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能力圈:边界、坚守和突破(1 / 1)

任何情况都不会驱使我做出在能力圈范围以外的投资决策。

——沃伦·巴菲特

“能力圈原则”是价值投资者坚守的重要原则之一,也就是他们会围绕着自己最熟悉的领域来研究和投资。

为什么行为经济学会涉及“能力圈”呢?回顾“有限注意力”这一章节,我们知道每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像一台机器一样,不停地往里面塞东西。所以大家会把注意力放在更重要、成功率也更高的事情上。今天我们要探讨的能力圈原则,可以理解为更深层次的解决方案。

一、能力圈的概念

价值投资的四大基石是,股权投资、安全边际、“市场先生”和能力圈。其中前三者是格雷厄姆提出的,而能力圈则是他的学生巴菲特提出的。该词多次出现在巴菲特1996年致股东的信中:投资人需要的是对你能力圈内的企业进行正确评估的能力。

关于能力圈的界定,巴菲特也给出了具体的办法。“写出自己真正了解的企业的名字,在它周围画一个圈,然后衡量这些企业的价值高低、管理优劣、出现经营困难的风险大小等方面,再排除掉那些不合格的企业。”各位读者也可以根据这个标准试着操作下,打开股票软件,看看持有的股票中,多少是你真正了解的,把它的名字写下来。并且把它们的经营状况做个考核和排序,排除掉那些出现困难的企业。再看看这个圆圈范围内的企业还剩下多少。我相信绝大多数人不会超过10个。如果你能把这10个最了解的股票摸透,你的投资收益也不会太难看。

所以说,投资和考试还是有本质的区别。考试需要把所有题目都答对,才能取得高分。而投资则是把你所了解的题目答对,就能有不错的成绩。你如果触碰了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不但赚不到钱,甚至可能赔上其他地方赚来的钱。

二、能力圈的边界、坚守和加固

说到这里,我们要围绕能力圈的三大要素来展开讨论。

第一是能力圈的边界。能力圈原则的意义,其实并不在于这个圈的大小,而是在于我们要清楚知道这个圈的边界。

什么是边界?

一个人在食堂吃饭的时候,他会根据自己的食量控制饮食,保证自己不会饿也不会撑。一个跳水运动员需要依据自己的能力来决定动作的难度系数,保证自己能出色完成并赢得比赛。这些都是能力的边界。所以,界定自己投资能力的边界,往往是赚钱的第一步。初始阶段,我建议大家从自己身处的行业或熟悉的行业入手,这样会对整个行业的走势更为敏感。

很多人会说,“我对投资完全不懂,就是一‘小白’”,那我必须告诉你的是,投资的基本常识需要学习。还有人会认为“我在投资方面没有任何优势”,那你得从自身熟悉的领域和优势出发,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对于巴菲特这样的投资大师来说,他也有自己的能力圈边界。我们来看他早期的投资标的:可口可乐、华盛顿邮报、喜诗糖果……这些标的有什么共同特征?它们都是巴菲特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用过、吃过、喝过的事物:喝过可口可乐,吃过喜诗糖果,送过华盛顿邮报的报纸。正因为他使用过,接触过,所以对这家公司有更全面的了解。我希望大家在生活中也做个有心人,看看我们身边经常用到的事物,比如某牌子的酱油、某牌子的空调,以及打开手机我们经常用的App软件。因为某种程度上来说,广为人知的产品,它背后的公司整体都不会太差。反过来想一下,如果是无人问津的产品,它会有好的流量或是业绩收入吗?所以第一个结论是:在能力圈范围内做投资,就有可能超过专业的投资者。

第二是能力圈的坚守。和界定能力圈相比,我们会发现人们坚守能力圈往往更为困难。因为你需要足够强大的毅力,来抵挡能力圈范围之外的各种**。如果某只股票大涨,而恰恰那只股票并不是你熟悉的,你会如何抉择呢?不少投资者会后悔当初没有入手,后面追涨又被套牢。所以我们还是要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人不是每一笔钱都要赚的。在能力圈范围内,没赚到的那叫损失;在能力圈范围外,只能说那本就是不属于你的收益。

所以,对于你能力圈以外的公司,无论别人如何看好你也要选择置身事外。因为拿自己不具备的能力和别人的长处相比,你肯定不占优势。想要提高成功概率,就踏踏实实地在能力圈内发挥。

这里教大家如何更深入地了解一家公司。

从自身角度出发,把自己想象成这家公司的一把手。你会思考什么?

