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Teece等(1997)正式提出企业动态能力以来,学者们对企业动态能力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也有学者利用企业动态能力这个工具研究其他相关问题。但正如Zahra等(2006)学者所批评的,由于企业动态能力的极度复杂性,有些问题仍然未被完全解释清楚,尤其是现有关于动态能力的研究缺乏可靠的实证性研究和测量手段。如用企业动态能力来解释企业持续竞争优势面临着能力“无限后退”(Infinite Regress)的困境。Collis(1994)在《战略管理杂志》上发表了《能力对于企业的价值》一文,提出质疑说,既然存在改变能力的能力,那么从逻辑上说就存在着改变能力的能力的一种能力,依此推理,能力方面存在着无限后退。当在能力的某个层次上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时,在高一层次上的能力分析会使得低层次上的分析无效,能力不可能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源泉。Collis(1994)关于能力的疑问为基于战略管理理论的企业动态能力研究蒙上了一层阴影。
此外,对于企业动态能力到底由哪些要素组成,其绩效机制是什么,什么因素影响动态能力,通过什么路径进行构建,以及企业家在这个构建过程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等,现有研究还没有清晰的解决,从而也就无法解答诸如组织内部的各种资源碎片如何转化为组织整体层面的动态能力等问题。概括起来,可以发现以往的研究在以下方面需要弥补。
3.2.1 企业动态能力的操作性、识别体系和激活机制研究
由于动态能力是一种企业应对变化、解决危机的一种或一组动态的能力集合,所以如何设计一组能随时间和空间变化,同时又反映企业动态能力内涵与本质的测量指标体系,是一项有挑战性的工作,也是学者们迫切需要完成的一项工作。现有反映企业动态能力指标体系的设计研究还未达成共识,动态能力结构维度的实证分析是未来研究中的重点。
也就是说,动态能力已经被提出并且在学者中引起共鸣,在理论上已经有一席之地,运用实证分析的方式证明动态能力的存在与重要性便顺乎自然。尽管Teece等(1997)提出了企业动态能力的基于过程、位置和路径“3P”分析框架,Zott (2003)提出了企业动态能力的三个属性(时机、成本、学习),刘尔琦(2005)通过对航天企业的研究之后,提出以整合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渠道提升航天企业动态能力,但是对动态能力进行的操作性实证研究还很少。如Williamson(2003)等学者批评关于动态能力的研究缺乏可靠的实证性研究和测量手段。本研究拟通过文献梳理和实地调研对企业动态能力的操作要素框架进行归纳总结,使企业动态能力可操作化,从而为企业所拥有资源和能力与其所处环境动态相机匹配打下坚实基础(Andrews,1972),进一步补充与完善了资源学派的静态研究视角(Barney,1991)和能力学派的核心能力“刚性”问题(Barton,1992)以及由于以往路径依赖性所产生的“惯性陷阱”问题(Burgleman,1991),力图丰富战略管理领域内以资源基础观为根基的能力理论相关研究。
3.2.2 企业动态能力的绩效机制研究
一些学者已经研究了动态能力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如Jantunen等(2005)通过对217家制造型企业和服务性组织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分析了企业家精神导向战略、动态能力与国际化绩效的关系,发现企业家精神导向战略和动态能力对企业的国际化绩效有显著的影响,提出了企业家精神导向和动态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潜在来源的学术观点。如贺小刚、李新春和方海鹰(2006)在对珠三角地区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从实证的角度证明了动态能力与绩效的积极关系。
但是,动态能力在企业成长过程中作用与绩效机制的“黑箱”还没有被打开。动态能力到绩效间关系链的传导机制还没有被分析清楚。所以,必须在对企业动态能力操作化研究的基础上,实证研究动态能力与绩效间关系的中介效应,从而为现实中的商业实践进行理论上的指导。
3.2.3 企业动态能力的多层次影响机制及构建机制研究
从上文的文献综述可以看出,现有动态能力理论研究往往注重企业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的关系,或者说对企业动态能力的研究要么停留在概念的解释与甄别阶段,要么就是把企业动态能力当作影响因变量的一个因素,企业动态能力形成和提升关键驱动因素的研究仍不清晰。在企业追求短期和长期竞争优势的过程中,企业动态能力的影响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首先,企业内生因素对动态能力形成的影响或作用怎样?除了Teece等人(1997)提出的过程、地位、路径三要素外,影响企业动态能力的内部因素还有哪些?它们是如何进行相互作用的?组织文化和企业家精神等要素对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与提升有没有影响?影响机制是什么?以企业家学习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组织学习与企业动态能力的关系如何,以及企业如何在动态的环境中进行组织学习?其次,组织资源和网络对企业动态能力的作用机制如何,企业如何利用外部环境促进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因此,必须开展企业动态能力来源问题的研究,即什么因素驱动以及如何驱动企业能力提升与演化。企业动态能力的研究需要更多的关于动态能力的影响要素、层次与维度分析、培育与发展过程、动态能力的形成机制、动态能力的提升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基于多重方法和定性研究设计的研究。处在动**、复杂、多变环境中的企业在不断的演变和进化中,因此有必要把理论研究和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对动态能力进行剖析,从而提炼出提升动态能力的实现机制。
总而言之,企业动态能力理论作为当前战略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从动态内生的角度考虑企业如何在复杂变化的动态环境中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因此需要把握其基本理论,从而为对其采取更加规范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打下坚实基础,最终促进动态能力理论在商业实践中的快速广泛应用。鉴于我国动态能力理论的研究现状,我们需要进一步对西方企业动态能力理论原汁原味地引进并本地化地消化和吸收,同时,需要加强对西方企业动态能力测量方法及数理统计方法的学习和把握,以期能够对动态能力进行有效测量和大样本统计意义上的实证检验。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对西方动态能力理论进行修正与补充,创建适合我国国情特征与商业实践的动态能力理论,并在企业实际经营运作中找到相应的操作方法与程序,加速动态能力理论在商业实践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