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里乌鸡国的故事讲的是,乌鸡国国王和一个道士结拜为兄弟,结果反被道士推进一口井里淹死了。道士变化成国王的模样,篡夺了王位。三年之后,真国王被孙悟空用一颗仙丹救活。然后唐僧师徒帮助国王夺回王位,重登大宝。
“乌鸡国”这个国名看上去很奇怪,让人怀疑这个国家是不是盛产乌鸡,还出口乌鸡白凤丸。真相当然不是这样,那么乌鸡国为什么会取这么一个鸟的名字呢?
这其实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乌鸡国是有原型的。玄奘法师,也就是唐僧的原型,在《大唐西域记》里面提到一个西域小国叫阿耆(q敧)尼国,又叫乌耆国。这个乌耆国的谐音就是乌鸡国。
不过,取谐音就取谐音,不能找个好听点儿的名字吗?乌奇国、乌启国,都可以啊,为啥非要叫个乌鸡国呢?这其实和卦象有关。有一个卦象,叫“困卦”,又叫“泽水困”。这一卦上面是兑卦,代表沼泽;下卦是坎卦,代表水。水在沼泽中,流动是很慢的,代表进入了困境,所以这一卦叫困卦。乌鸡国的国王困在井里三年,对应的就是这个困卦。
那困卦和乌鸡有什么关系呢?困卦里面,上卦是兑卦,对应的地支是酉,酉对应的生肖是鸡;困卦的下卦坎卦,对应的五行是水,水在五行中对应的颜色是黑色。所以历史上那些五行对应水德的王朝,都崇尚黑色。比如秦朝就是对应水德,秦始皇在礼仪性场合都穿黑色,黑就是乌嘛。所以,坎卦的“乌”,和兑卦的“鸡”,合起来就是“乌鸡”。“乌鸡”其实是谜面,谜底就是泽水困,暗指国王困在井里三年。
比国名更重要的是乌鸡国暗藏的历史故事。你有没有一种感觉,乌鸡国的故事和《西游记》其他章节有点儿不太一样,不太像一个神魔故事,倒有点儿像宫斗剧,讲的是权谋。其实这是因为,这个故事影射的就是真实的历史。在百回本《西游记》诞生的明朝,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明英宗朱祁镇亲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人俘虏。他的弟弟朱祁钰临危受命,代替哥哥做了皇帝,把哥哥遥尊为太上皇。后来,朱祁镇被瓦剌人放了回来,朱祁钰怕他跟自己抢皇位,就把朱祁镇软禁了起来,一软禁就是七年。再后来,朱祁钰病重,他自己的儿子朱见济又夭折了,迟迟没有立太子。有几个政治投机家,以副都御史徐有贞为首,看到有机可乘,就把朱祁镇救了出来,又和皇宫内应一起打开宫门,拥立朱祁镇复位,重新做了皇帝。这件事在历史上叫作“夺门之变”。
我们对比一下这两件事:乌鸡国故事说的是国王被结拜兄弟扔进井里,困了三年;然后被救出,夺回王位。夺门之变是说太上皇被亲弟弟软禁在一个小院里,困了七年;然后被救出,夺回皇位。这两件事的结构几乎是一致的。而且,乌鸡国国王在被推到井里之前,与那道士结拜为兄弟;而在现实中,朱祁镇和朱祁钰原本就是兄弟。《西游记》里说,那道士当了三年国王,把乌鸡国治理得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明代宗朱祁钰在位期间,任用于谦,打跑了瓦剌,其后也把大明治理得不错。《西游记》里还说,那个道士原来是文殊菩萨的坐骑,是一头狮子,但是被骟过?——?这可能是暗指朱祁钰在位七年,却没能再生个一男半女,才让朱祁镇有机可乘、复了位。
所以,乌鸡国的故事,其实是在暗指明英宗和明代宗兄弟之间的恩怨纠葛。接下来还要再讲乌鸡国故事的一个隐藏玄机:它和同时代西方故事的相似性。
乌鸡国的故事在《西游记》里显得很违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故事模型不太一样。别的故事都是:唐僧师徒到了某地,唐僧被妖怪抓走了,或是听说这里有妖怪,于是帮助当地除妖。《乌鸡国》的故事却是:国王被杀,王位被篡夺;国王鬼魂现身,诉说冤屈,王子得知真相,决心为父报仇……
你有没有发现,这个故事看起来很眼熟?
是的,《西游记》乌鸡国的故事,和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在结构上具有惊人的相似性。首都师范大学的侯会先生也专文讨论过这个问题[1],中华书局编辑李天飞先生对这个问题也进行过延伸讨论[2]。
乌鸡国和《哈姆雷特》至少有以下几处相似:
第一,说的都是国王被杀,王子复仇。乌鸡国国王是被结拜为兄弟的道士所杀,《哈姆雷特》中的丹麦国王是被亲弟弟克劳狄斯所杀。
第二,两位国王都是在御花园被杀。乌鸡国国王是被推入御花园的井中,丹麦国王是在御花园睡觉时被弟弟用毒药滴耳而死。
第三,两位国王的鬼魂都曾现身诉冤。乌鸡国国王是在禅堂外现身,向唐僧诉冤。丹麦国王则是在城堡的露台现身,向王子哈姆雷特诉冤。
第四,乌鸡国国王的王后被假国王霸占,丹麦国王的王后也被篡位的克劳狄斯霸占。
第五,为乌鸡国国王复仇的主力是王子,为丹麦国王复仇的主力也是王子。
第六,乌鸡国故事中负责揭露假国王罪行的,是外来的唐僧师徒。《哈姆雷特》中负责揭露克劳狄斯罪行的,是一群外来的伶人。
你看,乌鸡国和《哈姆雷特》的雷同之处确实不少。难道这中间存在抄袭?如果是,谁抄袭谁呢?《哈姆雷特》诞生于1600年前后;同时期的中国是明朝万历年间,我们熟悉的《西游记》百回本早已问世了。这么看来,莫非是莎士比亚抄袭《西游记》?其实,事实没这么简单。
古代历史上经常出现这种两个不同文明拥有类似故事的现象,但这一般不是因为抄袭,而是因为很多好故事背后往往都有同一个原型。我在本书第三十篇中提到过“天鹅处女型”故事,中国的牛郎织女、日本的羽衣传说,都是同类故事。《哈姆雷特》的故事也并不完全是莎士比亚原创的,法国人贝尔弗雷曾于1570年出版过《悲剧故事集》,其中就收录了丹麦王子复仇的故事。但贝尔弗雷也不是原创者,这个故事早在民间流传了数百年;贝尔弗雷做的工作,也就是类似蒲松龄写《聊斋志异》那样的收集和润色工作。
所以,王子复仇的故事在欧洲早已流传,这个故事最早来自何处已经难以考证。因为商人和传教士的活动,这个故事可能在东西方都得到传播,在英国被莎士比亚改写为悲剧《哈姆雷特》,在中国则被改写为《西游记》中“除妖乌鸡国”的故事。这也说明,古代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比我们想象的要更为频繁和密切。
[1] 侯会:《乌鸡国:〈西游记〉中的王子复仇记》《〈水浒〉〈西游〉探源》。
[2] 李天飞:《莎士比亚抄〈西游记〉?为什么乌鸡国故事和哈姆雷特这么像?》,发表于澎湃新闻,参见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51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