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日制远程教学面临的体制机制上的困难
全日制远程教学是一项涉及人员、设备等诸多因素的复杂工作,体制机制上的实施难度较大。调查结果显示,远端学校面临的困难主要有四个方面:①教师教学面临诸多挑战,教得费劲;②学生综合素质较差,学得困难;③学校改革乏力;④国家、地方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仅有名校引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提供额外的支持,需要一支随时随地可以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服务的团队。
然而,长期以来,学校逐渐成为制度化、机构化、官僚化的机构,对教育市场形成垄断,阻碍了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力量——企业、技术、社会的资本等生产力要素的进入。社会上每年有大量资本进入社会教育,但进入不了学校,使学校成为信息技术低层次应用的“信息孤岛”。在这样的环境下,全日制远程教学模式难以发展壮大。
二、政府应成为主要推动力量
政府在教育结构性变革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应成为全日制远程教学模式建设的主要推动力量。美国有学者认为:“在政府下定决心改革旧的教育系统之前,教育范式的彻底转变是不会发生的。”[5]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充分发挥国家体制机制优势,扮演创新的领导者、推动者,制定教育变革的目标、基本路线、准则和时间表等,积极推动全日制远程教学健康发展。
三、突出企业在体系建设中的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是社会创新的主体,也是全日制远程教学研发、投入、服务和产品供应的主体。政府应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全日制远程教学的建设与服务,为全日制远程教学健康、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在探索实践中,东方闻道网校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质量服务保障体系。①提供岗前教师、岗中教师、技术人员等相关人员培训。②提供同堂服务,指对“四个同时”进行督导和服务,相当于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教学“拐棍”。该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提供教务信息、课程信息、教学资料,并提供线上监控、成绩反馈、成绩分析、教学研讨等基础性服务。③提供巡视服务,由于远端学校的情况各不相同,因此设立专职教学服务人员,专门负责定期到远端学校听课,了解教情、学情、管理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校提供个体专项服务。④提供学生服务,即针对远端学校不同的学生群体,在学生的适应性、励志成才、心理干预、学法指导等方面提供专项服务。⑤提供技术服务,即提供设备安装与调试、培训、教学首周服务、巡回服务和专题服务等技术支持。
四、形成“政府引导、名校参与、企业建设”的工作机制
全日制远程教学建设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场教育革命,需要集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打造这个领先世界的中国教育模式。建设中,政府应成为领导和主要推力,同时政府也是建设的投资主体,承担着为边远、民族地区学校购买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服务的任务。名校是全日制远程教学建设的中坚力量,承担着创新教学模式、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重任。企业是全日制远程教学的创新主体。未来我国应真正建立起“政府评估准入、企业竞争提供、学校自主选择”的机制,推动政企之间、校企之间、企业之间广泛合作与技术创新,最终形成多方参与的远程教育市场,为学校教育提供专业化的高质量服务。
五、建立城乡学校教育联盟,形成共同发展机制
建立东部城市名校与边远、民族地区薄弱学校教育联盟,形成城乡教育一体发展机制,一直是我国政府积极推动的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刘延东强调:“要形成城乡和地区义务教育共同发展机制。各地要把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共同发展、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共同提高作为重要政策取向,建立教育资源向困难地区、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的动态机制。要通过整合、重组、结对帮扶等多种途径,打破校际和城乡之间的分割,促进区域内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形成稳定的共建机制。”[6]这为解决边远、民族地区教育问题指明了方向。建立全日制远程教学联盟,应采取东部大城市包片方式,将西部边远、民族地区学校分片承包,就像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时国家采取的支持政策措施一样,进行教育智慧大支援。
[1] Offic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Transforming American Education Learning Powered by Technology—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lan 2010”,http://www.ed.gov/technology/netp-2010,2010-07-06.
[2] 《教育传播与技术》编辑部:《教育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调研会”会议纪要》,载《教育传播与技术》,2013(3)。
[3]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学会变革:学校中的信息与通迅技术》,125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 杜子德:《信息技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教育》,载《中国青年报》,2010-05-07。
[5] 段敏静、裴新宁、李馨:《教育系统的范式转变——对话国际教学设计专家Charles M.Reigeluth教授》,载《中国电化教育》,2009(5)。
[6] 刘延东:《优化资源 促进公平 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载《中国教育报》,2009-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