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朋克宣言(1 / 1)

杰克·冯·斯拉特/文

以下这段由蒸汽朋克工坊的杰克·冯·斯拉特创作的宣言经常在各个蒸汽朋克展会上被人宣读,它阐述了创客视角下对蒸汽朋克的未来的愿景。

人们对你承诺过什么样的未来?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们告诉我未来会有机器仆人照顾我的全部需求,我可以坐在自动驾驶的汽车上悠闲地看看报纸,还能到空间轨道上的酒店里度假。等我年纪大了一点以后,他们又对我许诺了生态友好的社区,我们会穿着白色连身衣一起生活在半球形的穹顶下面。

但是,到我上了高中,他们就不再对未来做出什么承诺了。我们都很确定,长大以后我们要面对的是一个后天启式的明天,我们会留着朋克摇滚风格的发型,开着勉强拼凑成的车子在沙漠中漫游,徒劳地寻找着下一升支撑我们向前开的汽油。即便一切逐渐有了起色,我们的未来依旧是一片黯淡。我们会变成人肉闪存驱动器,数据可以直接传输进我们的脑袋里,而决定我们命运的是某些神秘莫测的实体,我们不知道那到底是不是人类,更不知道它们到底算不算是“活着”。

如今,我们唯一能得到的对未来的承诺只有全球企业研发实验室中正在开发的产品。他们不时给我们看上一两眼的只是下一代手机、笔记本电脑或MP3播放器。那些杂志以前还会试着给我们描绘五十或一百年后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但是现在它们能够做出的推测只有你的家庭影院会适用什么新的环绕声标准,或者蓝牙设备会不会在明年成为豪华轿车的标配。

如果你能得知的未来除了下一个史蒂夫·乔布斯的邮箱地址和今夏大热影片之外别无他物,那你应该怎么办呢?如果你当下的全部无非是工作、付账、努力维持收支平衡,你又应该怎么办呢?我们的社会当然希望你低下头,再努力一点,工作得再长一点,如果能同时从亚马逊上定一台50英寸的高清彩电就更好了。

“如果想要事情做得好,就得自己动手做。”你最近是不是很少听见这句话了?大概只有试图向你推销家装用具的人才会这么说吧。其他所有东西都贴着“不含可由用户维护的部件”的标签,包括你自己的未来。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中的某些人决定踏出一步又有什么奇怪的呢?我们决定通过这一步走出大企业制定的时间流,踏入我们为自己创造的时间,这有什么奇怪的吗?我们决定一步踏入一个充满浪漫与冒险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而不需要等待未来上市出售,这有什么奇怪的吗?我们决定一步踏入一段从未存在的过去,和一段依然可能发生的未来,这有什么奇怪的吗?

不久后的将来对我们而言毫无疑问会是巨大的挑战。很多人都相信石油峰值已经到来,而油价的上涨很快就会重塑地球上大多数人的生活与习惯。此外,中国与印度在经济上的不断发展也已然从根本上改变了制造业与劳动力格局。

在这样的背景下,十分讽刺的一点是,19世纪不仅在如何应对颠覆性技术这方面给我们留下了重要的经验,甚至给我们提供了现成的技术解决方案,虽然这些方案曾经因为效率过低而被人摒弃。比如蒸汽动力就拥有能够使用多种燃料的优势。在当下这个世界,由生物质衍生的燃料的多寡会因为生长期或其他变量而发生变化,因此,蒸汽动力还有可能发挥一些作用。

我们时刻准备着迎接末日,这样才有可能避免它——蒸汽朋克对政治与环境的关注全体现在这句话里了。比如,19世纪的购买习惯与今日完全不同。如果你需要一件家具、一台设备或一个工具,你就不得不为了买它而存钱,而到手的物品往往会陪伴着你度过余生。

蒸汽朋克爱好者会避开流行文化的消费主义。他们会刻意削减自己的生活开支,他们宁愿只拥有几件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也不会在衣柜里塞满大宗生产的商品。他们时常去搜寻上述技术的古典样本——比如古董缝纫机——然后买下来供日常生活使用,因为他们相信只有来自过去的机器才拥有比主人寿命更长的耐久性。

蒸汽朋克爱好者想要一件东西只买一次,然后把它用到可以传给自己的孩子继承。比这个更好的是,我们想要一件东西只亲手制作一次,然后在余生的每一天都能使用这件东西。每次用到它的时候,它都会提醒我们,我们拥有这样的技巧和能力。我们想要做出的是全世界独此一份的东西。

动能蒸汽工坊的“霍顿丝”拖着“未有拖车”

整个世界都敞开在蒸汽朋克小说的面前。古埃及可以有蒸汽驱动的推拉门,高棉文明留下的吴哥窟遗迹中那些复杂的供水系统也可能配有蒸汽动力设备。只有从19世纪的暴政中解放出来,蒸汽朋克才能在白纸黑字上迎来真正的文艺复兴。

真相就是没有人知道蒸汽朋克的未来会怎样——对于一种通过重新构想过去来获得力量的亚文化而言,似乎设想它的未来本身就有些许讽刺意味。不过,倘若运气够好的话,可持续性问题会成为蒸汽朋克的热点话题,而国际化和多元文化中的蒸汽朋克也将整合在一起,从而强化这一亚文化的方方面面。

杰克·冯·斯拉特相信,蒸汽朋克美学的多变性在未来依然会是它的力量所在。“在我看来,蒸汽朋克这种结合了维多利亚美学和朋克摇滚态度的东西有点像是文化现象中的骡子。骡子是驴和马的混种,它既结实又强壮,只是无法繁殖而已。我之所以说蒸汽朋克像这种动物,是因为它虽然曾经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几代人之中,却并没有一个真正具有连续性的存在。如今我们称为‘蒸汽朋克’的东西很有可能会自生自灭,但是只要还有驴和马,就一定还会有骡子。”

