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菩萨、罗汉,这些都是佛家的称呼。我们也能感觉到,佛高于菩萨,菩萨高于罗汉,等级差别类似于教授、副教授和讲师。那么佛、菩萨和罗汉分别是什么意思呢?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讲。
首先是佛,佛的全称是佛陀,梵语是“Buddha”,意思是觉悟真理、具备大智慧的人。中国有一个类似的概念,就是“圣人”。不过,圣人和佛陀的追求是不一样的。圣人主要着眼于现实,要学习现实的知识,解决现实的问题。所以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即尊重鬼神,但不要谈论鬼神。佛陀却着眼于轮回,认为所谓现实不过是轮回中的一个阶段,人在这辈子的使命应该是通过修行,觉悟宇宙人生,脱离轮回。
不过光做到这一点,还不算是佛。成佛的标准一共三个: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前面说的都只能算是自觉,即自己觉悟;接下来还需要觉他,即让别人也觉悟;最后觉行圆满,即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自然地符合真理,不需要刻意去自我约束。
说“觉行圆满”,可能有些难懂,这里再举例解释一下。比如我要让自己好好看书,还需要克制一下自己,不要打游戏,不要出去玩,好好坐在这里看书。而佛根本没有这么多杂念,很自然地就坐在那里看书。你问他怎么能做到这么专心的,他只会看着你说:“本来不就应该这样吗?”用孔子的话说,这就叫“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但不会犯错误,因为“我”的内心本就不存在错误。用王阳明的话说,就叫“知行合一”,就是“我”是怎么想的,就是怎么做的。所做的,都符合所想的。做事不会犯错误,因为内心已经消灭了错误。这些都和佛家说的“觉行圆满”是一个意思。所以,所谓佛,就是做到了自觉、觉他,以及觉行圆满的终极觉悟者。
说完佛,再来说菩萨。菩萨中有名的也很多,中国人比较熟悉的四大菩萨,是指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地藏菩萨。那什么是菩萨呢?菩萨的全称是菩提萨埵(duǒ),梵语是“Bodhisattva”。“菩提”的意思是觉悟,“萨埵”的意思是有情众生,所以“菩提萨埵”又被翻译成“觉有情”。注意,这里的“觉”字是动词,就是让一切有情众生觉悟,这里的众生当然也包括自己。所以,菩萨能够做到自觉和觉他,但和佛相比,缺了一个觉行圆满。也就是说,菩萨的修为还不像佛那样至纯至净,他们有时还需要主动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才能保证不会越界。比如《西游记》里的观音菩萨,听说红孩儿变成自己的样子,顿时大怒,说:“那泼妖敢变我的模样!”还把手里的净瓶往海里一掼,吓得孙悟空不敢说话。你看,观音这里就有点儿不淡定。在《西游记》的结局,猪八戒、沙和尚和白龙马,其实都被封了菩萨。原著里面写的是净坛使者菩萨、八宝金身罗汉菩萨和八部天龙广力菩萨。菩萨又分五十二个阶位,其中最高的两个阶位是等觉菩萨和妙觉菩萨。等觉菩萨就是预备佛,是只差一步就能成佛的大菩萨。我们熟悉的观音、文殊、普贤和地藏,就是等觉菩萨。妙觉菩萨就是佛,所以佛其实就是顶级的菩萨。
因为菩萨还没有达到觉行圆满的境界,所以每位菩萨都有自己的专长。比如文殊菩萨,专长是“智德”和“证德”;普贤菩萨,专长是“理德”和“行德”。两位菩萨配合在一起,就是完整的认知和实践过程。所谓“智德”和“证德”,就是主观上的认知和证悟。所谓“理德”和“行德”,就是客观上的道理,和遵循道理来改造世界的实践。举个例子,我们要学做番茄炒蛋,需要先掌握炒菜调味的知识,这就属于“智德”。但要想做得好,还是要先翻菜谱,菜谱里记载的就是做番茄炒蛋的道理,这就叫“理德”。但光看菜谱还不够,还要根据菜谱动手去做,这就叫“行德”。看菜谱和动手做是相互交织的过程,所以理德和行德都归普贤菩萨管。等番茄炒蛋做出来了,香喷喷地端上了桌,事情还没完,还需要总结自己获得了怎样的体会,菜谱上说的对不对,实际做起来有没有什么不同?——?这些体会就叫“证悟”,也属于主观层面,可以增进我们的认知,即“智德”。所以“智德”和“证德”都归文殊菩萨管。文殊和普贤两位菩萨各有所长,但佛陀却兼有他们的长处,这就是“佛”和“菩萨”的差距。
最后就是罗汉。罗汉的全称是阿罗汉,梵语是“Arhat”,意思是断绝烦恼、脱离轮回、应受供奉的修行者。回到前面说的成佛三条标准?——?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罗汉只能做到自觉,不能觉他,也没有觉行圆满。但罗汉是小乘佛教的最高成就,因为小乘佛教觉得一个人能够自己觉悟就够了,不用管那么多。大乘佛教却认为,自己觉悟还不够,还要普度众生。《西游记》里面,沙和尚被封为金身罗汉?——?注意,这其实是个简称,沙和尚其实是“八宝金身罗汉菩萨”。神话小说里最著名的罗汉,可能就是济公了,济公是降龙罗汉的化身。在《济公全传》里面,他遇到那些为非作歹的强盗和妖怪,经常哈哈一笑,说“你也不知道我和尚是谁”,然后摸摸自己的脑袋,露出顶上三光,显出降龙罗汉的真身,吓得对方跪下求饶。降龙罗汉是传说中的十八罗汉之一。其实佛经里本来是十六罗汉,传入中国后又加了两位,变成十八罗汉,这可能和中国人对十八这个数字的偏好有关。十八罗汉有哪些呢?分别是:坐鹿罗汉、欢喜罗汉、举钵罗汉、托塔罗汉、静坐罗汉、过江罗汉、骑象罗汉、笑狮罗汉、开心罗汉、探手罗汉、沉思罗汉、挖耳罗汉、布袋罗汉、芭蕉罗汉、长眉罗汉、看门罗汉、降龙罗汉,还有伏虎罗汉。[1]
最后总结一下,成佛有三个标准: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三条,佛都能做到,菩萨能做到前两条,罗汉只能做到第一条。这就是佛、菩萨和罗汉的区别。
[1] 十八罗汉中最后加的两位是谁,一直存在多种说法。降龙罗汉和伏虎罗汉是其中比较主流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