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体温 体温恒常性(1 / 1)

假如你测出的体温有38摄氏度,可能会觉得温度好高;如果到了40度,你八成会觉得身体出了大问题;但万一体温计显示的是33度,你一定会认为是体温计出了问题,会重新测一次。

这些温度和平时的体温只有2~3度的差别而已。我们周遭的事物,其温度几乎都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大起大落。比如在盛夏超过40度,而在寒冬时会降到冰点。然而人的体温仅在一个非常狭窄的范围内波动,这种能力非同小可。

不光是人类,其他哺乳动物、鸟类也都是恒温动物,即体温具有“恒常性”。我们都具备不受环境温度干扰,保持体温相对稳定的能力。

我们脑部的“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它是决定体温的司令部。它设定了一个温度,随后身体会将体温自动调节到这个值——热的时候出汗散热;冷的时候就让肌肉颤抖产生热量,同时收缩血管减少热量散失。

感冒时,处于炎症状态下的体温会被设定得比较高,这种状态就是“发烧”,这是促进免疫机能活化的机制。这跟给空调设定温度是差不多的。

温度设定较高的时候,即使让身体冷却,体温也不会下降。无论是冷毛巾还是退热贴只会让人感觉舒服,并不能让体温真正下降。想让体温下降,就必须将下丘脑的温度设定调低,而这只有退烧药才能做到。

不过,中暑的情况则不同——由于人长时间处于高温潮湿的环境,负荷超过了体温调节的能力范围,最终导致体温上升。这被称为“热射病”,不同于发烧,此时冷却身体是有效的手段。

体温计的诞生

直到17世纪初,人们都不知道体温有所谓的“正常范围”。最早发现这一真相的是意大利医生散克托留斯。

在16世纪末,伽利略根据水和空气会随着温度升高而膨胀的现象,制作出了温度计的原型。与伽利略交流后,散克托留斯应用这一技术制造出了带刻度的管状物来测量温度。当然,散克托留斯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发明的重要性。直到18世纪至19世纪,对患者进行体温测量才变得越来越常见。

如今在医院里,测量体温几乎是所有患者都要做的,是重要的医疗手段之一。住院的病患都有一张体温表,记录体温的变化。医生不仅要了解某一时刻的体温,还要监测某段时间的体温变化。

那么,你通常会测量哪个部位的体温呢?可能很多人都会回答“腋下”。临床中也是如此,基本也是使用家用体温计测量腋下温度。如果想要更准确的体温值,需要将温度计插入直肠或口腔。那些在手术室或是重症监护室里没有意识的病患,通常会用这种方法。这样测得的体温称为“深部体温”,与体表温度相比,误差更小,数值更准确。

发明体温计的散克托留斯,也许无法料到如今的医学这么重视体温测量。而他的成就也不止于此,还有一项名留医学史的重大发现——经皮水分损失。

经皮水分损失是指通过皮肤表面或是呼气时的水分蒸发,是肉眼看不到的水分流失。一名成人一天的蒸发量为700~900毫升。虽然蒸发量因人而异,但是在能观察到的尿与汗之外,还流失了这么多水分,着实惊人。

散克托留斯为了测量体重,自制了可以悬吊的椅子,持续记录自己的体重。他还测量了自己的进食量和饮水量,以及排泄物的重量,发现数据间存在明显的差值,由此发现了“看不见的水分损失”。

在今天的医学实践中,在调整患者水分平衡、决定点滴量的时候,经皮水分损失是必须计入的重要指标。在那个无法体现其理论价值和必要性的年代,散克托留斯依然发现了经皮水分损失的存在,其洞察力令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