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就是本书所关注的重点与焦点,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翔实可靠的解决方案是本书的目的所在。根据这些有待进一步解决的研究问题,并基于对现有理论文献的总结与回顾,在这个基础上,本书的整体写作思路如下:在对企业动态能力的构成因子和指标体系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探究企业动态能力的识别体系及激活机制,同时考虑企业动态能力与绩效间关系的中介效应。此外,从企业家个人层次、高层管理团队层次、组织资源层次和网络层次研究动态能力的多层次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基于企业家精神导向视角研究通过组织学习构建企业动态能力的实现机制。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从企业家个人层面、高层管理团队层次、组织资源层次和网络层次研究提高企业动态能力和绩效的对策,从而为其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提供解决之道,提出企业在动态、复杂、变化环境中与环境进行动态匹配的对策与建议。具体细分为以下四个子研究。
3.3.1 研究一:企业动态能力的操作性、识别体系和激活机制研究
动态能力的结构维度,也就是构成因子和指标体系研究是本书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这是全书的开端,也是企业动态能力与绩效间中介效应的基础。研究一聚焦于动态能力的构成因子、识别体系及激活机制,从而为动态能力理论在企业管理工作中操作化与实践化做出贡献,同时也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首先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和半结构化深度访谈为基础的典型调查,界定出动态能力的概念内涵、外延和类型,确定具体的测量指标,并初步验证和修订研究假设,进而通过大样本问卷进行实证研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基础。其次,通过典型调查和问卷调查,从而也可以总结出目前我国企业的动态能力现状,揭示其在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为构建企业动态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3.3.2 研究二:企业动态能力与绩效关系间中介效应的实证研究
在对以往文献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有些学者认为动态能力对企业绩效有正向的显著影响。但是动态能力在企业成长过程中作用机制的“黑箱”还没有被打开。也就是说,到底动态能力与绩效间关系链的传导机制如何,还值得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本部分主要是在研究一对企业动态能力构成因子和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考察动态能力、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以及绩效间的关系,通过大规模的发放问卷,最终揭示动态能力与绩效关系间的中介效应,力图打开动态能力如何促进绩效提升的过程“黑箱”。
3.3.3 研究三:企业动态能力多层次影响模型的实证研究
在第一个研究中,本论文力图对动态能力内涵和维度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研究二引入具有双元特征的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考察动态能力对于绩效的作用机制,力图打开动态能力与绩效间关系链的“黑箱”。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假设发现动态能力对企业的确是有用的,那么我们必须要考察企业动态能力的影响机制。此外,企业是由个体、团队、组织资源、外部网络等不同层次的主体所形成的复杂系统,单一层次分析往往具有局限性,我们应该利用多层次分析方法理解管理实践中发生的复杂现象(Hitt et al., 2007)。也就是说,研究三试图构建动态能力多层次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初步探寻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机理,为企业构建自身动态能力提供可以操作化的借鉴。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是通过企业家互动学习来整合与转化现有资源与能力以达到持续匹配的过程,企业创始人和高层管理团队成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简言之,研究三拟从个人层次要素、高层管理团队层次、组织层次和外部市场环境层次出发,探究这些层次要素对企业动态能力的直接影响机制,以及探索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替代效应以及互补效应,试图构建一个整合的动态能力多层次影响要素的研究模型。
3.3.4 研究四: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机制研究
正如Zahra等(2006)所批评的,现有关于动态能力的研究对于组织文化和创业精神等要素对动态能力的形成与提升有没有影响以及如何影响等都还没有深入研究。同时,公司创业理论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呈迅猛发展之势(Burgelman,1983;Miller,1983a; Covin & Slevin,1989, 1991; Lumpkin & Dess,1996; Zahra et al.,1999)。由于动态能力是组织动态适应环境变化而出现的能力,所以蕴含在企业内部的以创新性、超前行动性与风险承担性为主要特征的创业导向对企业动态能力建设与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Lawson & Samson,2001)。Teece(2007)也认为具备高动态能力的企业是创业型的。此外,Zahra等(1999)认为创业精神会促进知识流动、传播与扩散,进而推动组织学习,最终促进组织能力的发展。Tsoukas和Mylonopoulos(2004)也认为知识与学习在动态能力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研究四对企业家精神导向、组织学习与企业动态能力三者关系及其内在机理进行剖析,最终分析出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