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里面有个灵感大王,本是观音菩萨莲花池里的金鱼,偷跑到通天河当妖怪。通天河边上有个陈家庄,灵感大王保陈家庄年年风调雨顺,但一定要陈家庄每年献上一对童男童女给他吃。为什么他要吃童男童女?原著里没有明说。更奇怪的是,他还非要吃陈家庄的童男童女。为了确保庄里的人没有买其他小孩来调包,灵感大王还积极开展人口普查工作,没事就去陈家庄进行摸底。
这其实是很怪异的,吃童男童女,吃哪里的不是吃?干吗非得逮着陈家庄的孩子吃?这么奇怪的行为,背后一定有原因。我直接说结论:通天河这几回(第四十七到四十九回)亦真亦幻,充满了隐喻,其实象征着唐僧学会驾驭欲望的过程。下面我们就来一一揭开这些隐喻。
第一个隐喻:陈家庄。为什么偏偏是“陈”家庄?因为唐僧自己出家前就姓陈。唐僧向庄里一位老者借宿,得知他姓陈,马上合掌说:“哎呀,你和我原来是同宗。”注意,小说里但凡有巧合,必有暗示。陈是唐僧的俗姓,陈家庄的事也象征着唐僧的俗念。所以,灵感大王只吃陈家庄的孩子,意味着这一次的劫难和唐僧切身相关。陈家庄不能用其他孩子来顶替,唐僧也只能自己迎接这一场试炼,不能由别人代劳。这是第一处隐喻。
第二个隐喻:灵感大王。灵感大王的本相是一条金鱼。鱼这种动物,因为多子,所以往往和生殖、欲望联系在一起。所以男女**又叫“**”。何况,灵感大王还是观音菩萨莲花池里的金鱼,观音菩萨三十三种形象中就有“送子观音”,这其实进一步加强了暗示。
灵感大王的名号也和生殖、**有关。清朝有个人叫陈士斌,写过一本《西游真诠》,书名就是诠释《西游记》的意思。书里写道:“说出‘灵感大王’,‘灵’为生育之灵,‘感’为云雨之感。”如此,灵感大王在陈家庄“施甘雨,落庆云”,也可联想到行“云雨之事”。但他云雨之后,又要吃童男童女。注意,童男童女在传统文化中代表人的真元。所以,灵感大王做的事情,象征意味是很明显的:他行的是云雨之事,但这件事却要伤害真元。《西游真诠》也说:“虽甘雨庆云,足以长养万物,而恣情纵欲,还能斫丧真元。”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男女之事是人类繁衍的根源,但放纵情欲就会断丧真元。这就是第二个隐喻。
第三个隐喻:一秤金和陈关保。一秤金就是那对童男童女中的小女儿;后来是猪八戒变成了一秤金,和孙悟空变成的男孩陈关保一起被送给了灵感大王。注意“一秤金”这个名字,原著里说她的父亲平时经常捐钱做慈善,到了生女儿这一年,正好捐出去三十斤黄金。三十斤叫“一秤”,所以女儿叫一秤金。但其实,一秤金在古代还是一味药,又叫“秤金丹”。古代医书《何氏济生论》里就有这味药,功效是八个字:添精益髓,保元种子?——?也就是保住人的真元。《西游记》作者非常熟悉药材,在朱紫国那回写孙悟空给国王治病,就写了大量药材。灵感大王是伤害真元的,一秤金是保住真元的。把一秤金送给灵感大王吃,这就是欲望和保元之间的斗争。如果能战胜欲望,那就可以“关保”,即精关得保;这恰好又是陈家那个小男孩的名字。所以,男孩的名字本义是“关老爷保佑”;这是中国民间常见的一个名字,但又可以指精关得保。这是第三个隐喻。
第四个隐喻:通天河。整部《西游记》,都在暗指修行。通天河的故事恰好是在全书的中间部分,是真元即将走到头顶的过程,所以叫“通天”。这个过程,必须谨慎小心,如履薄冰。所以,会有通天河结冰、唐僧在冰上行走的情节。结果冰面开裂,唐僧跌入河底。这里作者放了两句诗:“误踏层冰伤本性,大丹脱漏怎周全?”(第四十八回)什么叫“大丹脱漏”?在内丹学说中就是真元外泄的意思。
第五个隐喻:提篮观音。第四十九回有一处费解的细节:观音菩萨听说自己鱼池中的金鱼逃走后在通天河为妖,也没梳妆打扮,削竹子做了只竹篮就跟孙悟空去捉妖了。孙悟空心里还嘀咕:这菩萨今天怎么也不打扮就出门了?
因为这处情节很是蹊跷,所以有人又开始阴谋论解读,说观音菩萨这是急着去杀鱼灭口云云。其实,这是因为他们不熟悉佛教典故。不梳不洗、手提鱼篮的观音,其实是观音菩萨三十三种形象之一,叫作“提篮观音”。
提篮观音的故事出自《观音感应传》。据说唐朝某地有一个女子经常提篮卖鱼,她年轻貌美,很多男人都想娶她为妻。女子就说,谁能在三天内背出《普门品》[1],她就嫁给谁。结果三天后很多男人都背了出来。女子就说:“我一个人怎能嫁给众人!你们再去背《金刚经》吧。”三天后还是有好几位男人背了出来。女子就说,那就来个高难度的,让他们去背《法华经》,谁背出来就嫁给谁。男人们都赶紧去背,但三天后只有一个叫马郎的背了下来。女子就嫁给马郎为妻。谁知她一过门就死了,而且尸体很快就腐烂了。马郎只好把妻子安葬。几天后一个和尚对马郎说:“你再把妻子的尸体挖出来看看呢?”马郎不解其意,但还是照做了,只见尸体的锁骨竟然是黄金。和尚这时点化马郎,说:“这个提篮女子其实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她是来教化你们信佛的。你也早日修行吧。”于是马郎当下顿悟。这个故事,其实还是在告诫人们控制欲望。《西游记》化用了这个故事,这是第五个隐喻。
第六个隐喻:通天河老鼋。老鼋被灵感大王欺压。灵感大王被收服后,老鼋为了感恩,就载着唐僧师徒过了通天河。注意,“鼋”和真元的“元”谐音。这其实是在暗示,唐僧终于守住真元,成功渡河。唐僧学会了保守真元,于是在后面的女儿国,他也会接受考验。而且,《西游记》里那些勾引唐僧的女妖精,也是过了通天河之后才出现的,之前是没有的。这就是第六个隐喻。
所以,通天河这几回的故事,其实象征着唐僧在取经途中俗念未除、内心躁动,但最后终于还是坚守住了本心。
[1] 《普门品》:即《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妙法莲华经》二十八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