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中小学远程教育的兴起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我国政府较早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开始组织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专门设立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这在我国教育领域掀起了一场“远程教育热”。我国一夜之间出现了一批基于网络、卫星的远程教育机构,像人大附中、北京四中、景山中学、成都七中等一大批中小学都开展了远程教学活动,其目的是试图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中国教育报》报道[9]:
1999年6月14日,北京市中心和远端山区进行了远程教学实验。这一天,对位于北京深山区的怀柔县喇叭沟门满族中学初二(1)班的孩子们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这天,他们坐在自己的教室里与北京城里的孩子一起上课,主讲教师是北京市初中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北京四中的地理教师安迎。尽管他们相隔200千米,但我们从教室前面的电子白板中可以清楚地看见安老师和远方的“同学”,耳边的声音也是那么清晰。这一实验,在国内基础教育领域,开创了城市与山区利用计算机网络开展实时交互式现代远程教育的先河。
时隔不久,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前夕,由怀柔一中等15个网点组成的北京远程教育网怀柔区域网建成,这15个网点主要设在怀柔县各乡镇所在地学校。远程教育在怀柔区域由点到面开通的成功,标志着北京市远程教育网的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000年12月19日上午10时,随着北京市委常委、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徐锡安启动按钮,北京市远郊区县站点全部开通。仪式后,人大附中英语教师程岚面向此次开通站点的密云、平谷、通州、顺义、延庆、昌平、房山、门头沟、大兴、怀柔等区县的学生以及人大附中的学生,讲授了一堂具有特殊意义的英语课——“申奥连着我和你”。远郊区县的学生与城区重点学校的学生共上一堂课,充分体现了实施远程教学、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优越性。
随着全日制远程教学模式影响的日益扩大,在我国湖南、河南等地,一些名校也都先后利用信息技术向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学校输送优质教育资源项目。像长沙一中卫星远程学校的远程教学、人大附中与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合作的远程教学项目等,都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根据《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要求,2012年11月,教育部决定全面启动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该项目的主要举措是通过IP卫星、互联网等多种方式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传输到全国6.36万个教学点,以“同步课堂”方式帮助农村边远地区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满足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步课堂”主要采取的是全日制远程教学的直播教学和录播教学方式,试图通过城市优秀教师的智慧引领,促进我国教育均衡发展。由此可见,全日制远程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形态,已经在我国基础教育中有了一定的应用,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全日制远程教学的缘起与发展
全日制远程教学模式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新型教学形态。2000年4月,成都东方闻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东方闻道公司)成立,这是一家专业从事教育信息化和软件开发的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早在正式成立之前,就已经开展了远程教育和网校方面的研究与市场推广工作,1999年,曾将北京101网校教学资源引入四川省学校工作,但并不成功。2000年9月,该公司推出了针对普通高中学生的“阶段性的同步辅导”教学资源,大获成功,受到学生的好评。2001年2月,该公司又推出了初中版。与此同时,该公司逐渐形成了远程直播教学“异地同堂”的战略构想,并完成了“异地同堂”的技术和经济的可行性论证,即通过卫星实现课堂教学直播。
全日制远程教学模式的产生与发展壮大,与东方闻道公司同成都七中的合作密不可分,与四川省委省政府“扶贫先扶智”的指导思想密不可分。1986年,我国开始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通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到2000年左右,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奋斗目标。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偏远、民族地区在实现这一目标方面仍有较大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解决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问题,2000年12月,四川省正式颁布了《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决定利用卫星技术打破时空限制,将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引向广大落后地区,并将“初步建立民族地区远程教育体系”。
《计划》的出台,与四川省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状况有着密切关系。四川省是多山地的内陆大省,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7.46%。全省除四川盆地底部的平原和丘陵外,大部分地区的岭谷高差均在500米以上。盆地四周被大凉山、邛崃山、大巴山、巫山及大娄山等山脉环绕。四川省这种人居分散、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较差、地质灾害多等不利的自然环境状况,严重影响了其教育发展。四川省同时是一个多民族大省。由于历史和自然因素,四川省中心城市成都与边缘地区的发展差距显著。其中,教育资源的分布呈现出人口密集区域教育资源集中的状态。成都教育整体水平比较发达,拥有享誉西部乃至全国的著名高校和成都七中、成都实验小学等著名中小学。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滞后,教育资源严重匮乏,教育质量远远不能满足百姓的需要。这种教育呈现出的极度不均衡的发展状态,严重阻碍了“两基”(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普及。要想改变四川省的教育面貌,就必须走远程教育的发展之路。卫星宽带技术具有不受地域限制、抗灾害能力强、扩容成本低、工程量小、维护费用较低、信道利用率高、下载速度稳定和可以同时服务众多用户的特点,适用于在边远、民族地区开展远程教育。
四川省委省政府在颁布的《计划》中指出,发展民族地区教育,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根本途径,是民族地区各族群众脱贫致富的关键所在。党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四川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改变民族地区教育的落后状况,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计划》将“初步建立民族地区远程教育体系”作为行动计划的五项重点工作之一。