我的客户是谁?我的供应商是谁?

当我走出去面对客户时,我该如何介绍公司的优势?

我的竞争对手是谁?与同行相比,我的优劣势分别是什么?

未来半年,我最该解决公司的哪些问题?

如果你带着这些思考去做研究的功课,那你会比管理层更了解这家公司。

从外部渠道来看,首先肯定是多看财经新闻,订阅多家财经媒体的推送,长年累月你肯定会有所收获。其次,券商的研究报告其实很有价值,这是一群市场上最专业的人才对一个行业的研判,是有价值的,投资者多阅读、多学习肯定有帮助。最后就是这家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了。固定的年报、半年报、季度财报,非固定的重大事件、战略合作等,投资者都应当随时关注,这些都会在资本市场有所显现。

第三是能力圈的加固和扩大。总有人问我,能力圈是一成不变的吗?我的回答是:当年坚持不投科技股的巴菲特,都重仓苹果了。你说能力圈会一直不变吗?人的投资生涯会长达数十年,数十年中中国的经济发展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的心智随着年龄增长也在不断成熟,喜欢的事物其实也在发生变化……那么投资的标的理所应当也会改变。

能力圈不是无法改变的,而改变能力圈大小和边界的,正是你的知识储备。以下几个方面,我建议各位投资者平时多下功夫,来拓展你的能力圈:

仔细摸排在你投资组合中最熟悉的股票,并且尝试更深入地研究它。比如研究这家公司的年报、季报等财务报表;查看券商的研报、行业分析报告,评级是看多还是看空等。记录好每次阅读年报的时间、观察的角度、注意的细节以及质疑的问题等。重要的是提出你不知道答案的问题,甚至问一些你无法回答或者不知道要如何得到答案的问题。

在研究透一个标的后,寻找3~5个相同类型的股票,从横向、纵向两个方向进行对比分析。在同一个行业中,竞争的环境是一致的。如果第一步研究透彻了茅台,那紧接着去研究横向的汾酒、五粮液,可能就会很好理解了。在同一个行业中,对比一些关键要素,如商业模式、成长展望、客户数量、资金分配、管理阶层与股票价格等。

纵向看同一个产业链。在汽车产业链中,如果我们把动力电池研究透了,就知道它的上游是钴镍原材料,下游是汽车企业。这时候思考电池股价能否上涨,汽车现在是什么状况,二者有没有可能贯穿?如果我们把一个产业链中最核心的领域研究透了,再以此为中心,画一个坐标轴来拓展自己能力圈,会相对简单一点。比较后你会有更直观的感受,哪个标的价格是被高估了?哪个标的的基本面更优质?如果你必须买进其中一只股票,你会怎么选择?

将你的一些想法和总结记录在本子上。记录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人们很多想法都是支离破碎的,没有完整逻辑。习惯性的记录有利于我们归纳总结自己的想法,对照前后看是否会有冲突,是否会有不理智、尚不成熟的想法。如果有,那么怎样去弥补?一直以来,记录是一个让我们审视自己的好方式。二是人类是很健忘的动物,时常会忘记自己失败的行为,只记住成功的经验。而记录,则是为了让我们客观看待自己过去的行为,去芜存菁,才能在未来取得进步。

和志趣相投的投资者讨论交流。我一直认为,开放的心态是突破自己最好的方法。故步自封的人,永远只会在原地停留。和身边的投资者多交流、多沟通,其实就是我们快速成长的学习工具。在交流过程中尽情说出自己的想法,比如你对银行业标的侃侃而谈,而其他人也可以与你分享大金融领域中的其他赛道,比如保险、券商,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或是今年政府提出了稳增长的调控策略,那是不是房地产、汽车板块就会有所反弹?如果短期没有,那问题出在哪里?我们又该如何去调整投资策略呢?一旦可以保持这样讨论的热情,你将发现许多可以追寻的线索,过去未曾发现的事物会被激发出来。你只需保持专注、积极行动,这比随机、漫无目的地跟随潮流,要好上许多。

√ 小结

● 能力圈原则是以巴菲特为代表的价值投资者坚守的重要原则之一,是他们围绕自己最熟悉的领域进行投资的一种方法。

● 不熟悉的领域别插手,专注能力圈更易成功。

● 能力圈的边界:必须从自身熟悉或擅长的领域出发。

● 能力圈的坚守:需要足够的毅力,抵挡能力圈范围之外的各种**。

● 能力圈的拓展:不断去学习突破,更深层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