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现代作物新品种(1 / 1)

你知道吗?萝卜的食用部分是块根,甘蓝的食用部分是地上的球茎,能不能培育出一种地上结甘蓝,地下长萝卜的新型农作物呢?类似的想法还有很多,比如番茄-马铃薯、白菜-甜菜等,这些想法能实现吗?

1.白菜-甘蓝

白菜是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是我国北方最常食用的蔬菜。甘蓝又叫洋白菜,也属于十字花科芸薹属,能形成叶球。甘蓝也是非常常见的蔬菜,它的叶球可以炒,可以煮,也可以凉拌、腌渍或制干菜。

白菜产量高,易储藏,但不能形成叶球。在储藏时需要不断剥去外面的叶子,这使储藏白菜的损耗很大。甘蓝产量低,口味不如白菜,但能形成叶球,易于运输。所以人们想到,能不能让白菜和甘蓝杂交,得到一种拥有白菜的产量和品质,却又能像甘蓝一样形成叶球的新品种蔬菜?白菜和甘蓝虽然都属于十字花科芸薹属,但它们是不同的物种。白菜的体细胞有20条染色体,甘蓝体细胞有18条染色体。在自然状态下这两个物种是不能产生可育的杂交后代的,这就是自然界的生殖隔离现象。如果让白菜和甘蓝进行有性杂交,产生杂种一代白菜-甘蓝,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19,属于异源二倍体。由于异源二倍体没有同源染色体,通过减数分裂产生有效配子的可能性很小,所以是高度不育的。这时可以用化学药物(如秋水仙素)让异源二倍体的幼苗染色体加倍,成为异源四倍体。这个异源四倍体的体细胞中就存在成对的同源染色体了,就可以自行繁殖后代了。这个新品种就是我们现在常见的白菜-甘蓝(图5-8)。

图5-8 白菜-甘蓝

2.抗虫棉

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我国的棉花种植面积总共有7500万亩,占全世界的15%左右。与棉花相关的产业吸纳了1900万人就业。在我国的新疆、河南、安徽、山东等省区有大面积的棉花种植区。棉花有一种重要的害虫叫棉铃虫。棉铃虫的幼虫能危害棉花的顶尖、蕾、花、铃,造成受害的蕾、花、铃大量脱落,对棉花产量影响很大。我国每年由棉铃虫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几十亿元。

为了对付棉铃虫,1991年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中启动了抗虫棉研制工作。1996年抗虫棉研制成功,1997年大面积推广。

人们发现,苏云金芽孢杆菌能产生一种Bt毒蛋白。这种毒蛋白在哺乳动物的胃液作用下几秒内就能被完全降解,所以它对人畜无害。毒蛋白能导致棉铃虫、红铃虫等少数鳞翅目昆虫的消化道溃烂,最终致其死亡。科学家就想,能不能将苏云金芽孢杆菌体内控制毒蛋白的基因提取出来,转移到棉花体内,让棉花也能产生Bt毒蛋白,从而抵抗棉铃虫的破坏呢?经过努力,科研人员培育出了拥有抗虫基因的抗虫棉。这种抗虫棉不但能抵抗棉铃虫的破坏,还能节省农药,减轻环境污染,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环保意义。

3.彩色棉花

棉花是锦葵科棉属植物的种子纤维,绝大多数亚热带国家都有生产。世界上棉花产量较高的国家有中国、美国和印度。我们常见的棉花都是白色的,其实还有其他颜色的棉花。过去美洲的印第安人就曾经种植过褐色的棉花,但这种棉花的纤维太短,无法织布,只能做填充材料。

20世纪80年代,美国植物学家福克斯发现了这种彩色棉花,经过她的选择和精心培育,不仅棉花的花色品种增多了,还得到了纤维长度和强度可供织布的新品种。她为这些棉花申请了专利,还在1989年创立了天然棉花色彩公司。公司销售的棉布有红褐色的“小狼”棉、黄褐色的“野牛”棉和橄榄绿的“绿树”棉。这些棉布不需经过任何化学染料的处理,其生产制作过程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也不会对人体产生伤害。

