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研究全日制远程教学这一课题开始,到最后完成专著,我前后经历了10多年时间,先后承担了四项课题研究: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009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2010年)、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委托课题(2013年)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央级公益金后期资助项目(2016年)。我原本以为完成2009年承担的北京市哲学社会规划办公室课题后,再花上一些时间就可以写出一本专著,但没有料到的是,课题研究结束后,我感到还有许多重要问题没有搞清楚,只好继续研究,最后,做了四个课题,才感到可以完成专著了。至此,研究终于告一段落。

在研究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首先,研究缺少有价值的参考文献。21世纪以来,虽然国内外远程教学、网络教育、在线学习、基于信息技术的同步教学、直播教学等此起彼伏,在社会上形成热潮,但针对这些应用的研究大多数是介绍性的,缺乏具有持续性的深入研究。其次,我难以找到同行进行深入交流。最后,我还面临坐冷板凳的窘境。在研究过程中,我在前六七年几乎写不出论文,没有学术成果。面对每年单位的科研考核,我不仅要承受缺少学术成果的压力,还要面对别人的不理解。走过这一时期,我也在思考:什么因素让我坚守这么长时间,专心研究一个问题?我想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是使命。全日制远程教学模式是我国独创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教育模式与经验,研究意义重大。100多年来,人类在传播技术上有了许多重大发明,如广播、电影、电视、计算机、互联网等。每个发明诞生后,都有人预言,这项传播技术将改变人类教育。遗憾的是,这些预言都没有实现。全日制远程教学模式却取得了较大成功,该模式的成功预示着一个知识和智慧共享的大规模教育时代正在到来。大规模教育对我国教育的现实意义重大,将有效解决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百姓都十分关注的教育公平问题。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社会底层创造的全日制远程教学模式与经验,面临如何进一步发展的窘境。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一个重要经验是将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方法与经验上升到国家意志。例如小岗村的包产到户做法,如果不能得到高层认可成为国家的政策和制度,那么,这种来自社会底层的创造不仅不可能成为制度变革的伟大力量,而且还可能在历史长河中灰飞烟灭。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教授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做对了什么”》一文中说,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其成功经验就是“改革就是给实践中产生的办法以法律地位”。“解决中国问题的很多措施,在实践中是有的。中国之大,这里想不出,那里可能就有办法,关键是实践中产生的办法,政治上承认不承认,给不给法律地位……”如果全日制远程教学不能上升为国家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我国独创的具有世界意义的教学模式也可能会消失。

第二是感动。全日制远程教学模式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大成功,主要是因为网校教师和工作人员对边远、民族地区学生的爱。他们对教育理想和信念的追求深深打动了我。在与成都七中教师和网校人员的接触中,我发现他们谈论最多的就是那些来自社会底层的孩子们。当远端学生穿上成都七中校服不脱,脸上洋溢着自信与自豪时;当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孩子考上全国名校,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时;当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夫人来到直播教室激动地说“成都七中网校非常了不起,我是来向你们学习的”的时候,他们都被感动了。

经历或听到这样一件件事情,与全日制远程教学相关的人员会逐渐感悟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并形成一份难以言表的感动和自豪。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给予人帮助有三种不同的境界:第一是施人钱财,替人解难;第二是教人做人做事的方法和道理;第三是给人以自信和希望。全日制远程教学给人的就是自信和希望。网校教师和工作人员正是一群有大爱的志同道合者。东方闻道公司负责人说:“一批向他们学习的公司,做了几年后消失了。为了经济利益来做这件事的公司不会长久;没有大爱的公司,也不会长久。”在商品经济大潮下,网校人员默默无闻、孜孜不倦,在低工资的情况下,长期坚守岗位。也正是他们的坚守和追求,感动了远端学校师生,感动了来参观考察的教师、专家和领导,也感动了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夫人。

当网校领导和工作人员每次滔滔不绝说起远端学校师生的故事时,我都听得热泪盈眶。我感到自己要为他们做些什么。这是一伙深深热爱这份事业、努力拼搏的人,他们在默默为那些处在社会底层的孩子们服务和奉献。温家宝当年在谈到职业教育工作时,曾提倡要带着感情做职业教育。他说,我们做职业教育工作,一定要想清楚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谁。职业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底层百姓的孩子,做好职业教育,就是在为这些百姓服务。想清楚这一点,你就会带着感情去做职业教育。有了感情,你就会克服一切困难,百折不回。我想我也正是带着这份感情和责任去做研究的。

第三是支持。首先,书稿的完成得到了教育部相关部门和社会机构的支持。该研究先后申报了4个课题,先后得到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公益金课题和后期资助课题的大力支持,这为课题的开展提供了基本保障。其次,书稿的完成得到了前端学校、远端学校的领导和教师的大力支持。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多次到前端学校成都七中、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和成都实验小学进行调研、听课、开座谈会。这几所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与此同时,许多远端学校也给予了研究重要支持。有一次,我们到最早开展远程直播教学、成绩比较突出的甘孜州康定中学调研。我一下车就与陈军校长兴奋地交谈起来了。说起全日制远程教学,陈校长一往情深、滔滔不绝,我们一下子谈了几个小时,我不断地在本子上记录着要点。快到下午1点了,在别人几次催促下,我们简单吃了盒饭。然后陈军校长又将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叫来继续交流。几天的听课、交流与座谈,让我对全日制远程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特别是陈校长的一些认识和观点,让我耳目一新、深受启发。

与此同时,成都七中东方闻道网校也给予了我大力支持。第一次见到网校负责人时,他就明确地说:“我们非常支持您的研究,我们的信息和资料对您将完全开放、毫无保留。”10多年来,网校是这样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们为我深入学校调查研究等工作提供了许多帮助和支持。正是有了他们的无私奉献和帮助,研究才得以顺利进行。

我国著名教育信息化专家王吉庆教授十分关心我的研究。10多年里,我们多次见面。每次他都鼓励我,并给予我许多宝贵建议。为了写好序言,他还主动要求到边远、民族地区的学校看一看,亲身感受一下全日制远程教学。考察中,75岁高龄的他,不辞辛苦,从成都到西昌市的德昌县,一路奔波。每到一所学校,他都走进课堂听课,与学生、教师和校长交谈,并召开四个座谈会,分别与成都实验小学、成都七中、德昌县教育局局长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网校负责人座谈,为全日制远程教学发展出谋划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从专业视角,为进一步提升本书主题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并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我在此对为本书完成和出版提供支持和帮助的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张杰夫

2018年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