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诊器与两种声音 听诊器的发明(1 / 1)

最具代表性的诊察手法就是看(视诊)、听(听诊)、触(触诊)、问(问诊)。其中听诊是每个人都接受过的诊察手段。医生会把听诊器贴在患者胸前或背部,这种场景在诊室里很常见。

其实,听诊的历史非常悠久,从古希腊时期就有了。但是,那时医生都是直接把耳朵贴在患者胸部。而使用听诊器是19世纪的事情了。

发明听诊器的是法国的医生何内·雷奈克。他在为一名患有心脏疾病的年轻女性看病时,因不想把头贴在对方胸部而用自己卷成的纸筒来听诊。

雷奈克发现,使用纸筒时,明明离胸腔更远了,听得却更清楚了。于是,他自己制作了木制圆筒,并将其命名为“听诊器(stethoscope)”。随后,他又将听诊时听到的声音结合胸内疾病的解剖结果进行详细的研究。1819年,雷奈克将研究结果以“间接听诊法”之名公开发表,奠定了听诊技术的基础。他不仅制作了方便的工具,连“什么疾病对应什么声音”都作出了详尽解释,正是这种探究精神让他名留青史。

之后听诊器被不断改良,至19世纪下半叶,最终演变成如今用橡胶管通入两耳的外形。

听诊器的价格各有高低,在日本,每位医生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自行购买。很多医学生在实习时常会买简易品,成为正式医生后才会买更正规的听诊器。当然,这都是自掏腰包,工作单位是不给报销的。

近年来也有商家研发出了电子听诊器,可以放大声音,听到的声音也可以录下来之后重听,很适合用于教学。虽然它使用简便,但因为需要电池,所以听诊头的部分很重,目前普及度不高。

死亡认定的必要条件

医生到底用听诊器听什么?他们好像只是把听诊器随便地贴在患者胸口和背部的什么地方。实际上,听诊有既定的步骤。

听诊要听的主要是心音和肺音。心音可以确认心脏是否有问题,肺音可以确认肺或气管是否有异常。听诊器置放的位置也是固定的,基本如下图所示。

心音和肺音的听诊部位

当然,如果让所有患者都脱掉上衣进行听诊,那医院必定会大排长龙。所以,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选择不同的诊察方式。

另外,听诊器不仅可以放在胸部和背部,如之前所讲,还可以用来听血管的声音,或者放在腹部听肠鸣等。当然,也不只是医生,护士等其他医疗人员工作时都会使用听诊器。

而且,听诊器不光可以用在活人身上,在判定死亡时也一定会用到。

判定死亡时,要确认听诊器听不到心音和肺音。再用笔灯照射瞳孔,确认是否存在对光反射——对光反射消失则表示脑部功能停止。

所谓对光反射,是指眼睛受光线刺激时瞳孔会缩小(缩瞳)的反射。眼睛借此就能根据环境光强自动调整进入眼睛的光线。我们的瞳孔直径可以在0.2秒的时间内,从最大约8毫米瞬间缩小到1毫米。因此只要用光照射眼睛,马上就能知道对光反射是否存在。

爱因托芬三角形

想要从体表获取心脏的活动状态,常会用到心电检查。我们在第1章说过,心跳是靠心肌内的电流传导来控制的。从体表测量这些电流活动并用波形图呈现出来的就是心电图。

爱因托芬

一般的心电检查会在手脚及胸部表面贴上10个电极,测量12种电流的方向性活动,因此也称之为“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过程中完全没有疼痛等不适感,只要躺下来贴上电极就可以了。

当心脏出现问题时,心电图的波形会出现特征性的变化,所以心电图是诊断心脏疾病时极为重要的手段。

心电图的临床应用是从20世纪开始的。1903年,荷兰生理学家爱因托芬首次发表心电图测定法,之后被临床广泛采用。他也因此获得19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心电检查时,左右手与左脚的电极间形成一个三角形,现在也被称为“爱因托芬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