我国于1994年开始彩色棉花育种的研究和开发,目前已经培育出了棕、绿、黄、红、紫等色泽的彩色棉花。有些品种的彩色棉花在质量、色泽等方面还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呢。

4.彩色小麦

小麦是中国第二大粮食作物,产量和消费量约占中国粮食总量的四分之一。我们经常在商店、蛋糕房里看到各种颜色的面食。为了让这些面食拥有好看的颜色,商家会往里面添加色素。天然色素非常贵,会大大增加成本。许多商家就使用人工色素,这些色素都是化学合成的,食用多了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彩色小麦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

我国小麦育种专家周中普和他的科研团队经过十多年的艰辛努力,用普通小麦与偃麦草、冰草等进行远缘杂交,结合化学诱变、物理诱变等育种方法,培育出了黑色、紫色、绿色、咖啡色、蓝色等五颜六色的小麦,其中新培育出来的绿色小麦在全世界较为罕见。

据专家介绍,彩色小麦种皮中的色素是一种苷类物质,在普通小麦中含量极少。彩色小麦富含碘、硒、钙、铁、锌等多种微量元素,这些微量元素对人类能起到保健作用,因而又被称为保健小麦。

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彩色小麦磨出的面粉生产出彩色挂面、彩色面包、彩色饺子等既让人赏心悦目,又可以放心食用的美食。

5.无子西瓜

炎炎夏日,吃一块西瓜解暑,是我们经常做的。在吃西瓜的时候,西瓜籽是令人讨厌的东西。这时我们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想,要是西瓜里没有籽就好了。下面我们就介绍一种没有籽的西瓜——无子西瓜。

普通西瓜是二倍体,果肉细胞有22条染色体。农业工作者利用普通西瓜培育出了三倍体无子西瓜,果肉细胞有33条染色体。这种西瓜个大、含糖量高、口感好、易贮藏,而且吃起来不用吐籽,备受人们的青睐。

无子西瓜是怎么得到的呢?首先种植二倍体西瓜的种子,得到二倍体幼苗。将一部分二倍体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使其染色体加倍成为四倍体。再让四倍体作母本,授以二倍体的花粉,当年在四倍体植株上结的西瓜是四倍体西瓜,西瓜里的种子则是三倍体种子。第二年将这些三倍体种子种下去,得到三倍体植株,开花后再授以二倍体的花粉,结的西瓜就是三倍体无子西瓜。无子西瓜并不是真的无籽,是种子发育不好,在西瓜里有很软的白色的种皮。其原因是三倍体植株在产生配子时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所以虽然授给它二倍体的花粉,它的胚和胚乳发育不正常(注意不是不能发育),所以可看到发育不好的白色的种皮。

那么,既然无子西瓜不结籽,为什么还要给它授以二倍体的花粉呢?原因是授粉后花粉萌发产生花粉管。花粉管在生长过程中,能将其含有的色氨酸酶系分泌到雌蕊组织,使花柱和子房产生大量的生长素。随着花粉管的伸长,雌蕊各部分生长素含量高峰按花柱顶端、花柱基部和子房的顺序出现。这些生长素使子房发育成果实。

不仅如此,由于花粉中不断向花柱分泌各种酶类,雌蕊组织中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代谢作用都在加强,呼吸作用也在加强。受粉后的雌蕊组织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能力也在加强,即子房的代谢迅速加强,细胞分裂也非常旺盛,子房成为植株的代谢活跃重心,最后发育成果实。这种现象被称为花粉蒙导作用。

那么,我们为什么称这种西瓜为无子西瓜而不称之为无籽西瓜呢?这是因为无子西瓜是三倍体,在产生配子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是高度不孕的,也就是不能通过有性生殖产生后代。它的果实里没有籽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属于可遗传的变异。如果我们用组织培养的方法让无子西瓜产生了后代,它的所有后代仍然不能结籽。

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涂在没有授粉的番茄花蕾上,过一段时间也能得到番茄果实,但是这种果实没有籽。这种无籽变异不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我们用组织培养的方式获得了无籽番茄的子代,其子代如果正常授粉就会结籽,所以无籽番茄和无子西瓜在遗传意义上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