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大山阻隔的“消失”,预示着一场教育革命的到来(1 / 1)

笔者坐飞机由康定返回成都那天,晴空万里,从飞机舷窗向外遥望,一座座矗立的高山,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绵延数百千米,奇伟壮阔。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形成了一座天然屏障,将生活在康巴高原狭谷中的康定人与外面的世界截然分开了。难怪2002年全日制远程教学开通之时,现为康定中学(简称康中)校长的陈军激动不已,他说:“直播式远程教学的开通,使地处偏远山区、康巴高原的康定中学学生也能原汁原味地同步聆听几百千米外四川一流的成都七中教师授课,享受百年名校的优秀教育资源。这就一下子缩短了地区和距离造成的差异,提升了康定中学课堂教学的品位。”[1]全日制远程教学给康定中学带来的改变是前所未有的。没有到过康定的人,恐怕难以体会到陈校长当时的激动心情。

差不多在同一时间,澳大利亚住在沙漠里的一群师生也感受到信息技术给他们带来的惊喜。2002年,澳大利亚一位叫马丁·多基马(Martin Dougiamas)的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开发出一个开放的平台——MOODLE(国内译为“魔灯”)。在这个平台上,学生不仅可以得到教师的讲义等数字资源,还可与教师在线互动、在线作业和测试,有效解决了沙漠中的学生乘飞机上学不便的问题。这一开放平台迅速普及,受到世界各国中小学师生的欢迎。有人甚至将“魔灯”的教育应用视为正在发生的教育革命的开端。

无论全日制远程教学,还是“魔灯”,背后无不透射出“互联网+”的光芒。什么是“互联网+”?“互联网+”是前几年我国企业界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有人认为,“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高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也有人认为,所谓“互联网+”就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和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还有人认为,“互联网+”的本质是“互联网2.0+创新2.0”的经济创新模式。2015年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这标志着“互联网+”正式被纳入国家顶层设计,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战略。“互联网+”,不仅是技术上的“+”,也是思维、理念、模式上的“+”,其核心是以人为本、联通一切、融合创新。“互联网+”具有以下特点。

一、新引擎

“互联网+”不仅是新的技术,先进的基础设施,云、网、端一体化的数字化、智能基础设施,也不只是经济社会的外在工具、起辅助作用的“轮胎”,更是对人类经济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引擎、发动机,就像电力技术、蒸汽机技术一样。

二、新生态

“互联网+”是一种革命性力量,将互联网作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促进跨界融合,创造教育新生态。正如我国知名企业家马化腾所说,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能够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2]

三、新智慧

“互联网+”正在创造新智慧。有学者说,互联网革命对于人类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工业革命。与工业革命增强人类的力量和开阔人类的视野不同,互联网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智慧和知识,而智慧和知识恰恰与大脑的关系最为密切。

四、新空间

以互联网为基础,多维度的跨界融合,形成了虚拟与现实互联互通的新的学习空间。

可以说,正是“互联网+”这种“神器”,将优秀教师的智慧与身体相“分离”,让智慧突破原有自然分布状况下的小范围“流通”状态,跨越校际、城乡、区域时空,到最需要教育的地方,形成新的大“流通”教育生态。由此,人类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原有的时空“隔断”,缩小了城乡间教育的距离差异,使生活在相对封闭、偏远地区的学生与生活在繁华都市的学生融为一体,使成千上万名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在同一时间向同一名优秀教师学习,成百倍、千倍甚至万倍地放大了优秀教师的智慧,从而开启了人类通往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有教无类教育理想的大门。这预示着一场新的教育革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