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研究问题的起源
在现实的商业世界中,存在这样的现象:有的企业“昙花一现”,有的企业成为“百年老店”,如Louca 和Mendonca(2002)以20世纪美国制造业企业为例,研究发现在1917年到1997年之间,起初的266家公司只剩下了28家。相似的,Wiggins和Ruefli(2002)对40个行业的6772家企业进行25年的跟踪研究,发现只有少数企业显示了较优秀的绩效表现。这些研究结果符合组织生态学的观点: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市场中的很多企业只“昙花一现”后就惨遭淘汰。然而,虽然存在着很高的失败率,的确有一些企业在市场中生存、发展并延续下来,成为百年企业。DeGeus(1997)研究发现,有一些企业在市场中存续了一百多年,如联邦快递(创建于1850年)和诺基亚(创建于1865年)等,这些企业在市场中生存并且取得了很好的财务绩效,也创造了巨大的社会价值,如增加就业和改善人们的生活等(如表1-1所示)。这些“百年企业”的成功难道只是运气使然吗?还是说这些“百年企业”内部存在着那些“昙花一现”企业所不具备的要素?
表1-1 百年企业及它们所处的行业变化
基于以上的疑问,学者们对组织如何适应变化的环境进行了仔细研究,它也逐渐演变为社会学和管理学领域研究的主要问题。相关学者们从历史学、战略管理学、组织社会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解释(Chandler, 1990; Christensen, 1997; Hannan & Freeman, 1984; Nelson & Winter, 1982; Staw, Sandelands & Dutton, 1981; Tushman & Romanelli, 1985)。根据这些学者对组织是否适应环境的态度,基本分为两类:第一类观点以“宿命论”为基调,认为每个时代与相应环境对应着相应特征的组织,当这个时代与相应环境消失的时候,具有对应特征的组织也随着灭亡;第二类观点以“积极的适应论”为基调,认为虽然每个时代与相应环境对应着相应特征的组织,但是某些组织具有适应性的特征,能够随着时代与相应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积极性的变异,从而适应时代和相应环境的变化,延续下来。
具体而言,第一类观点以组织生态学为理论基础,认为随着环境的变化,已经在市场中的组织存在惯性,对外界变化反应非常迟钝,在变异-选择-保持的进化过程中会被新的更加适应环境的组织所代替(Barnett & Carroll,1995)。以战争为例:在冷兵器时代和相应环境中,在战场上只要比战士的力气和兵器的锋利程度;但是,在热兵器时代和相应环境中,在战场上比的却是火炮的威力和高科技手段的利用。如果在热兵器时代的战场上还认为可以以冷兵器时代的取胜之道作战的话,就会遭到惨败,被时代和相应环境抛弃。同样,以营销策略为例:在生产者导向的营销策略时代,企业只需要以生产为导向,辅助以推销手段,就可以把产品卖给顾客;但是,在顾客导向的营销策略时代,企业必须以顾客的正确需求为导向,注重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才能赢得顾客的支持和爱戴。如果在顾客导向的营销策略时代还以生产者导向为营销策略的话,就会被顾客抛弃。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就是对这种情形的确切描述。
第二类观点主要以间断式进化学说(Tushman & Romanelli, 1985)、组织学习观(March,1991;Kogut & Zander,1992)、资源基础观(Barney,1991;Peteraf,1993),以及动态能力理论(Eisenhardt & Martin, 2000; Teece, Pisano & Shuen, 1997; Teece, 2007)为基础,认为现有市场中的组织具有适应性(Adaptability),在变异-选择-保持的进化过程中能通过识别与发现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重构内外部的资源、组织结构与流程从而在市场中存续下来。其中,动态能力理论认为,企业能够不断地通过变革手段提升现有能力在成熟市场和技术中竞争,以及通过创造性破坏的变革手段再造能力从而在新的市场和技术中竞争。最终,企业不断地整合和重构组织的技能与资源从而与变化的环境相匹配(Eisenhardt & Martin, 2000; Helfat, 1997; Lavie, 2006; Teece, 2009; Teece et al., 1997)。因此,本研究以间断式进化学说、组织学习观、资源基础观为研究基础,应用动态能力理论对企业如何适应变化的环境、识别与发现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以及重构内外部的资源这一现象进行解释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