他恰好看到,凤仙郡郡守在那里拿供品喂狗。玉帝一下子找到了把柄,以此为借口,在佛家势力的外围,对凤仙郡发动一次经济制裁。
凤仙郡三年不下雨,情况很惨。原著里面说是:“一连三载遇干荒,草子不生绝五谷。大小人家买卖难,十门九户俱啼哭。三停饿死二停人,一停还似风中烛。”(第八十七回)玉帝在佛家的外围地带制裁凤仙郡,也是在试探佛家的反应:我今天就是要整凤仙郡,看看你们有没有什么意见。如来佛祖很有战略定力,没有任何表示,避免和天庭发生正面冲突。这真是像极了今天的大国博弈。
第四,凤仙郡制裁的解除方式。
有个情节大家可能印象很深,玉帝在披香殿立下三事:十丈高的米山、二十丈高的面山,还有一把黄金大锁,锁梃有手指头粗细。要等鸡吃光米山、狗舔光面山、油灯烧断锁梃,凤仙郡才能下雨。这里其实讽刺意味很强。凤仙郡三年不下雨,百姓饿死三分之二,玉帝却拿着米山、面山在搞制裁。
孙悟空后来问四大天师,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解除制裁。四大天师说得也很模糊,说要劝凤仙郡郡守“归善”。只要他有一念善慈,惊动上天,那米山、面山即时就倒,锁梃即时就断。至于什么叫“归善”,四大天师没有明说。孙悟空心领神会,回去跟郡守说,所谓归善,就是“趁早儿看佛念经”。郡守说“好好好”,马上让城里城外大家小户,不论男女人等,都要烧香念佛。于是孙悟空又回到天庭去找玉帝。这个地方作者写得很妙:孙悟空遇到护国天王,天王说没事,不用找玉帝了,这个事直接去九天应元府,找雷神先去打雷吧。
为什么要先打雷呢?因为解除制裁也有讲究,不能一下子解除,要一点儿一点儿解除?——?这样对方才能感受深刻,才会感恩戴德。凤仙郡官民听到雷声,都跪下念“南无阿弥陀佛”。玉帝这时候才问:“那三件事怎么样了?”收到回话说,米山、面山都倒了,锁梃也断了。于是玉帝就让众神去给凤仙郡降雨。大旱三年的凤仙郡,终于赢来了甘霖。
这里有个地方很奇怪,玉帝和如来既然关系微妙,为什么要把凤仙郡推到佛家那边呢?这其实就是政治家的算计:玉帝的最终目的,是要在佛家的势力范围边缘显示存在感,而不是把凤仙郡彻底拿下。凤仙郡距离灵山太近,迟早是如来的地盘,不可能被玉帝收编。拿下凤仙郡,成本太高,意义不大。好比战国时期的魏国,苦战三年攻下中山国,结果因为中山国距离魏国太远,最后还是让中山国复了国。而且中山国的最后结局是化入了距离较近的赵国。所以,玉帝在凤仙郡显示了存在感,让灵山心存忌惮,目的也就达到了。如果凤仙郡最后信奉了佛家,就当是做个顺水人情。毕竟玉帝是三界之主,对佛家要表示出包容。更何况凤仙郡的人口也只剩下三分之一了,而且半死不活如同风中残烛,送给如来又能怎么样呢?
凤仙郡的故事,显示了玉帝作为天上统治者的冷酷。其实何止是天上,人间的统治者又何尝不是如此?凤仙郡大旱三年,百姓饿死三分之二,凤仙郡郡守家里却是余粮充足。唐僧师徒在他家吃饭,他居然还能把猪八戒给喂饱。原著说是:
那八戒放量吞餐,如同饿虎。唬得那些捧盘的心惊胆战,一往一来,添汤添饭,就如走马灯儿一般,刚刚供上,直吃得饱满方休。(第八十七回)
请问凤仙郡郡守家里的存粮,都是从何处来?这真是应了《水浒传》中那首诗:“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中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