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草把龙(1 / 1)

第一节 草把龙概述

龙是苗族的图腾,苗族对龙的崇拜、敬仰与保护的方式多种多样,“草把龙”就是其中的一种。草把龙是流行在黔东南地区苗、侗等民族中的一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深受广大少数民族同胞的欢迎。它的全身是由金黄色的稻草扎制而成,因此又称“稻草龙”。

一、草把龙运动的起源

草把龙是民间“龙舞”的一种表演形式。流行于黔东南台江、剑河等县,道具用稻草绑扎而成。有的在龙身上插满点燃的香枝、蜡烛,因此也叫“香火龙”。草把龙在春节、插完秧后、新房建成后、久旱无雨时,各地民众集体舞耍,以此来祈求辞岁迎新、驱除瘟疫、祈神求雨。

草把龙原是一种祈神驱瘟、防火、降雨的活动,现在却成了一项存在于黔东南州台江县苗族聚居地少年儿童喜爱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它源于成人舞龙。草把龙由龙宝、龙头、龙身、龙尾四部分组成,编制简单,草把龙无角,龙身上插上柏树叶,点上香在正月初九(用单日)后的晚上扛去拜年讨糍粑和钱。一般从七截起,可以扎九截,十一截或更多的截数,但都为单数,长15~30m,舞动时翻滚自如,似首尾相连,活灵活现。

台江苗族地区的少年儿童玩草把龙主要是在春节期间的正月初九至十五。一般是在各个县城街道或寨子,由平时相处得比较好的少年儿童自发组织,在初九之前找来材料,把龙扎好,因为龙的吉祥数字一般是单数,因此最早耍草把龙的时间是从初九开始。那天,由一帮少年儿童,舞起扎好的草把龙,到各家各户堂屋中舞动,表示驱邪或送神。当每家每户都舞遍了以后,正月十七那天就由锣鼓队和抬礼品香纸的大人们带路,到附近的河边去烧龙,也就是烧灯或送灯,以象征“放龙入海”。龙灯烧过后,一年一度的春节也就到此结束,又进入新的一年。

草把龙运动与舞龙运动一样由于受中国龙文化的影响,已经开始发展成为一种比较受广大少年儿童喜爱的游戏活动。它集力量、柔韧性、协调性、灵敏性、耐力于一体,能培养少年儿童勇敢顽强、不怕苦不怕累、团体协作的精神。由于具有技术易学,场地要求不大,易于推广的特点,草把龙运动正逐步走进学校课堂,在新的形势下为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二、草把龙运动的价值

(一)草把龙运动的文化价值

龙是中华文化中的灵魂,而草把龙运动作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则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保护、继承和发扬这一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我们要将它的文化价值朝着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延伸。不仅要在节日中玩,在学校体育课、课外活动等时间也可以玩,这样就可以将草把龙运动所具有的健身、娱乐、教育、审美、竞技等的价值功能充分展现出来,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草把龙运动中去,才能使这一优秀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后继有人,得到更好的推广和发展。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参与者良好的道德品质,改善参与者的精神生活,而且可以弘扬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当中,促进中国体育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草把龙运动的健康价值

(1)通过开展草把龙运动,可以增强体质,防治疾病,促进参与者在体格、体能等方面健康发展。

(2)通过开展草把龙运动,可以让参与者表达和宣泄自我情感、陶冶情操、愉悦身心,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草把龙的教育价值

草把龙作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对于表演者来说,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同时又能锻炼人的身体和意志,起到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励人们团结、向上的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