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研究方法(1 / 1)

4.3.1 样本

1.取样方法

问卷法是通过书面形式,以严格设计的心理测量项目或问题,向研究对象收集研究资料和数据的一种方法(王重鸣,1990)。本部分问卷研究的目的是在访谈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企业动态能力的结构维度,进而研究企业动态能力的绩效机制和多层次影响机制。

为了从源头上保证数据的质量,我们根据研究的问题和访谈研究的结果,确立了研究取样的标准。首先,由于本书研究的问题是从动态能力理论和双元性理论的角度入手,探讨企业如何主动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或者重塑企业所处的生态环境,创造一片“蓝海”市场,所以样本企业一般要求处在不是太稳定的环境中,或者至少要面临这方面的挑战。其次,由于企业动态能力在企业中需要培育和激活,所以样本企业至少要存活一段时间。最后,根据便利性、代表性、可行性的原则,在本研究中,我们选择的样本条件为包括以下两点。

(1)至少正式成立并正常运营一年以上的企业

这样的话,无论是传统的制造业企业中“师徒帮带型”,还是高科技行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中的“以企业家为主内部员工交流学习型”的知识迁移、流动与传播的形式,都会促进动态能力在企业内部的形成。因此,将以“至少正式成立并正常运营一年以上的企业”作为选择调查样本的依据,主要是根据陈永霞和贾良定等(2006)的研究,因为只有当企业经过半年或一年的过渡期过后,企业才能逐步走上正轨,以企业家为代表的学习主体才可以在内部团队正式形成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学习途径进行组织学习,激活企业动态能力的“碎片”,最终具备企业动态能力。

(2)样本企业必须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经营实体,而非总公司下面的一个分厂或者子公司

我们也排除只参与分销的公司而没有研发或者生产部门的公司。因为这样类型的企业才可以具备相应的技术基础,不断地模块化和柔性化企业现有的技术,逐步适应环境的快速变化。在问卷调查中,我们要求样本企业有一定的生产制造技术来生产制造产品,并且拥有固定的顾客群,而不仅仅是一个中转的代理商。

问卷由熟悉企业情况的相关人员填写,如企业的老总、副总参与问卷填写,在这个条件不能满足的条件下,我们则放宽条件请熟悉企业整体情况的其他高层管理团队人员填写(如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总裁助理、总经理助理、总裁办公室主任以及战略发展部部门经理等)。

2.调查样本的情况

本部分的研究样本主要取自上海、杭州、南京、开封、新乡以及北京等地的企业,以这些样本企业作为实证的分析对象。通过对这些作为样本企业情况的了解,最终研究企业动态能力的结构维度与测量指标体系,最终在其他具有类似情况的国家对研究结论进行推广。问卷发放采用访谈发放、邮寄方法、网络在线问卷方法和电子邮件发放相结合的方式,从而保证样本数量能满足统计分析的要求。发放时间为2009年8月至2009年11月,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180份,剔除不合格的18份问卷,得到有效问卷162份,有效回收率为32.4%。

问卷由在复旦大学进修EMBA和MBA学位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在上海大学、苏州大学和河南大学进修MBA学位的企业中、高层人员以及笔者借助个人与学习团队的人际网络所覆盖的企业高层人员填写。被试对象基本情况、被测企业的基本情况如表4-2和表4-3所示。

表4-2 被试对象的基本情况统计

我们在发放调查问卷时,要求答题人以匿名的方式填写。同时,问卷填写人来源的多元性也确保能够有效减少数据搜集时的系统误差,从而保证数据的可靠性与真实性。

此外,为了检查本研究可能存在的应答偏差(Response Bias),我们通过SPSS 16.0统计软件比较被调查者中早期回答者(Early Respondents,前25%回收的问卷)和晚期回答者(Late Respondents,最后25%回收的问卷)是否存在差异(Armstrong & Overton, 1977)。该方法先假设晚回答调查问卷者同没有调查问卷者是相近的样本。对照比较两组后,发现两组的控制变量公司经营所在地、公司性质、公司年龄、公司规模、公司产业类型和公司战略类型在5%的置信区间水平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这初步说明该样本没有显著的无应答造成的偏差。因此,在本研究中不存在应答偏差的问题。

表4-3 被测企业基本情况统计

4.3.2 数据同源偏差检验

由于在问卷调查时,所有问项在均由同一填写者填写的情况下,就会容易出现同源偏差(Common Method Variance, CMV)的问题。消除的一类方法是在研究前尽可能使用提高事前预防的措施,本部分研究使用了答卷者信息隐匿法和选项重测法,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预防作用。

检测同源偏差的常见方法是潘德斯科夫和奥甘(Podsakoff & Organ,1986)建议的哈曼(Harman)单因子检测方法:问卷所有条目一起做因子分析,在未旋转时得到的第一个主成分,反映了CMV的量。在本书中,问卷所有条目一起做因子分析,在未旋转时得到的第一个主成分,占到的载荷量是48.213%,并没有占到多数,所以同源偏差问题并不严重。因此,通过哈曼单因子检测方法,我们综合控制了同源偏差问题,保证本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同源偏差基本不会影响研究结论。

4.3.3 研究测量

问卷的测量题项主要基于李克特量表法进行设计,即题项问题由针对某种事物的态度或看法的陈述组成(李怀祖,2004),所有指标均采用6级打分法。为了保证问卷结构的合理,对问卷设计采取了访谈、设计、小规模发放、问卷修改的方式。同时,为保证问卷回收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对问卷的发放和回收采取了一些控制方法,如问卷样本的选择采取随机取样方式,使得被调查对象尽量是随机选择的,从而使问卷结果更具有广泛代表性。

由于企业动态能力是指企业整合、构建和重组内、外部能力以修正运营操作能力从而适应动态复杂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其能够使企业动态地适应复杂变化的环境,所以我们参考了Teece(2007)以及Zahra等(2006)对动态能力的定义和构思,Hills,lumpkin和Singh(1997)对于机会识别能力的量表、Lawson 和Samson (2001)、Jantunen等(2005)、贺小刚(2006)、Cepeda和Vera(2007)对于整合重构能力、组织柔性能力与技术柔性能力的研究,设计了企业动态能力的测量量表。

总体而言,本研究认为企业动态能力可以初步从机会识别能力、整合重构能力、技术柔性能力和组织柔性能力等能力要素来衡量,共18个测量项目。其中,机会识别能力从“产业规律认知”、“提前应对环境变化”、“与顾客互动”、“与竞争者互动”和“与供应商和经销商等利益相关者互动”五个方面测量;整合重构能力从“政策与制度支持创新”、“创新型企业文化”、“奖励员工创新与变革”、“员工创造力”和“员工冒险和首创精神”来测量;组织柔性能力从“工作的灵活性”、“工作模式自由度”、“沟通渠道畅通与否”、“战略转变速度的相对程度”四个方面来测量;技术柔性能力从“现有技术和现有产品线、现有产品、现有顾客的匹配度”以及“技术的模块化程度”四个方面测量。

4.3.4 统计方法

对回收的有效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和AMO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分析。主要分析方法有描述性统计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其中,SPSS16.0统计软件包主要被用于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的功能;AMOS18.0统计软件包主要被用于验证性因子分析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