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遗传和环境的博弈(1 / 1)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爱迪生

一个人能否成功,到底是遗传决定,还是后天环境决定?俗语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但又有一句古话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遗传和环境两种因素的博弈,是发展心理学中重要的课题之一,和行为经济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行为经济学是一门跨学科的新兴领域,综合了经济学、心理学以及生物学等诸多学科。这一章就涉及了行为经济学中“生物学”的部分。如果你仔细观察自己和身边人的行为决策就会发现,它与生物进化、遗传基因和成长环境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其实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遗传与环境的作用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遗传提供了生理上的基础,而环境提供了发展的空间。许多证据可以说明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那么首先要讨论的话题就是,怎么理解遗传决定论以及环境决定论?

一、遗传决定论

遗传决定论最早由英国科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提出,后来被美国一些心理学家继承。不得不承认,遗传对于人的先天条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的智力80%取决于遗传,17%取决于训练,3%取决于偶然因素。对大量双胞胎的研究发现,遗传因素越接近,其智力水平也越相近。

所以当我们翻看名人族谱时就会发现,与普通人相比,如果父辈是伟人,那么子孙成为伟人的可能性也较大。

比如,在政治家里,老布什、小布什都是美国总统。安倍和他的父亲,也都对日本政坛影响深远。曹操、曹丕、曹植,都是上得了厅堂、下得了战场的人物。甚至你会发现艺术家、作家、运动员、演员的族谱上,多多少少都能看到遗传的因素。

《论语》提出“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意思是指只有上等的聪明人与下等的愚笨的人是不可改变性情的;《中庸》提出“生而知之”,意思是指人在出生以前就具备了一切知识。这些观点都强调遗传等内部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因此许多专家认为,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是遗传素质。基因决定了我们一生的轨迹,决定了我们遇事做出的判断、处理的能力以及能达到的高度。

二、环境决定论

当然,还有一部分人并不相信遗传决定论。

比如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约翰·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他曾经有过一个很激进的想法:“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约翰·洛克也坚持外在环境塑造论,认为“幼小的孩子是一张白纸,外在社会可以随意在上面书写”。

我们也可以从一些戏剧中发现教育与环境的作用,韩剧《蓝色生死恋》中把一对兄妹分别放到一个富人家庭和一个穷人家庭,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而另一个只能打工维持生计。二十年之后你就会发现,两者的差距显著。

在现实中的调查结果也许更有说服力。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在1995年进行了“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重大课题研究,共调查了400人,全部是杰出青年,他们是近几年以来省级以上的模范人物或在某专业领域内贡献突出者,年龄一般在45岁以下。

这项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这些人才的家庭和遗传情况,真正依靠遗传和家庭获取成功的只占极小比例。

首先是这些人才的父母的文化程度都较低。对杰出青年父亲文化程度的调查表明,不识字占9%,小学文化程度占38%,初中文化程度占21%,高中、中专文化程度占13%,大专、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9%。如果以大专划线,绝大多数人的父亲(81%)只有初等文化,甚至几近一半是文盲和小学文化(47%)。这说明文化和智力这样的遗传因素在这些杰出青年成长和成才的过程中并不是主要的因素,而是次要的。

由此可见,遗传对不同环境的个体来说,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似乎一切个体的成形都是环境的刺激所使然。

那么,你是偏向遗传决定论还是环境决定论呢?

三、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且相互作用

其实,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并不是孤立的。人们的智力、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

遗传是先天因素,而环境是后天的外在因素,那么对于我们个体来说,怎么才能打破这种宿命论的观念呢?

1.成熟与学习

我们在成熟和学习这两个因素中,更强调成熟的作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诺德·格塞尔(Arnold Lucius Gesell)以其著名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他让双胞胎中的一个从出生后第48周起每天爬十分钟楼梯,连续六周,而让另一个从出生后第53周起开始同样的爬楼梯训练。两周以后,后者爬楼梯的水平就赶上了前者。格塞尔认为,这一实验充分说明“成熟”(身体或心智等方面)有着更重要的作用。

反过来推导,很多时候“笨鸟先飞”并不一定是万能的。无论是工作还是教育,都应该尊重个体的实际水平。在他尚未成熟之前,不要违背其发展的内在“时间表”。

在电视剧《小舍得》中,妈妈田雨岚望子成龙心切,把孩子的时间排得满满当当,不断施加压力想让孩子超前学习、拔高成绩,甚至用自扇巴掌的方式逼迫孩子。最终,11岁的颜子悠精神崩溃,分裂出第二人格,在考场上撕碎了考卷跑出了考场。

人为地通过训练加速孩子的发展,刻意去揠苗助长,只会将人置于失败的压力之下,甚至养成遇事紧张、不敢冒险的个性,乃至崩溃、抑郁。

2.简单、高级的心理机能

如果要区分遗传和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我认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在发展的低级阶段,另一类是在发展的高级阶段。像感知、动作、说话、习惯等初级心理机能,一般受遗传和成熟的制约性较大,遗传的只是简单的生理反射动作。而较复杂的高级心理机能,如抽象思维能力、道德、情感等,则更多地受环境、教育和学习能力的制约。

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试图通过后天努力去改变复杂高级的心理机能,这会比改变初级的要容易得多。原因就在于复杂的心理机能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人的所有心理特性都是外部因素不断内化的结果。比如人们会压抑自己的情感,会受到道德的制约,会有发散性的想象能力,等等。

3.知行合一

最后一点,我们不妨跳出遗传和环境的博弈来看。因为遗传属于天生无法改变的,成长环境也属于过去既定的事实,而我们从自身出发,该找什么作为着力点呢?

我们在行为经济学中经常会提到,人会做出种种非理性的决策。很多时候,从想法到实践,根本是两件事。其实一个人最好的修行,就是做到知行合一。“知”决定了对事物的看法,是基础,是前提;“行”是执行落地的方法,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

实践中才能出真知,实践中才能查缺补漏、积累经验、不断完善。单单有想法是不够的,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去证明自己的想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 小结

● 基因决定了我们一生的轨迹,决定了我们遇事做出的判断、处理的能力以及能达到的高度。

● 人们的智力、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

● 无论是工作还是教育,都应该尊重个体的实际情况。在他尚未成熟之前,不要违背其发展的内在“时间表”。

● 感知、动作、说话、习惯等初级心理机能,一般受遗传和成熟的制约性较大,遗传的只是简单的生理反射动作。而较复杂的高级心理机能,如抽象思维能力、道德、情感等,则更多地受环境、教育和学习能力的制约。

● 实践中才能出真知,实践中才能查缺补漏、累积经验、不断完善。

相关人物

纳瓦·阿什拉夫

Nava Ashraf

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马歇尔研究室主任。

阿什拉夫研究如何将行为经济学应用于国际发展和家庭问题中。她的研究涉及大量发展中国家,包括肯尼亚、赞比亚、南非、菲律宾和萨尔瓦多,其中一些研究成果如下:

在赞比亚传统社会中,承诺或时间约束的储蓄账户对男性比对女性更有吸引力。

丈夫和妻子对家庭收入的贡献,取决于配偶中哪一方控制储蓄和消费,以及家庭收入的信息是共享的还是私密的。

在双曲线贴现(hyperbolic discounting)基础上提高利率,可以提高储蓄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