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下消化道内镜检查吗?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肠镜”。这是种把细长的肠镜从肛门插入肠道进行的检查。与胃镜(上消化道内镜)相比,肠镜对受检者来说是一项更麻烦的检查。
受检者在检查前一天晚上就要开始准备。晚餐要少吃,睡前服用泻药,还要在深夜排便。而且在检查当天早上,受检者还要喝2升的**泻药以完全排空大肠。如果肠道内有粪便残留就无法正常观察肠壁,检查质量也会下降。
检查当天,诊室前人满为患,他们要少量多次服用泻药,一趟趟地跑厕所,直到排出物为清水后才能接受检查。
排便顺畅与否和对泻药的反应程度各有不同,排空粪便所需的时间也因人而异。通常来说,便秘且大肠内粪便残留较多的人需要更长时间。有的人会立即排便,有的不会。从患者角度出发,这是一项相当头痛的检查。
检查本身所花的时间也有差异,因为每个人大肠的长度、弯曲度、走向情况都不同,影响了肠镜通过的顺畅度。我每次说到这些的时候都会有人惊讶,但其实这很正常,就像每个人五官的形状与大小、四肢长度、身高也都不同。但是,与那些通过观察就能发现的身体外在差异相比,内脏大小和长度的差别你就很难发觉了。
通常没有人会觉得自己的大肠在长度上与别人的不一样。正在读这些内容的你,大肠可能比我的长20厘米,除非你有什么特殊的契机,否则你不会注意到这个问题,因为大肠长20厘米也不会影响日常生活。
于是,在不影响生存的限度内,人体和我们开起了“玩笑”。每个人胃和肝的大小、小肠和大肠的走向、血管的粗细都各有不同。与外貌类似,在不影响健康的前提下,每个人的器官都有自己的“小个性”。
“盲肠炎”的误解
不过,假如器官的个性超出了“玩笑”的范畴,对人体产生了不良影响,那“个性”就变成“疾病”了。大肠稍微长一点没关系,但如果太长引发慢性便秘,或者肠道容易扭转(称为“肠扭转”),那就需要治疗了。例如,“乙状结肠冗长症”是因乙状结肠过长进而引起功能障碍的疾病。需要通过手术将大肠部分切除,并将剩余的肠管和肛门连接起来。
大肠
这里顺便一提,大肠分为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名字,就像专属地址一样。从小肠流出的**按照上面的顺序依次流经大肠,变成粪便。“乙状结肠”的名字源于它像“乙”字的形状,其弯曲程度因人而异,有些人弯曲程度接近“直线”,而有些人的像“Ω”一样。
此外,大肠和我们开的“玩笑”还有不少。
听说过“阑尾炎”吗?不知为何,以前人们误将它冠以“盲肠”的名字。在盲肠这个部位的下方才是“阑尾”,这根导管发炎才叫作“阑尾炎”。阑尾炎的典型症状是右下腹疼痛,因为阑尾在你腹腔的右下方。
阑尾与盲肠
虽说是“右下”,但疼痛的具体位置也有些许差别,因为阑尾的大小和走向因人而异。有些阑尾又细又长,有些又粗又短。有的向上延伸,有的向下悬垂。即便都是阑尾,形态也是千差万别。
器官也有个性
其实我们盲肠的位置也不尽相同。所有人的盲肠都在大肠、小肠连接的部位,但有些人这个部位并不固定,可以四处游走,这被称为“移动性盲肠”。所以阑尾的位置也会因盲肠的游移而发生变化。因此,这种情况下阑尾发炎,疼痛的部位就很难说了。
此刻正在看书的你,盲肠可能就是不固定的,阑尾也可能比我的长5倍。但只有在你生病并接受检查时才会知道,因为器官在一定程度上的“个性”对生活不会造成影响。
说一些题外话,据说我的大肠“检查起来很方便”。负责肠镜的医生说,我的大肠的走向很直,并不太长,也没有大的弯曲,摄像头畅通无阻。
接受肠镜检查的患者会感到疼痛,但疼痛程度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很大程度上就源于器官本身的差别。很多人认为,外科医生的技术越好,疼痛越轻。虽然这一点不可否认,但检查能否顺利完成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器官本身。
与肠镜不同,接受胃镜检查时通常不需要服用泻药之类的东西,因为一个健康人在一觉醒来后已经是空腹状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