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企业动态能力的内涵
动态能力理论框架的源泉主要来自于一些学者这样的认知:战略理论充满了各种各样分析企业层面的战略以使其持续并保卫现存的竞争优势,但是缺少分析为什么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一些企业建立了竞争优势而其他的并没有的战略理论。因此,动态能力理论分析了在快速技术变化的环境里,私营企业是如何进行财富创造和获取之来源和路径(Teece, Pisano & Shuen,1997)。在本研究中,动态能力专门特指商业企业所具有的动态能力。
自从他们提出动态能力以来,大量学者对动态能力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研究,学者们对于动态能力的定义及主要观点汇总在表2-1所示。
表2-1 动态能力的定义及主要观点
续表
续表
根据上面的文献,可以发现最主要的两个研究是Teece 和Eisenhardt分别在1997年发表的论文《动态能力和战略管理》(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以及《动态能力是什么》(Dynamic capabilities: what are they)。前一篇文章主要从动态能力的建造、构建与重构功能来说,解释了动态能力对企业的功效;后一篇从学习角度阐释了如何形成动态能力。但是正如Zahra(2006)所言,由于动态能力作为战略领域研究持续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理论工具,学者们纷纷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对动态能力概念进行具体操作化处理,使其在实证研究中更加具备可实现性,从而达到各自的研究需要,造成了研究统一性的破坏与混乱。因此,对企业动态能力的重新定位要体现在对动态能力的认识层次上。首先我们通过对动态能力与资源、能力、核心能力的比较进行动态能力实质的阐释。我们认为应该分阶层来理解企业的资源、能力、核心能力与动态能力,其中,企业资源和能力分别是企业的零阶能力和一阶能力,核心能力是企业二阶能力,发展企业二阶核心能力的关键是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导向整合企业资源与能力。进一步而言,动态能力的实质是企业为了快速地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反应而改进、更新、重构和重新创造资源、能力与核心能力的行为导向。
此外,我们必须认识到企业动态能力并不能直接的或在所有情况下导致企业绩效的提升,因为动态能力显然隐含承认了以产业技术创新与经济周期变革为内容的市场动态性在能力发展与进化中的作用,市场环境越动态,企业为了适应外界变化就会有构建动态能力的决心。同时,我们还会发现企业显示的动态能力越高,企业建立随着时间演化的符合企业特定阶段需要的特殊能力(Particular Capabilities)的可能性就越大,并且这些特殊能力是由企业整体商业战略决定的(如图2-1所示)。基于以上两点,动态能力对企业长期绩效是有益的,这种关系是间接的,中间必须通过企业战略与能力发展的中介作用,特别是当企业发展的特殊能力和整体战略选择是一致时,动态能力更有可能创造更好的公司绩效。
图2-1 企业动态能力的过程模型
综合以上各种观点,我们总结出学术界对动态能力理论的共识:①企业动态能力存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企业在不同时期内适应动态复杂变化的环境;②企业动态能力是整合、构建和重组内外部胜任以适应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更具体而言,是修正运营操作能力以适应动态变化环境的能力,其扎根于以知识为载体的组织流程和惯例中;③企业动态能力形成与提升的源泉来自于以企业家和高层管理团队成员为代表的主要决策者;④动态能力作用于企业的过程始于外界环境的变化,企业获得发现机会的契机,最终重构企业内外部资源建立新的运营能力抓住机会。这个过程涉及了企业现有知识资源和管理的变革性转换;⑤企业动态能力的产出成果是资源和运营操作惯例的重新架构与组合,最终获得短期绩效的优秀表现和长期的持续竞争优势。
基于此,本研究认为企业动态能力是企业通过扫描环境发现机会,并据此整合、构建和重组内外部资源(Competence)以修正运营操作能力从而适应动态复杂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其能够使企业动态地适应复杂变化的环境(Teece, Pisano & Shuen,1997;Zahra, Sapienza & Davidsson,2006)。具体而言,动态能力是具备整合能力、协调能力和重构能力的一种独特惯例,是改变企业运营操作惯例的能力,目的是为了使企业动态适应变化的环境,其嵌套于企业独特的组织和管理流程(协调和联合的方式),形成于企业独特的资产位势(如企业的难以模仿的知识性资产和辅助性资产的集合),以及企业所采用或继承的演化路径。“动态”是动态适应复杂变化的环境,“能力”是改变运营操作能力的能力,前者是后者的目的,后者是前者的手段。
