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杰夫.优秀教师隐性知识交流与共享研究//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优秀成果选编(第三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梁超.丝路文化新方位(新疆现代文化研究篇).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3.[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4.杨海萍.新疆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现状调查与路径选择.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52~59.

5.陈家刚.认知学徒制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6.李爽,王磊,白滨.基于卫星的远程直播教学模式评价研究——以成都七中网校为例.开放教育研究,2009(4):86~91.

7.熊才平,方奇敏.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资源配置城乡一体化:理论与构想.电化教育研究,2007(4):11~13,49.

8.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概要(2001-2007).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9.李春玲.构建教师群体的知识共享机制.教师教育研究,2006,18(2):33~37.

10.马晓强.“科尔曼报告”述评——兼论对我国“上学难、上学贵”问题的启示.教育研究,2006(6):29~33.

11.庞丽娟,韩小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及其破解.教育研究,2006(9):47~53.

12.金美福.教师自主发展论——教学研同期互动的职业生涯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13.彼得·德鲁克.知识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4.黄荣怀,郑兰琴.隐性知识及其相关研究.开放教育研究,2004(6):49~52.

15.罗志勇.知识共享机制研究.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16.高湘萍.隐性知识的获得及其显性化的心理途径.全球教育展望,2003(8):27~29.

17.张民选.隐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显现可能.全球教育展望,2003(8):15~21.

18.郭秀艳.内隐学习和缄默知识.教育研究,2003(12):31~36.

19.高文.教学模式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0.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1):104~112.

21.欧泽高.四川民族地区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22.[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3.石中英.缄默知识与教学改革.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101~108.

24.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5.高申春.人性辉煌之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26.胡鞍钢,熊义志.西部开发应优先实施知识发展战略.领导决策信息,2000(34):1~6.

27.[美]哈里特·朱克曼.科学界的精英——美国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8.Polanyi,M.,Personal Knowledge:Toward 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