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美国管理大师迈克尔·哈默(Micheal Hammer)博士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题为《再造不是自动化,而是重新开始》的文章,第一次提出了流程再造的概念。流程再造也称作“公司再造”或“再造工程”,目的是通过对产品生产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以追求企业业绩的最大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界兴起了一场被喻为“从毛毛虫变蝴蝶”的企业再造革命。这场流程再造革命浪潮也波及教育。全日制远程教学就是因其对学校的教师角色、教学与管理流程、课堂教学交互方式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再造,走在了这场教育革命大潮的前方。
一、教师角色再造——“双师制”教学
一直以来,教师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个体劳动。通常,一位教师在一个教室内,面对几十名学生,而全日制远程教学则改变了这一状况。全日制远程教学模式是我国最早采用“双师制”教学的领域。通常,远端学校课堂教学中有两位教师,一位是在视频中出现的城市优秀教师,另一位是本地教师。他们分工合作,城市教师承担主讲任务,当地教师起辅助作用,共同完成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任务。一般情况下,远端教师在城市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或提问时,组织本地学生活动或回答问题,课后还承担着本地学生的辅导、答疑工作。近年来,“双师制”教学在我国迅猛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在线教育的一种主流模式。“双师制”教学是指同一课程或教学项目由两位教师根据各自的教学风格、知识结构、学科理论背景和研究专长,在同一教学地点和时间单位内面向同一授课对象,按分工合作原则有目的地进行互动式组合教学活动的情境。[6]
全日制远程教学模式极大地放大了城市优秀教师的智慧。通常,一位优秀教师可以同时教授处于不同教室中的成千上万名学生,从而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放大。在“双师制”教学下,前端教师和远端教师的角色与作用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前端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角”,通常要“面对”数千或数万名学生;远端教师由原来的课堂教学“主角”,变成了“配角”。他们要与把关教师、技术教师等组成教师协作团队,在相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共同完成授课任务。
(一)把关教师
把关教师由名校资深教师或教育专家担任,肩负着对授课教师进行业务指导、教学监督和教学把关的责任,以保证教学源头的高质量。
(二)授课教师
授课教师由名校优秀教师担任,具体负责课堂直播教学授课任务。
(三)远端教师
远端教师由远端学校骨干教师担任,全程随堂上课,负责远端班级课堂教学工作的组织、教学、管理、评价和课后辅导等工作。
(四)技术教师
技术教师由成都七中东方闻道网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远端学校的技术人员担任,负责导播、技术支持、设备维护等工作。
二、教学与管理流程再造
全日制远程教学通过“四个同时”或“四个同步”教学模式,对前端学校和远端学校的教学与管理流程进行了再造。根据远端薄弱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特别是学生、教师的需求,成都七中东方闻道网校对传统教学与管理流程进行了改造与重组,使名校和远端薄弱学校融为一体进行日常教学,具体措施如下:前端与远端的各科教师每周进行一次共同备课,进行教法与学法的探讨;前端教师与远端教师协同教学;城乡学生遵循同一作息时间、同一课程表,聆听同一位教师授课,完成同样的作业,考同一份试卷。这种流程再造,有利于将名校课堂教学及管理要求原汁原味地贯彻到每一所远端学校,从而有利于远端学生真正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根据不同学段的教学特点,全日制远程教学对教师的教学与管理工作都进行了流程再造,并对远端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普通高中远端教师协作教学要求
为了保证全日制远程教学的顺利进行,康定中学对远端教师提出了做好“衔接学前、准备课前、协同课中、管理课后”四个方面工作要求。
1.衔接学前
在远端学生正式进入全日制远程教学网络班级学习之前,前端学校要进行一段时间的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初高中知识衔接准备;进行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培养;熟悉直播教学模式等。培训的目的是缩短学生从初中到高中、从传统教学模式到直播教学模式的适应期,让学生更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2.准备课前
远端教师课前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第一,按照前端学校授课安排,在参加同步备课前熟悉教材内容。
第二,按时参加每周一次的网络同步备课,备课中要积极与前端教师进行交流,把握好下周授课内容及教学计划,并参与课堂教学设计,提出自己教学意见。
第三,提前学习前端教师发送的教学课件,熟悉前端教师的教学设计,并根据学生可能出现的学习困难,确定课堂点拨要点和方法,独立完成备课工作。
