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韩愈
太原王宏中(2)在连州,与学佛人景常、元慧者游。异日,从二人者,行于其居之后,丘荒之间,上高而望,得异处焉。斩茅而嘉树列,发石而清泉激,辇粪壤(3),燔椔翳(4),却立而视之。出者突然成丘,陷者呀然(5)成谷,洼者为池,而缺者为洞,若有鬼神异物,阴来相之。自是宏中与二人者,晨往而夕忘归焉,乃立屋以避风雨寒暑。
既成,愈请名之。其丘曰“俟德(6)之丘”,蔽于古而显于今,有俟之道也。其石谷曰“谦受之谷”,瀑曰“振(7)鹭之瀑”,谷言德,瀑言容也。其土谷(8)曰“黄金之谷”,瀑曰“秩秩之瀑(9)”,谷言容,瀑言德也。洞曰“寒居之洞”,志其入时也。池曰“君子之池”,虚(10)以钟(11)其美,盈以出其恶也。泉之源曰“天泽之泉”,出高而施下也。合而名之以屋曰“燕喜之亭”,取《诗》所谓“鲁侯燕喜”者颂也。于是州民之老,闻而相与观焉,曰:“吾州之山水名天下,然而无与燕喜者比。经营于其侧者相接也,而莫直(12)其地。凡天作而地藏之,以遗其人乎?”
宏中自吏部贬秩而来,次其道途所经:自蓝田入商洛(13),涉淅湍(14),临汉水,升岘首(15),以望方城(16),出荆门,下岷江,过洞庭,上湘水,行衡山之下,繇郴逾岭。猿狖(17)所家,鱼龙所宫,极幽遐瑰诡(18)之观,宜其于山水饫(19)闻而厌(20)见也。今其意乃若不足。传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宏中之德与其所好,可谓协矣。智以谋之,仁以居之,吾知其去是而羽仪于天朝(21)也不远矣。遂刻石以记。
赏析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早孤,由兄嫂抚养。贞元八年(792)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韩愈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韩愈反对六朝以来的文风,倡导散文,被后世古文家所宗,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这是一篇题记,开头记述了燕喜亭选址建造的过程,对周边景致的描绘颇为动人:“斩茅而嘉树列,发石而清泉激……出者突然成丘,陷者呀然成谷,洼者为池,而缺者为洞。”—不起眼的地方经过一番整理,转眼之间变成了一个清幽宜人的所在。接下来作者浓墨重彩地叙述了自己对燕喜亭和不同景物的命名,逐一列举,明白晓畅。古典故实之间透着作者对主人才器品德的赞赏和期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与之协同的情怀。全文骈散结合,句式错落有致,古典今情融合无间,耐人寻味。
(1) 燕喜亭:遗址在今广东连州城北山上。
(2) 王宏中:即王仲舒,字弘中,太原人,贞元十年(794)进士,任右拾遗,后官至江南西道观察使。
(3) 辇粪壤:运走污秽之物。
(4) 燔椔翳(fán zī yì):焚烧枯死、倒下的杂树。
(5) 呀(xiā)然:裂开的样子。
(6) 俟(sì)德:具有耐心等待的道德修养。
(7) 振:展翅飞翔。
(8) 土谷:沃土形成的谷地,土壤肥沃,适于耕种。
(9) 秩秩之瀑:瀑布秩序井然。
(10) 虚:指池子容量大,文章比喻主人有君子之器量。
(11) 钟:聚积,集中。
(12) 直:通“值”,意为相当。
(13) 商洛:商洛山。
(14) 淅(xī)湍(tuān):水名,淅指淅水,湍指湍水,均在今河南省邓州市。
(15) 岘(xiàn)首:岘山之顶,在湖北襄阳南。
(16) 方城:春秋时期楚国北部的城,范围自今河南省方城县至邓州市。
(17) 狖(yòu):猿类动物,黑色长尾猿。
(18) 幽遐瑰诡:指幽僻荒远之处奇异瑰丽的景物。
(19) 饫(yù):饱。
(20) 厌:即“餍”,饱。
(21) 羽仪于天朝:回到朝廷做官,为人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