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生活方式的分立(1 / 1)

都市与农村 柳田国男 527 字 1个月前

对于多数的农村,我们的理想不能是希望其如同今日城郊自称的“田园都市”那样,招徕兼具一定的资本才能、稳健的常识与对新文化理解力的人共同居住。其理由何在?原本居于深山海边,在秀丽风景中不问世事埋头耕作的人,一旦几处别墅的建成印证了其所在为形胜之地,便从此心神动摇难以安然。其最大的原因又在何处?两个不同的民族在同一平原之上比邻而居时,同样的经验一再重演。未必存在强压或对繁衍的不当妨碍,也并非由于对不合理的生活的模仿而丧失固有的立场,而是在值得引以为悲的和平之中,其中一方悄无声息地退却,严重时甚至委顿而无法重兴。如果同一血脉、统一国家的臣民之间,相信彼此拥有共同文化的人之间,也可能发生同样的事,那么看上去只是一时心血**、轻易行之的我们的田园生活,也就需要仔细观察其产生的效果。

今日“文化”一词的使用方式缺乏反省,也极不准确。白色易破的障子纸被称为“文化美浓①纸”,汗毛浓密的劳动者绝对难以穿着的大红“腰卷”②被称为“文化腰卷”,“文化住宅”则用来表示层高较低、柱子较细、省略缘廊、坐在房间的榻榻米上就可以将头探出窗外的寒酸房屋。甚至可以说城里人以被人以“文化”相称而感觉蒙羞。也许这只是极端的例子,但就整体而言,似乎想以“文化”一词统辖那些既非承袭国外的成熟设计,亦非立足于国内长期经验的综合,只是力求将少数者的灵光一现作为一种流行而尽快推广于世的东西。换言之,也就是束缚于农村旧习者难以轻易实践的东西,与固有的生活技术相对。妥当与否尚未可知,但至少在我们数千年来的单一民族内部,现在的确有着两种以上未能调和的生活方式并存。

同是农村,也有平地与坡脚、交通沿线与边远之地、水田地区与蚕桑地区之别,生活方式可谓迥异,甚至相互之间男婚女嫁也会受到影响,“城镇风”难以渗透到农村之中也是理所当然的。要实现无意识的统一,当然需要一部分人忍受动摇与混乱,做出牺牲。而新方式的浸润,并非都是从所谓“田园都市”运动开始的。村中相互认识相互理解的交际,原本始于生活与劳动的一致,后来逐渐出现财富及力量上的差别,也会对超越群体规范者施加一定的约束。但现代则相反,希望在村中拥有较高地位与威望,必须本人具备一定的“都市精神”,往往其程度还在居住于都市的乡下人之上,同时还要逐步动员所有的家庭成员。两种趣味、两种生活方式,如今在几乎所有的土地上并存。如果二者间的交涉比外来者的往来更为密切,那么想必会有为别墅、新住宅而深深感动的人,早已不为人知地对村落展开了“和平的侵略”,令旧式的农民感受到无名的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