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 企业动态能力的结构维度
Eisenhardt和Martin(2000)认为动态能力的主要特征宏观上具有共有性,细节上存在异质性。他们认为,动态能力经常被认为是来自于企业的路径依赖历史的唯一的和异质性的流程。然而,虽然动态能力在细节上是异质性的,但是它们还是有很大共性的。这些共性出现是因为有或多或少的处理具体组织、人际的和技术挑战所需要的技术。换句话说,例如在打高尔夫球或者滑冰的时候有好的或坏的方式一样,或多或少的在一些技巧上有一些有效的方式来实施特殊的动态能力。
例如,以产品研发为例,它是研究的很广泛的动态能力。有效的产品研发惯例典型的需要来自不同方面专家的支持和协作。这些专长是尤为重要的,因为每个人都提出了他们对于产品的独特看法。例如,调查研究5个日本企业里的7个产品研发的过程,这些产品包括富士通的复印机、本田的汽车和佳能的照相机,通过测量研发的速率和灵便性来衡量绩效。研究发现,跨职能的团队对于超级绩效是有实质性作用的。跨职能团队的应用提升了可获得信息的范围,同时实现了整个流程中制造、营销和设计任务的无缝衔接。
有效的产品研发过程也嵌套着能使团队成员知识共享的流程,如头脑风暴的方式。这些经历通过打破原有的思维局限提升了创新。和他人共有的知识也提升了不同背景知识下人们的沟通可能性。Dougherty(1992)研究了美国5个确定行业的18个产品研发过程,她发现顾客的反馈是尤其重要的,并且也发现在群体之间的简单沟通也是不够的。
动态能力的共性也存在于其他一些有效的惯例里。例如,成功的并购流程是以并购前的对文化相似性和双方远景协同度的评估已经事后整合的速率、两家企业战略性资产的重新配置为显著特征的。相似的,在共同的演化惯例中为了获得组织不同职能部门的协同性也是有共同特征的。这包括商业领袖发展社会关系的惯例,但是令人惊奇的是,成功之后奖励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不是以集体为单位的。这些都说明了动态能力具备着一般性的特征。
所以,综合以上理论梳理和文献回顾的成果,同时根据对企业创始人和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调研访谈,本研究认为企业动态能力可以由机会识别能力(Prahalad & Hamel,1990; Lawson & Samson, 2001; 李兴旺,2006)、整合重构能力(Collis,1994;Teece et al.,1997; Zollo & Winter,2002; Helfat & Peteraf, 2003; Zahra, Sapienza & Davidsson,2006)、组织柔性能力(Chandler,1962; Nelson & Winter,1982;Zollo & Winter,1999)、技术柔性能力(Ianisti & Clark,1994; Collis,1994)四个构面组成,分别指对所处产业变化敏感并识别的能力、在企业内部进行创新与变革的能力、企业技术的柔韧度和企业组织柔性。
(1)机会识别能力(Prahalad & Hamel,1990;Lawson & Samson,2001;Ayuso, Rodríguez & Ricart,2006;李兴旺,2006;Teece,2007;Krsto & Richard, 2009)
企业中的以企业家为代表的中高层管理者和技术专家们凭借其深厚的人文底蕴、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和多年的市场经验,及时把握产业结构变化和消费需求升级等市场发展机遇,进而塑造以文化内涵和生活品位等人类需求为核心价值的品牌形象,这样就可以得到市场认同和追捧,进而引领整个行业的产品和技术升级,从而最终保持持续竞争优势。这点在核心竞争力的倡导者Prahalad & Hamel(1990)的研究中也得到了体现,他们一直强调公司要深入了解自己所在行业发展运行规律,同时捕捉到可能变化的趋势。Lawson 和Samson (2001)也认为组织情报系统就是企业动态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李兴旺(2006)经过对华立和格兰仕等企业进行多案例研究发现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所有行为首先产生于充分认识环境的能力,具体包括对环境变化规律、环境变化特征以及环境变化对企业可能产生影响的分析能力。机会识别能力的重点是认识环境变化对企业所产生的影响,并且其是企业动态能力的首要元素。Boccardelli和Magnusson(2006)也认为机会识别是企业最重要的一种动态能力。Teece(2007)更旗帜鲜明地提出扫描和监控市场环境中变化,感知和识别新的机会是动态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整合重构能力(Collis,1994; Teece et al.,1997; Zollo & Winter,2002; Adner & Helfat, 2003; Helfat & Peteraf, 2003; Zahra, Sapienza & Davidsson, 2006; Lavie, 2006; Jeffrey & David, 2009; Mary, 2009)