偶尔创作赛博朋克文学的作家马克·雷德劳也写过蒸汽朋克小说,他顽皮地提出了这么一种可能出现的未来:“斯特林和吉布森宣布撤回《差分机》。提姆·鲍尔斯在网上投放病毒,抹掉了所有数字媒体中的‘蒸汽’两个字。詹姆斯·贝洛克发起诉讼,要求关闭所有蒸汽朋克展会,并且规定钟表一律不得包含齿轮。K.W.杰特尔钻进了黑洞,整个宇宙重新开始运转。”

或许最为骇人的重塑蒸汽朋克的可能性就是蒸汽朋克的未来。BBC的一篇报道指出,在未来十年内,飞艇或许会成为在各大洲之间运输人员和物资的节能首选方案。

也许有朝一日我们都会成为蒸汽朋克党。

关于作者

杰夫·范德米尔的小说在全世界超过20个国家都有出版。其包括畅销代表作《圣人与疯子之城》(City of Saints &Madmen)和《芬奇》(Finch)在内的作品频繁收录于《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旧金山纪事报》等媒体评选出的年度最佳图书。范德米尔充满超现实主义色彩的幻想小说至今已为他赢得了两次世界奇幻文学奖,以及全美国际教育协会颁发的作家资助金与旅费补贴,其译本也斩获了诸多奖项。他定期为《纽约时报》和《洛杉矶时报》的书评版块以及《华盛顿邮报》撰写图书评论,而他的短篇小说作品也时常登上《连词》《黑色时钟》等文学期刊。范德米尔的妻子安是《诡丽幻谭》杂志社的编辑,曾荣获雨果奖。夫妻二人一同编辑了诸多极具代表性的作品集,诸如《蒸汽朋克》、《蒸汽朋克:重启》、《新怪谈》(The New Weird)以及《萨克雷·T.兰普谢德的怪异疾病口袋指南》。他的小说作品赢得了列夫·格罗斯曼、彼得·施特劳布和尤诺特·迪亚兹等人的赞誉,尤诺特·迪亚兹在针对其最新一部小说选集《第三只熊》(The Third Bear)的评论中写道:“这些精心编写的故事充满了奇迹与智慧,这正是范德米尔作品的精髓所在。”范德米尔在伍佛德学院举办的青少年科幻和奇幻写作训练营“共同的世界”中担任助理总监,此外他也在世界各地的展会、会议以及大学中主持讲座和研讨会。范德米尔生活在佛罗里达州的塔拉哈西,他的四只猫至今没有表露出任何蒸汽朋克倾向。

S.J.钱伯斯的虚构和非虚构类作品都曾被诸多出版物刊载,比如《幻想》(Fantasy)杂志、《巴尔的摩太阳报》(Baltimore Sun)的“读书街”博客、文学讽刺月刊《扬基烧锅》(Yankee Pot Roast)、Tor.com网站(她就是在这里第一次放飞那个关于蒸汽朋克爱伦·坡的点子的)以及安与杰夫·范德米尔即将问世的小说文选《萨克雷·T.兰普谢德的奇物陈列室》。钱伯斯是《奇异地平线》(Strange Horizons)杂志的资深文案编辑,她是一位热情的爱伦·坡崇拜者兼爱伦·坡研究会成员,并定期为“书痴”文学网站撰写评论。现实生活中的她生活在佛罗里达州的塔拉哈西,网络世界的她则常驻www.sjchambers.org网站。《蒸汽朋克圣经》是她的第一本书,它完全是在重新服役的“维多利亚号”蒸汽轮船上用“波波夫光速语法6000”型打字机敲出来的。

致谢声明

首先要感谢我们的编辑凯特琳·肯尼,她的编辑工作、建议和对细节的关注让《蒸汽朋克圣经》成了一本更好的书。同样要特别感谢的是我们的组稿编辑玛克辛·卡普兰和大卫·凯什森。感谢所有为本书提供文章和创意的人,包括我们的智囊和顾问杰斯·奈文斯、莉比·布罗夫、杰克·冯·斯拉特、伊芙琳·克里特、G.D.法克森、摩根·格瑞、吉奥·克莱瓦尔、安·范德米尔与约翰·库尔哈特。此外还要感谢“调停者”艾琳和她的“维多利亚人之外”网站,以及诸如《蒸汽朋克杂志》官网等资料来源。最后要对为这本书做出贡献的每一个人道一声感谢,你们与我们共事时都是那么亲切又善良。

引言部分的一些理念和文本来自杰克·冯·斯拉特,并且是在他的授权下使用的。虽然本书为合作作品,但第一章的理念和方法、第三章中关于罗斯金与艺术和工艺运动的概念都完全来自S.J.钱伯斯。关于蒸汽朋克乐队的段落原作者为德斯丽娜·博斯科维奇。

第四章中关于蒸汽朋克线下活动的绝大多数理念——尤其是那张列表——都来自G.D.法克森,此处的运用也经过了他的同意。本书刚刚开始编写的时候,我们本打算加上一张“蒸汽朋克名录”,把蒸汽朋克社区里的所有销售商、创客、艺术家和国际小组都收录进去。然而我们收到的响应过于热烈,实在是没有办法把所有信息都收进一本书里,于是只能把它放在与这本书相配的网页上,这样更新信息也会更加便利。这张名录和其他有关蒸汽朋克的信息都在www.steampunkbible.com这个网站里。

(1) 原文为jumped the shark,意为(电视节目等)失去吸引力,开始走下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