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人类最先使用的育种技术是选择育种。杂交育种是农牧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现并使用的育种方法。这种育种方法的优点是后代的变异性强,类型多,能够培育出具有两个亲本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在中国古代的农学典籍《齐民要术》《农政全书》里,就曾提到可以将同种农作物的不同品种间作的方法来提高农作物产量,如用黄色玉米和白色玉米间作,比二者单独分片种植产量高。
早在2000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采用母马与公驴杂交,得到力气大、耐力强、节省饲料的“役骡”。这可以认为是杂交育种的开始。因为人们发现,马的力气大,但吃得多,耐力也不强,劳动寿命只有10年左右;驴的耐力好,吃得少,但力气小,劳动寿命15年左右。而它们杂交后代——骡却比马和驴都优秀:吃得比马少,耐力比驴强,力气也大,而且劳动寿命大大提高,可以超过30年。农村有种说法:一个农民有了一匹役骡,可以终生无忧,就是因为它的使用寿命长,又聪明,又能干,是农民不可替代的好帮手。可是,由于马的体细胞具有64条染色体,驴的体细胞具有62条染色体,所以骡的体细胞具有63条染色体。由于马和驴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它们的染色体是异源的,故骡的体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骡的性原细胞在减数分裂时,无法完成同源染色体的联会,不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因而骡是不能繁殖后代的。所以骡并不是一个新物种。
将杂种优势大规模运用到农作物上是近代的事。人们发现在农业生产上使用杂交种,比使用连年种植的优良品种有更明显的增产作用。杂交作物表现为生长整齐、植株健壮、产量高、抗虫抗病能力强等特点。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杂种优势”。
但并不是随便将两个品种杂交,其杂交后代就能表现出我们期望的杂种优势。具体说来,杂交种有以下特点。
第一,杂种优势不是某一两个性状单独地表现出来,而是许多性状综合地表现出来。
第二,杂种优势的大小,大多数取决于双亲性状间的相对差异程度和相互补充程度。一般是双亲间的亲缘关系越远,杂种优势越强。
第三,杂种优势的大小与双亲基因型的纯合程度具有密切的关系。只有在双亲基因型的纯合程度都很高时,杂交子代群体基因型才能具有整齐一致的异质性,不会出现性状分离现象,这样才能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第四,杂种优势的大小与环境条件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性状的表现是基因型与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的环境条件对于杂种优势表现的强度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在同样不良的环境条件下,杂种比其双亲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杂种优势在农业生产上最早大规模应用的是种植杂交玉米。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的植物。雌花是植株中部的果穗,雄花是植株顶部的花絮,非常容易区分。
要想得到玉米的杂交种首先需要选一块土质疏松肥沃、不旱不涝,周围1000m以内没有种植其他品种玉米的区域(防止自然杂交)。选一个优势品种作母本,另一个优势品种作父本。两个品种间的遗传差异越大,杂种优势越强。在种植的时候,一般每种植4行母本,种植1行父本,这样反复下去。在快要吐穗时,将母本的雄花抽去(去雄),然后等父本吐穗后借助风力传粉。如果遇到阴雨天影响授粉,还要进行人工授粉。根据农民摸索出的经验,可以在雨后采用一手抓住雄花,另一手抓住雌花,对在一起蹭几下的方法。这样可以很大程度地减少因为阴雨影响授粉而造成的损失。秋天,将母本上结的种子取下来,第二年就可以作为杂交种推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