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能客观看待农村的人
农村的改革总是错失良机,徒增无益的苦恼,伴随不必要的破坏,只能做出无法准确贴合现实状况的变更。热爱和平的人们大都属于保守派,致力于依靠缓慢且不彻底的救济来度过一时,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冷漠而胆怯的。主要因为现有的制度规模巨大,几乎包括了整个国家,所以无论农民如何心怀不满整日忧愁,加以批评都已属不易,何况另立方案并比较孰优孰劣,更是远远超出个人的能力。因此,改革往往是限于一地,又大都始于外部的启示。外部有着公平和达观,也可以期待其充满同情心的提醒,但其对当事者共同生活的批评是否贴切,则对人们的判断力提出了另外的要求。例如,这本小书虽然的确并未夹杂我的任何私心,但也难以期待它对于全国十七万个村落都能成为幸福的指南。是否接受其说法,必须由村民来决定。不应该一面委身于国论的自然倾向,一面兀自感慨政府的冷漠,这一点一目了然。政府对此并非全不关心,只是还缺乏能力去发现引导的方法。
国论完全无法统一,各种互不相容的言论都指向农村,这不如说是一种幸运。采用其中一种或许并不困难,但不可能对所有意见都去盲从。其中有谬误,也有虚伪,这是一种风险,但与此同时,从中发现正确意见的工作也令人兴趣倍增。比较可以提供练习上的便利,学术与统计能逐步提高思考的精度。在此之上,只需培养为了讨论问题而客观审视自己的生活这一习惯便可。这种时候,新近进入都市居住的兄弟姐妹们带有同情的回顾,具有很高的价值。至少对于各自的乡土,他们既是益友,也是熟悉情况的人。他们保留着少年时的鲜明记忆,怀着深深的好奇心关注着最新的变化。现在困扰着故乡的疑问,也是他们曾经抱有且尚未完全解决的。当然,无法过高期待他们提出结论,但至少他们的这种第二类观察值得重视。如果各地的农村生活存在必须弥补的缺陷,那么他们应该是率先指出或加以批评的最佳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