Collis(1994)认为能对企业进行整合与变革的能力才是有价值的,所以企业动态能力必须持续地拥有更新动力,通过企业员工创新活动以及对其他各种经营活动进行创新、变革以提高企业的效率。Teece等(1997)在《动态能力与战略管理》中也认为企业动态能力不仅能够构建、配置和整合资源,还可以整合与变革更新企业的运营操作能力。Zollo和Winter (2002)以及Helfat和Peteraf (2003)也认为企业动态能力就是修正运营操作能力以适应动态环境变化的能力,并认为员工敢于冒险和富有首创精神的企业易于变换更新企业原有的惯例和文化。Zahra等(2006)还从企业是否支持员工创新活动,以及企业文化是否具有创新精神等方面看待企业重构能力的强弱。
(3)组织柔性能力(Chandler,1962; Nelson & Winter,1982;Zollo & Winter,1999)
组织柔性能力是指决定权力与职责配置、信息流动等规则和程序的一种组织结构属性。Chandler(1962)认为组织结构要跟随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这样的话,战略实施需要公司允许各部门打破正规工作程序,以保持工作灵活性和动态性,同时具体非常畅通的内部沟通渠道和沟通机制,保障公司内部运营的工作模式因人而异并能因时制宜,从而最终使企业战略的实施不至于滞后于环境的变化。因此,具体组织柔性能力支撑的企业实现战略转变的速度总是快于竞争对手并不滞后于环境的变化。Zollo和Winter(1999)在《从组织惯例到企业动态能力》中也认为组织结构要柔性化,这样才不至于僵化组织惯例,从而有利于企业动态能力的激活和提升。
(4)技术柔性能力(Ianisti & Clark,1994; Collis,1994; Azadegan, Bush & Dooley, 2008)
Ianisti和Clark(1994)通过研究汽车和计算机产业发现企业现有技术是否能很快地改进从而提升顾客对企业产品和(或)服务的认同感至关重要,企业必须具备在有关自身业务的技术知识演变中挑选出部分与自身现有知识基础关联的技术知识并执行这种关联的能力。Collis(1994)和Azadegan, Bush和 Dooley(2008)也认为企业现在所具备的技术应该有利于增加产品线和服务的功能,并可以运用到企业的产品中去,主张企业所拥有技术的柔性化和模块化。
综上所述,企业只有以提供利益价值满足顾客需求为努力目标,依靠机会识别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才能在变革更新的推动力作用下,根据企业洞察到的环境变化引起的机会,通过技术柔性能力和组织柔性能力,进行价值链配置与整合,以及资源配置与整合,动态地适应复杂变化的环境,最终取得企业所拥有资源与知识和所处环境的动态相机匹配。据此,我们提出企业动态能力是一个多维构思,包括机会识别能力、整合重构能力、技术柔性能力和组织柔性能力四个维度。这种理论模型既坚持了统一的标准(即始终坚持重构与变革企业现有资源为构念的核心),又明确区分了企业动态能力这个多维构念的细分维度,为下面的变量测量提供了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见表4-1)。
表4-1 企业动态能力构成要素的主要研究汇总
续表
4.2.2 企业动态能力的测量
Teece等(1997)和Eisenhardt等(2000)分别在《战略管理杂志》发表了论文《动态能力和战略管理》以及《动态能力是什么》。前一篇文章主要从动态能力的建造、构建与重构功能来说,解释了动态能力对企业的功效;后一篇从学习角度阐释了如何形成动态能力。
但是正如Zahra等(2006)所言,由于动态能力作为战略领域研究持续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理论工具,学者们纷纷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对动态能力概念进行具体操作化处理,使其在实证研究中更加具备可实现性,从而达到各自的研究需要。虽然促进了对动态能力理论的研究,却造成了研究统一性的破坏与混乱。Eisenhardt和Martin(2000)也认为动态能力具有很大程度的不可操作性、难以检验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动态能力理论的前进与发展,但仍有很多学者在动态能力操作化方面做了研究,所用的测量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根据企业动态能力的组成要素来测量
