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入开展全日制远程教学的必要性
“城市反哺农村”“东部支援西部”是我国的基本战略。这些战略的实施过程已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是输送人和物资或将民族地区学生接入城市阶段。这种方法十分有效,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直沿用到现在,但影响范围十分有限。第二是输送城市优质教育资源阶段。21世纪初期,国家启动了“农远工程”项目,旨在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偏远、民族地区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教育信息化工作,但并没有有效改变当地教育教学的落后面貌。第三是输送大城市优秀教师智慧阶段。目前,这一阶段处于起步阶段。第一、第二阶段相当于为边远、民族地区教育“输血”,第三阶段相当于提高其“造血功能”。目前,我国教育正朝着“造血”方向转变。2012年9月5日,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家正式推介了成都七中全日制远程教学经验,引起高度关注。在随后召开的“全覆盖”项目启动会上,杜占元副部长又特别强调项目要坚持“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这些都为国家战略实现由“送资源”到“送智慧”的转变提供了政策支持。目前,国内一批名校像成都七中育才中学、成都实验小学、郑州一中、人大附中等都在开展这方面的探索。
开展全日制远程教学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集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农远工程”是21世纪初期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全局和政治高度,为了国家长治久安、实现教育公平发展、改善农村教育落后面貌而采取的重大战略举措。工程按照城市教育帮助农村教育发展的战略构想,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策、组织和运行机制,为促进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因此,国家应吸收“农远工程”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由国家牵头,制订边远、民族地区远程教育发展规划,开展“农远工程”二期工程——全日制远程教学。“农远工程”一期和二期的主要区别在于:一期主要是送设备、送优质教育资源;二期主要是送智慧,将我国城市中小学名校丰富的优秀教师智慧资源引向民族地区,促进当地教育发生根本性变革。
二、系统设计、多层级推进全日制远程教学建设
(一)为远端学校提供多层级服务
1.拥有多层级服务是远端学校的迫切期望
在全日制远程教学中,远端师生教学和学习困难较大,这是一种较为突出且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一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远端学校与成都七中等名校差距较大。问卷调查中,有远端教师反映:“我们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远远赶不上成都七中直播班,但也不知道怎么解决。”许多远端教师呼吁:应该根据远端学生的学习状况,适当调整速度;教学进度太快,内容太难,望能降低难度;能多考虑远端学生的基础,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巩固;教学进度有必要适当放慢;在主要满足前端教学要求的同时,尽量照顾远端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相对较差的问题;考试不宜总是过多追求难度,以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远端学校与成都七中等名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是合理的,这也是全日制远程教学得以存在的价值基础,关键是这个差距要控制在什么范围内。现有全日制远程教学模式主要针对边远、民族地区较好的学校、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而对于那些普通学校和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并不适合。现在的问题主要是差距的边界没有控制好。由于学生参加全日制远程教学的热情很高,部分学校在选取学生时放宽了要求,结果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在全日制远程教学学习中跟不上进度的状况。
出现这个问题的深层原因是全日制远程教学模式服务的对象比较单一,只针对好学生,而没有满足各个层次学校及各类学生的要求。基线调查中,一些教师和校长希望:应该开发多层次直播教学,满足不同学校的需要,特别是应该从国家层面开发适合基础较差学生的全日制远程教学课堂模式,以大幅度提高全日制远程教学的效益。也有教师反映:希望成都七中可以开办三个不同层次的直播班,让边远、民族地区更多的班级都能上远程直播课。
2.国家应该提供不同层级的全日制远程教学
为了实现“上好学”目标,国家应加大教育供给侧改革力度,从高、中、基础三个层级提供全日制远程教学种子学校服务。第一层级为高级,针对边远、民族地区少数重点学校,目标是追赶名校。种子学校为全国名校或区域名校。第二层级为中级,针对边远、民族地区的一般学校,目标是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种子学校为省市名校。第三层级为基础级,针对那些因缺少教师难以正常开展教学工作的薄弱学校,目标是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提高教育质量,更好满足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需要。种子学校为市区名校。(见表9-1)
表9-1 全日制远程教学层级目标
(二)开展个性化学习
目前,互联网正在开启互联网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重大变革——“人的网络”时代,即互联网经历了从“机器与机器”“人与机器”向“人与人”时代的演进。“人的网络”时代将为学生构筑自适应的“联通小世界”,实现人与人的智慧的连接。学生可以与全球的优秀教师、科学家、学者、学生或虚拟人等随时随地连接,不断获得广泛而新鲜的知识、信息与智慧,从而迅速提高自身能力。那时,世界将真正成为一所大学校,人类的教育公平、有教无类理想也将真正得以实现。
不过,到目前为止,全日制远程教学尚没有充分利用网络打通前端师生与远端师生交流的通道。前端教师与远端教师除了集体备课、集体教研外,互动几乎为零;前端学生与远端学生的互动,也仅限于一些活动。这与信息社会互联网的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精神相背。其实,多数学校都具备开展前端师生与远端师生互动的条件。调查结果显示,远端绝大部分学校都有计算机教室,接近82.0%的学校的电脑可以联网,但是88.6%的学生反映学校计算机教室不能随便使用。另外,66.6%的远端学生反映,他们都有可以上网的手机。这是可以充分利用和开发的巨大资源。
远端学生希望能够利用智能教学系统满足他们个性化学习的需要。调查结果显示,81.6%的学生希望在课后使用计算机教学系统,以此来满足个性化学习需要;表示不需要的学生只有5.8%。(见图9-1)
图9-1 学生希望课后利用计算机教学系统进行个性化学习情况
在座谈会上,许多教师也反映:应增加前端教师与远端教师之间的互动,比如,建立QQ群或微信群,让前端教师多听听远端师生的声音;希望能增进前端师生与远端师生的交流。显然,现在的全日制远程教学离这一要求还有较大距离。
(三)利用全日制远程教学对远端教师进行全员培训
边远、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还要落实在教师身上。教师是教育之本。有好教师,才会有好教育。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优良、适应现代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是边远、民族地区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一位多年从事教育扶贫的专家说:“通过9年的教育扶贫我们发现,计算机及其他电化设施并不能改变教育落后的面貌。那些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所欠缺的不是计算机,也不是电化教学设备,最欠缺的是具备基本素质的教师,是学校、教师对教育本质的理解。”[4]
要想彻底解决边远、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问题,就必须找到经济可行的可以从根本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全日制远程教学就找到了这样一条发展之路,那就是让边远、民族地区教师以名校优秀教师为榜样,在全日制远程教学中向优秀教师学习。有关部门通过制订计划,争取在5年内实现边远、民族地区优秀教师比例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