第四,辅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给学生提供预习提纲,规定预习内容,布置预习作业,开展预习检查,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和方法,引导学生由“教师介入指导”逐步向“自主预习”转变。
3.协同课中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远端教师应主动实现从主讲到助教的角色转变,在课堂上扮演好组织者、导学者、助学者、调控者。
第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融入前端教师的课堂教学。
第二,组织学生按时、定量、高标准地完成前端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
第三,通过板书补充、语言点拨、知识铺垫等方法,起到搭桥引渡的作用。
第四,组织好与成都七中学生同步进行的课堂训练和交互活动。
4.管理课后
管理课后是指远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素质发展的管理和指导,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全日制远程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等。
第一,按前端教师的要求布置并监督学生完成作业,及时认真批改。
第二,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分层布置作业,预防学生成绩两极分化,同时,督促学生设立错题集、难题集和积累本,并养成定期回顾的习惯。
第三,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利用辅导课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并通过个别辅导和建立互助学习小组解决学生的个性问题。
第四,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养成不预习不进课堂、不复习不做作业的良好学习习惯。
第五,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多鼓励,多赞扬,多沟通,将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中。
(二)小学“四课循环”模式
成都实验小学按照育生先育师的教育理念,提出“四课循环”模式。
第一,“读课”是指远端教师阅读和研究成都实验小学的同步课堂实录,读懂前端学校课堂的教学目的、教学设计、活动组织等。
第二,“备课”是指前远端教师开展的联网同时备课和远端学校根据本地学生具体情况进行的再备课。
第三,“还课”是指远端教师在本校课堂教学中,“还原”前端教师的课堂教学,以达到“等同”或者“等效”的单课教学目的和效果。
第四,“议课”是为了检验、总结、巩固“读课、备课、还课”活动的成效,所以远端学校要定期开展校内“议课”活动。“议课”活动是远端学校先易后难,由表及里,逐步理解、消化、吸收成都实验小学课堂教学背后的办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管理和学校文化精髓,逐步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形成自己办学特色的重要环节。
成都实验小学通过对远端教师“培以致教,边教边培”的“手把手”培训,逐渐将自身的课堂“搬到”远端学校,从而将成都实验小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以雅育雅、自主发展的育人观,以人为本、以事育人的管理观,立己立人、达己达人的发展观”全面、系统地植入远端学校的日常教学和管理中,同时促进远端学校对成都实验小学文化的吸收和内化,进而使远端学校形成自我“造血”功能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三、课堂教学交互方式的再造
为了加强前端、远端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全日制远程教学设计了“实时交互、转移交互、替代交互、虚拟交互”四种交互方式。(见图3-8)
图3-8 全日制远程教学的四种交互方式
(一)实时交互
全日制远程教学采用双向卫星系统,使前端教师可以随时通过卫星、网络系统与远端学生进行实时课堂交流互动。
(二)转移交互
转移交互是“四位一体”教学模式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交互方式。由于全日制远程教学具有一带多的特点,不可能经常性地开展实时交互,因此为了解决全日制远程教学规模化带来的互动问题,应该将授课教师与远端学生之间讨论的问题转移成远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互。例如,当前端授课教师给出一个讨论话题时,远端教师就组织本地学生同时展开讨论,并回答问题。
(三)替代交互
在直播教学过程中,远端学校的“学生代表”代替具有相同观点或问题的其他学生与前端教师在屏幕上实时交互,以期解决远端学生的共性问题。
(四)虚拟交互
为了让远端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前端教师的教学活动中,直播教学要求远端学生像成都七中学生一样回答前端教师的问题,这相当于他们在与屏幕上的教师进行交互。因为这种交互信息不能直接反馈给前端教师,所以这种交互称为“虚拟交互”。
图3-9 全日制远程教学的交互模式
在全日制远程教学过程中,前端教师、远端教师、前端学生和远端学生之间可以实现多种教学交互。(见图3-9)为了加强前端学校师生与远端学校师生之间的联系,成都七中东方闻道网校还建立了QQ群、手机短信平台、网上交流平台等多种双向通信机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交流机制。
四、教学评价再造
根据以评价促发展、以评价促改革的管理要求,全日制远程教学提出了“四个统一”教学评价方式,即“统一试卷,统一标准,统一反馈,统一评估”,对教学评价标准与流程进行了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