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悟空、悟能、悟净,分别是什么意思?(1 / 1)

唐僧这三个徒弟——悟空、悟能、悟净,名字其实很有来历,代表修行的三层境界。不过要想说清楚,咱们得倒过来说,先说悟净。

什么是悟净?就是了悟清净,知道远离污浊、寻求净土。许多人想要提高修为,出发点其实就是觉得世界污浊,想要寻求清净世界。但这个清净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在现实中开辟一块净土,如陶渊明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甚至发上等愿,变浊世为净土。如佛祖释迦牟尼即是见到生老病死才生清净心,发愿要为众生寻求解脱之道。所以在《西游记》里面,悟净是立志修行的开端,代表一种决心和信念。

在日本历史上,终结战国乱世的德川家康,就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下八个大字:厌离秽土,欣求净土。字面意思是厌恶这个肮脏的世界,向往一个清净的世界。这其实是他在表达自己结束乱世、统一日本、开创太平盛世的决心。

接着说悟能。悟能就是通过修行,获得一定的能力。怎样获得能力呢?通过守戒,就是严守戒律,提高自己的定力和心性。定力、心性提升,智慧和能力也会跟着增长。这就是佛法说的:戒生定,定生慧。所以猪悟能还有个名字叫八戒。八戒是什么意思,前文已经讲过,这里就不展开说了。总之守住了戒律,才能增长能力。

《列子·汤问》中有“纪昌学射”的典故,说纪昌向神箭手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说,要想练好射箭,就要先学会不眨眼睛。纪昌就回家盯着妻子织布时不断移动的梭子,努力不眨眼。就这样练了三年,终于练到即使用锥子戳他的眼皮,他也不会眨眼。纪昌去告诉飞卫,飞卫又对他说,这还不够,还要练到把小的东西看得很大(视微如著),把模糊的东西看得清晰。于是纪昌就回家用牛毛吊起一只虱子,放在窗边,每天盯着看。十天过后,他觉得虱子似乎变大了。三年后,纪昌看虱子已经有车轮那么大了,他看别的东西都有山丘那么大。于是纪昌弯弓搭箭,一箭射中虱子,牛毛却没有断。纪昌去告诉飞卫,飞卫大喜,说:“你已经掌握射箭的奥秘了!”

这个故事显然有所夸张,但其实也是在说“戒生定,定生慧”的道理。飞卫让纪昌练不眨眼和视微如著的功夫,其实就是令其持戒,去除杂念,锻炼定力。定力练就,箭术自然水到渠成。

最后来说悟空。悟空的意思,就是觉悟空性。佛家讲“色即是空”?——?这里的“色”,既不是专指颜色,也不是专指美色,但它包括了一切的颜色和美色。什么意思呢?在佛学中,“色”是指一切事物的外在表象。比如,这里有一张桌子,你看到了它的颜色跟形状,你触摸到了它的质感和温度,敲两下还能听到它的声音。颜色、形状、质感、温度、声音,这些都是你通过感官接收到的信息。这些信息结合到一起,就是一张桌子,这就是“色”。

为什么说“色即是空”呢?因为一切色相都是相对的、暂时的,在无常中随时会变化。我们还说这张桌子,它曾经不是桌子,而是山间的树,被人砍倒了,变成木头,再送到家具厂,加工组装一下,有了放东西的功能。然后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桌子”。如果有一天它坏了,塌了,被送到废品厂,大卸八块,那还有人叫它桌子吗?不会,只会叫它“一堆烂木头”。

所以“桌子”现在被我们感受到的状态,比如外形是方形的,颜色是白色的,功能是可以放东西,这些统统是“色”;而色的本质是“空”。这个空不是虚无,而是“空性”,什么是空性?就是“因缘聚合”。各种因缘聚合在一起,桌子才成为桌子。哪天这些因缘离散了,比如桌子塌了,它也就不再是桌子了。所以,佛学说“色即是空”,同时“因果不空”。因果就是因缘聚散,这是真实存在的。对于因缘聚散,我们一方面要重视,就是不要在意万事万物现在的状态,而要在意其背后的因果关系;另一方面,也要随顺,因为某些因缘聚散,并不一定能随我们的心意。所以佛教老是说要随缘,就是这个意思。

孙悟空是唐僧的大弟子,也代表修为的最高境界,就是觉悟空性。在取经归来的路上,孙悟空已经表现出了这种境界。当时经书泡在通天河里弄湿了,唐僧师徒在石头上晒经,不小心把《佛本行经》弄破了,导致真经不全。唐僧很懊悔,孙悟空却很豁达,说:“天地本就不全,真经不全,不正是应了天地的奥妙吗?”你看,孙悟空就并不执着于真经是否完整,那不过是色相。真经本来好好的,然后掉水里,然后晒干了,但又弄破了?——?这些都在反映空性。孙悟空不执着于此,这就叫“不住色生心”。

总之,悟净、悟能、悟空,代表修行的三重境界。王国维先生说的人生的三重境界,恰好对应这三个名字。

第一层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就是在混乱之中,决心要寻找一条道路。这就叫“悟净”,代表立志和发心。

第二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为了自己的志向去坚定持戒,努力付出。这就叫“悟能”,代表自律和精进。

第三层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在努力之后,终于豁然领悟,而且返璞归真,无所牵绊。这就叫“悟空”。

悟净、悟能、悟空,是有志之士都要走过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