国外相关学者对动态能力的测量进行了相关研究,如Lawson和Samson (2001) 应用动态能力理论调查企业中的创新。许多学者已经区别了企业现有的运行非常好的活动(主流活动)和创新活动(企业中新出现的活动)(Kanter, 1989),Lawson 和Samson认为在动态复杂环境中,企业独立管理这两种活动时是不能成功的,企业必须发展一种新的能力来使这两种活动紧密结合。他们认为这种新的能力有七种要素:远景和战略、能力基础、组织情报系统、新主意的管理、组织结构和系统、组织文化以及技术管理,从这七个方面来测量动态能力。Caloghirou等(2004)通过对希腊制造企业的调查,研究产业因素与企业因素对企业赢利的影响,用学习能力、协调能力与变革能力来测量动态能力。Wang和Ahmed(2007)认为动态能力由三个方面组成:①适应能力,即发现与捕捉市场中新兴机会的能力,聚焦于有效的搜寻,并在企业的探索式和利用式战略中进行柔性的平衡;②吸收能力,即企业发现并有效利用外部的有价值信息,并将其转化为商业化的一种能力;③创新能力,即企业不断地使自身的创新行为与流程和整体的创新导向相匹配,进而开发出新产品/服务或者市场的能力。在营销管理方面,Wison和Daniel(2007)从营销渠道角度出发,通过对IBM等公司的案例研究,提出了在多营销渠道变革中的七种动态能力作用形式。
国内相关学者也对动态能力的测量进行了相关研究,贺小刚等(2006)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他们认为可以从客户价值导向(Prahalad & Hamel,1990)、技术及其支持系统(Prahalad & Hamel,1990;Berghe,2001;等)、组织机构支持系统(Chandler,1962,1980;Nelson & Winter,1982;等)、制度支持机制(Leonard-Barton,1992;等)、更新的动力(Collis,1994;Winter,2000)、战略隔绝机制(Rumeh,1984;Dierickx & Cool,1989)六个维度来测量企业的动态能力。在对实际企业家和高管团队访谈之后,从企业市场潜力、组织学习、组织变革、组织柔性、战略隔绝等方面测量中国背景下企业动态能力,对动态能力操作化研究做出了贡献。李兴旺(2006)运用多重案例研究的分析方法,从动态能力的作用本源出发,认为动态能力可以从环境、战略/战术、产品、资源结构与竞争优势方面识别,其具体由机会识别能力、价值链配置与整合能力、资源配置和整合能力组成。这些学者以案例及大样本调查为手段,从组成要素来测量企业动态能力。
2.根据企业动态能力特点来测量
一些学者从特征属性出发对动态能力进行测量。如Hendeson和Cockburn(1994)则以企业间能力水平上的差异性来测量能力的稀缺性,以此差异的持久性来测量能力的不可模仿性来测量能力。Wu(2005)根据动态能力整合性、重构性、学习性与快速反应性来测量企业动态能力。
3.综合企业各种经营活动对动态能力进行测量
一些学者综合企业各种经营活动对动态能力进行测量。如Sher和Lee(2004)在探索与验证信息技术通过知识管理来提升动态能力时,从企业学习新知识的效果、企业决策质量、沟通协调能力、反应能力、新产品开发的整合能力、知识累积能力、资源利用能力和顾客关系能力等方面测度组织学习。Jantunen等(2005)在研究企业家精神导向、动态能力与国际化绩效的关系时,用以前三年内企业重构活动的数量和实施这些活动的成功与否来测量动态重构能力。Cepeda和Vera(2007)在实证模型中从知识管理中的角度通过知识重构能力对动态能力进行了测量。
综上所述,通过对企业动态能力测量方法的分析,可以发现学者们主要是从组成要素方面对动态能力进行测量。由于测量指标是否有效直接影响到理论假设的准确性和恰当性,并且各国企业所处经济制度、社会体系、文化环境等存在较大差异,有关能力测量指标并不一定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其问卷信度和效度还必须在特定的背景下得到进一步的检验,所以在确定企业动态能力测量指标时要尽力做到客观、科学与合理。如可以在非常谨慎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指引下,确立研究目标与研究设计,通过多案例深度调查研究对企业动态能力进行探索性分析,然后再利用统计实证方法通过统计软件(如SPSS、AMOS或LISREL等)进行大样本检验,从而最终确定符合中国国情背景和文化特征的企业动态能力测量框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