总而言之,动态能力是使组织内部资源能力(财产性资源与知识性资源)与外部环境之间相匹配的一种能力,它使企业现有操作能力形式从一个状态变为另一个状态(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界定),从而使企业适应快速变化环境的需要。企业只有形成与提升动态能力,才能持续不断地在无数个由时间点和空间点构成的三维空间里获得无数个暂时的竞争优势,从而在长期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最终基业长青。
2.2.2 企业动态能力的特征
通过以上对动态能力相关文献的梳理,我们对动态能力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可以归纳出动态能力的特征包括:复杂性特征、开放性特征、系统性特征、动态性特征和矛盾性特征。下面我们分别从复杂性理论、系统论和矛盾管理理论的角度对企业动态能力的特征进行分析,从而为更加深入的理解企业动态能力的内涵树立基础。
(1)复杂性特征
Eisenhard和Martin(2000)认为不同环境状态下要求相对应的动态能力。在中等动态市场中,此时变化发生在稳定的产业结构里,动态能力是可以预见的流程,依赖于现存的知识和线性的执行从而实现可以预见的结果。相反的,在高速变化的市场中,产业结构是混乱的,此时变化发生在新兴的产业结构中,动态能力是即兴的,经理们必须集中精力利用简单的即兴惯例关注现在已发生的问题,而不是将自己锁定在过去经验之中。在这种情况下,简单有利于迅速地做出适合环境变化的决策。复杂性科学也认为,完全无序的状态具有最高程度的稳定性,企业的动态能力体现在价值链的一系列点点滴滴的活动中,正是这种看起来似乎是“混乱”的状态,造就了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2)开放性特征
Zahra和George(2002)认为动态能力的开放性特征促使企业不断地吸收所处环境中的信息,创造和开发新的知识,从而使自身具备在快速变化市场中竞争的柔性。也就是说,动态能力的开放性特征使企业积极吸收外部知识,不断地在企业内部传播、复制与内化,使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实现良性互动。
(3)系统性特征
系统论认为,系统总体大于其各部分之和,组合特征不能用孤立的一部分的特征来解释。企业动态能力其实就是一个系统,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和职能方向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具体体现在对企业的生产和制造能力、战略决策与组织协调能力、研究与开发和产品创新能力、人力资源与资源整合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外部关系处理能力等能动作用上(Griffith & Harvey,2001)。动态能力对于企业的作用的发展依赖于这些部分的良好组合,最终产生出1+1>2的协同效应。
(4)动态性特征
从本质上分析,动态能力表现出一种动态的非均衡状态。在打破一系列的均衡状态的同时,企业获得了暂时的优势。在动态复杂的超竞争环境中,能力被持续不断的培养、开发、运用、维护和扬弃,如此循环往复,永无止境,形成正反馈的增强回路(Teece,2007)。这正是动态能力的本质所在:通过不断的创新而获得一系列短暂的竞争优势,从而在整体上体现出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家和企业高层管理者必须根据企业历史演化的路径识别自己独特的资源,决定应该进入的新领域和进入时机,认真地、不断地和出其不意地打破现有市场平衡,快速响应机会和进行企业内外资源的重构,形成一系列暂时的与不相容的新优势(Ambrosini & Bowman,2009)。
(5)矛盾性特征
企业中存在着许多矛盾:企业各利益主体的目标不一致产生的矛盾、企业各种资源的稀缺性产生的矛盾、企业或个人不同的价值观产生的矛盾以及各方利益的差异性产生的矛盾(王树文,2003)。企业动态能力着眼于企业的未来,其目的在于创造企业将来发展的资源,需要很多长期的积累与投资(Ambrosini & Bowman,2009)。但是在企业的现实经营中,企业领导人无意识中总会持续地关注当下,关注企业市场占有率等财务指标。企业高层管理者必须在看似截然相反的两极找到一个恰当的点,在看似相互对立的矛盾中寻求平衡,在矛盾中寻求前进,在前进中解决矛盾,在动态过程中产生了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复制的竞争优势(Schrey?gg & Kliesch-Eberl,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