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1 / 1)

姚鼐

泰山之阳(1),汶水(2)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3)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4)也。最高日观峰(5),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6),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7)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8)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9),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10)。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11)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12),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扑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13)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14)。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15)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16),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17),又有碧霞元君(18)祠。皇帝行宫(19)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20)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21)。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赏析

姚鼐(1732—1815),字姬传,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官至刑部郎中,历主江宁、扬州等地书院。曾参与编修《四库全书》,任纂修官,为“桐城派”重要人物,主张“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偏废”。他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惜抱轩文集》。

本文主要记述了作者在除夕之日登泰山观日出的沿途观感。作者从上山途中的见闻写起,上山历经艰辛,“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上山后看到了“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身凌绝顶,一览众山,境界阔大。

接下来在日观亭“跨年”守岁,当时环境是“大风扬积雪扑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可见宛如仙境一般的泰山之巅除夕夜之寒冷。一番等待之后,迎来了壮观的泰山日出:“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简单的几句话就把泰山日出的整个动态过程呈现无遗。下面还记述了所见其他的古物遗迹风景。全文淡雅平实,叙述从容有序,体现了桐城派散文的特点,允称佳作。

(1) 阳:山南水北为阳。

(2) 汶水:也叫汶河。发源于山东莱芜东北原山,西南流经泰安东。

(3) 阳谷:指南面山谷中的水流。

(4) 古长城:指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古时齐鲁两国以此为界。

(5) 日观峰:在泰山山顶东岩,五更天可在峰顶观日出。

(6) 齐河、长清:地名,都在山东省。

(7) 朱孝纯:字子颖。当时是泰安府的知府。

(8) 环水:即中溪,俗称梳洗河,流出泰山,傍泰安城东面南流。

(9) 中岭:即黄岘岭,又名中溪山,中溪发源于此。

(10) 天门:泰山峰名。《山东通志》:“泰山周回一百六十里,屈曲盘道百余,经南天门,东西三天门,至绝顶,高四十余里。”

(11) 徂徕(cú lái):山名,在泰安东南。

(12) 戊申:二十九日。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表明这个月是小月。

(13) 樗蒲(chū pú):古代的一种赌博游戏,这里指博戏用的“五木”。五木两头尖,中间广平,立起来很像山峰。

(14) 采:通“彩”。

(15) 东海:泛指东面的海。这里是想象,实际上在泰山顶上看不见东海。

(16) 或得日,或否: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照着。

(17) 岱祠:东岳大帝庙。

(18) 碧霞元君:传说是东岳大帝的女儿。

(19) 行宫: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住所。这里指乾隆登泰山时住过的宫室。

(20) 显庆:唐高宗的年号。

(21) 圜:通“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