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败在地价论前的人们(1 / 1)

都市与农村 柳田国男 485 字 1个月前

日本国民的盲从,常常使得他们把现有的经济学说视为金科玉律,甚至舍弃与之难以两立的自身的实际体验。而近代的舶来理论,大都是都市的产物、商人的经典,如果不加以考察,就难以运用于农村的实际。价值论的根本在其理论产生之处都还尚未固定,只将其混合液上部半透明的部分拿到日本,生搬硬套攒出一个所谓土地学说,实在是浅陋之至。土地交换价值的计算基础,农民最了解其实际,最有发言资格。收获、纳税后还有一些剩余,才能在土地所有者较为稳定的前提下产生价值。无论所谓劳力成本和土地改良投资有多高,只要年贡高得离谱,其土地的交换价值就是零。

关于劳动力成本的本质及其恩惠可以世代传承的根据,自有他人长篇累牍的论述,在此我便不再赘言了。而另一方面的土地改良资本是实际问题,新近主张耕作权的人也对此多有论及,我便多说几句。我们准备对耕地付出的劳苦不同于专利或发明,并非是孤立的东西。新田开发是艰苦的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精神,但如果不曾获得政府的补助,那么“锹下年期”①(免税期)相应会较长,成功也便是一种丰厚的回报,如同开发者为劳力准备好了饮食,社会也为开发者准备好了回报的方法。近来,耕地整理、灌溉排水工程等长期才能见效的事业,都有公共的参与。但农民不会认为松土、施肥、除草只是一季的工作,而修补田埂、疏浚水沟、整饬石垣则是长久的改良,将二者加以区分。特别是将施肥后的长期效果与都市中出租房屋时附带设备同样看待,完全是纸上谈兵时才可能出现的想法。

直到现在,也还有不少人认为日本是土地最为肥沃的国度,但其实对肥料有着如此大量需求的国度才真是少见。一千五百年来的瑞穗之地②,又有如此丰富的流水将地表的肥分溶解注入,如今虽然无人掠夺,但土地的养分却已被吸干,只剩一片贫瘠。另一方面,一块块土地的形状及其相互配合,以及其他所谓物理条件,在很多古田中已经完备得如同精巧的机器,这也并非两三代人的苦心就能够留下的结果。无论是好的地方还是不好的地方,土地直接耕作者长年累月肉眼不可见的共同努力,造就了今天的现状。如果允许那些放弃了农作的人将能够计算的部分统统拿去,也许今后制度与环境改善的利益将悉数归于都市,农业终将成为贫民的巢穴吧。既然称为耕作权,那么就应该是为了耕作的权利,是不耕作即应丧失的权利。连如此浅显的道理都不明白,如今才会是张三饮酒李四上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