东方闻道公司通过卫星实现课堂教学直播的思路及方案与《计划》的构想不谋而合,因此,得到了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被迅速纳入《计划》。2002年,东方闻道公司与成都七中合作,成立了成都七中东方闻道网校。2002年9月,成都七中东方闻道网校采用以卫星网为主、互联网为辅的教学传播模式,正式开始直播工作,将高中三年的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五门课程全程直播到远端学校,为云南、贵州、四川、西藏、甘肃五省区的中学提供全日制远程教学服务。针对边远、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特点和需求,成都七中东方闻道网校创造性地提出“四个同时、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即远端学校师生通过卫星或互联网,在同一时间参与到成都七中的课堂教学中,分享成都七中课堂教学中的图像、声音、文字、多媒体动画、视频材料,然后再由远端教师组织当地学生实时消化吸收,从而实现了城乡学生“异地同堂”、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目的。(见图2-3)全日制远程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将成都七中原汁原味的教学同步传递到远端学校课堂,并保证了直播教学的高质量运行。
图2-3 全日制远程教学模式示意图
全日制远程教学模式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边远、民族地区百姓的认可,并不断发展壮大,2005年已经由普通高中直播教学,发展到初中全日制录播教学。为了巩固第一个十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成果,解决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推进民族地区教育跨越式发展,夯实民族地区长治久安的社会基础,四川省委省政府于2011年11月19日下发了《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2011—2020年)》。鉴于全日制远程教学的效果显著,2012年四川省教育厅开始实施全日制远程教学二期工程,并将学校范围扩展到小学,实现了小学、初中、高中基础教育各阶段远程直播、录播及植入式教学的全覆盖,形成了完整的全日制远程教学体系。种子校也由开始的普通高中成都七中,发展为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和成都实验小学。2017年,全日制远程教学又扩展到了学前阶段的幼儿园。
经过十五六年的发展,目前,全日制远程教学已经覆盖了云南、贵州、四川、山西、甘肃、青海、江西、广西、重庆等省区600多所学校,创造了239所普通高中同时在线学生7万多名、教师6千多名,228所初中学校录播学生8万多名,128所小学植入式教学学生近6万名的世界最大的学校,让边远、民族地区100多万名学生和6万多名教师受益。全日制远程教学开创了将城市优秀教师智慧送到最需要的地方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为我国促进边远、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三、全日制远程教学的前端学校简介
(一)成都七中
成都七中创建于1905年,是一所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百年名校。成都七中是具有优良办学传统的学校,在百年的积淀中形成了“启迪有方、治学严谨、爱生育人”的办学传统和着眼整体发展、立足个体成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三体”教育思想。“三体”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重在发展”,追求主体更加积极、集体更为和谐、个体显现特长的教育特色。新时期学校的教育理想如下:让更多的学生能在学校得到最适宜、最充分的发展——学生成才;让更多的教师能在学校愉快地工作、成功地发展、体面地生活——教师成功;让学校在不断探索和努力中,继续发展,做教育发展的领跑者——学校领先。正是秉承这样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成都七中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四川省首批重点中学和教育部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建设项目样板学校,逐渐形成了“成都七中品牌”。
2002年9月,成都七中东方闻道网校正式开始向边远、民族地区学校输送优质教育资源,这一举措有效地改变了当地教育生态,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全日制远程教学模式也逐渐成为我国享誉世界的教育信息化的奇葩。
(二)成都七中育才学校
成都七中育才学校的前身是成都1957年开办的一所市属普通中学。1997年为适应成都现代化教育发展需要,在成都市教育局领导下,依托百年名校全国示范性高中成都七中,该学校改名为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办学20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走“文化养校”的发展道路,坚持“卓尔不群、大器天下”的核心价值诉求,坚守“重德育才、面向未来、最优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努力建设智慧型校园、数字化学校。目前,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已成为西部乃至全国的一所初中名校。
2005年,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开启全日制远程教学工作,通过多媒体教学示范班,将优质教育辐射到边远、民族地区学校,让近万名学生与该校学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在保障育才学子实现最优发展的同时,成全了越来越多的远端学子、远端教师、远端学校、远端区域教育。截至2017年,成都七中育才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已辐射到云南、贵州、四川、江西、广西、甘肃、重庆,常年与260多所学校、近1万名教师、近8万名学生分享优质教育资源,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公平,推动了教育均衡发展。
(三)成都实验小学
成都实验小学创办于1918年,始终坚守“实验研究、辅导地方”的建校使命,秉承“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定基础”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基于学校办学特色提出闻名全国的“雅教育”思想。“雅”源于学校悠久的文化积淀,凝聚着学校对教育的高品质追求。“雅教育”以“守正、尚勤,崇礼、求活”为核心价值,通过开设以质为本、和而不同的和雅课程,创造生动活泼、自主学习的活雅课堂,实施以人为本、以事育人的清雅管理,促进教师立己立人、自主发展,激励家长积极参与、与生同长,培养学生堂堂正正、勤勤恳恳,达到涵养儒雅教师、培养文雅学生、滋养和雅家长、润养高雅学校的目标,并最终成就“小学校、大雅堂”的教育理想。成都实验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得到国内外广泛认可,学校也成为一所全国知名的学校。
2012年3月,四川省委省政府根据《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情况和效果,为了让更多民族地区的孩子接受高质量的小学教育和现代文化的熏陶,决定在启动第二个十年行动计划时,将全日制远程教学延伸至小学。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的指示,成都实验小学网校正式成立。网校以“植入式教育”为核心理念,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名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学校文化、教学教研和课堂教学活动等全面、系统地植入远端薄弱学校,以促进远端薄弱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网校成立五年多以来,取得了较大成绩,有效改变了边远、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