剡溪(1)(1 / 1)

王思任

浮曹娥江(2)上,铁面(3)横波,终不快意。将至三界(4)址,江色狎人,渔火村灯,与白月相上下,沙明山静,犬吠声若豹,不自知身在板桐也。昧爽,过清风岭,是溪、江交代处,不及一言贞魂。山高岸束,斐绿叠丹。摇身听鸟,杳小清绝,每奏一音,则千峦啾答。秋冬之际,想更难为怀,不识吾家子猷,何故兴尽?雪溪无妨子猷,然不大堪戴。文人薄行,往往借他人爽厉心脾,岂其可?过画图山,是一兰苕(5)盆景。自此万壑相招赴海,如群诸侯敲玉鸣裾(6)。逼折久之,始得豁眼一放地步。山城崖立,晚市人稀。水口有壮台作砥柱,力脱帻(7)往登,凉风大饱。城南百丈桥翼然虹饮(8),溪逗其下,电流雷语。移舟桥尾,向月碛枕漱取酣,而舟子(9)以为何不傍彼岸,方喃喃怪事我也。

赏析

王思任(1574—1646),字季重,号谑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万历进士,曾任九江佥事,清兵破南京后,鲁王监国,王思任为礼部右侍郎,进尚书。顺治三年,绍兴城破,绝食而死。有《王季重十种》。

本篇主要记述由曹娥江入剡溪一路的水上行程。作者先写夜晚三界址的狎人江色:“渔火村灯,与白月相上下,沙明山静”,伴随着若豹的犬吠声,恍如仙境。拂晓时候,过清风岭,见到的是:“山高岸束,斐绿叠丹。摇身听鸟,杳小清绝,每奏一音,则千峦啾答。秋冬之际,想更难为怀。”在如此美景中,作者发出了“不识吾家子猷,何故兴尽?”的感慨。写景状物都给人恬静、清幽的感觉。

末尾记述“百丈桥翼然虹饮,溪逗其下,电流雷语”,于是“移舟桥尾,向月碛枕漱取酣”,通过作者与船家的对话,写出他在身临胜境之际的独特审美眼光。

(1) 剡溪:在浙江嵊州市,为曹娥江上游。

(2) 曹娥江:在浙江东部,源出东阳齐公岭,自南向北曲折流入杭州湾。

(3) 铁面:本喻刚正无私,此指无情。

(4) 三界:上虞至嵊州之间的曹娥江上的村镇。

(5) 兰苕:兰指兰草,苕又名凌霄,都是观赏植物,并可入药。

(6) 裾:衣服的前襟或袖子。

(7) 帻(zé):包头发的巾。

(8) 虹饮:桥如虹形,两端像是在饮水。

(9) 舟子:船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