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本土的和外部传入的两种信仰有难以调和的部分,一个是畏惧新亡灵的死秽,希望尽快净化,使之在阴阳之间自由来往。与此相对,佛教的僧侣法师们自初始便超越了上述对死秽等的局限,承接了超度新亡灵的责任,从而打消了我们的不安和恐惧,由此得以在日本扎根并持续了上百年。对佛式供养的最大期待,是将人送到净土,但是由此产生的生死隔绝,未必是我们日本人所希望的终结。即使在佛法繁盛的时代,也还是有很多留恋现世的人,这就是我们日本人的一大特征。将这些恋世者一概置于迷惘的执念的名下,并不现实。祭祀亡灵到第三十三年终结,可能是两种生死观让步的结果,过去可能会更短一点时间就结束祭祀,不过现在大家都认为三十三年是个非常合适的时间节点,从那之后,亡灵就脱去了人所带有的个体特征,融入一个强有力的祖灵的集合体中,自由自在地护佑家国。我认为,这就是我们日本“氏神信仰的根本”。自古以来,佛法在充分理解我们民族固有观念的基础上,实现了与日本本土习俗的调和,但是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分歧。佛教虽然对村落的氏神祭典给予了尊重,但是对各家的祖先祭祀或墓地的管理施加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厚待新近亡故的、与自己关系亲密的死者这一点上,因为符合人之常情,故而很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对于古老的事物,我们本来所知甚少,而这些漠然的记忆,渐渐地又被缩短集中到父母、祖父母这些身边的人身上,这种从自己开始缩短自家历史的做法,对过去、对未来都无益处。祭祀从故乡山岭上降临而来的先祖,说明我们日本人一直认为,先祖每年会回到我们的身边。更大的问题是,当我们立碑祭祀具体的个人时,如果家中出现了有辉煌业绩的人,将他的事迹勒石纪念,的确可以起到激励子孙的作用,但是,过于突出这个人的话,会导致忽略其他先祖,甚至使他们变成无人祭奠的孤鬼游魂。本来所有的人在世的时候,都一起同甘苦、共患难,但是亡故之后,却被区别对待,被分出贵贱高下。历史就是这样无情。然而,在各个家庭里,除了万人仰慕的英雄豪杰,那些默默无闻的逝去的亲人中,也有很多令人怀念敬仰的先祖。
如上所述,墓碑原来是和“埋葬墓”相独立的祭祀贵人之灵的场所,一般人也被允许建墓还是新近的事情,政府并没有明文规定,人们自己竞相建造墓,估计是明治以后的事。我记得原本大多一家只有一个“祖先代代之墓”,日清战争①是那个时代的重大事件,从那时开始,人们为阵亡的年轻人树立墓碑。这种刻着个人名字的墓碑在各村的十字路口等处大量出现,成为为个人建墓立碑的开端。后来有财力的人家开始竞相追随,这或许应该是在土地允许的范围内值得鼓励的行为。事实上,我们的“先祖祭”,是将所有人的亡灵都包括在内的。所以,绝不能说,我们的祭祀传统忽略了那些无名的魂灵。家系断绝产生无人供养的“灵”,这样的现象仅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杜绝的。但是,只要“家”得以存立,时间再久“灵”也不会被遗忘,这个信念在日本人心中原本就存在。关于这一点,比起我国的神道,佛教更多偏向于从人们现实生活出发。我们日本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还将继续延续下去,这意味着向广大日本国民表明我们的子孙会绵绵不绝。但是仅仅依据有限的记忆来祭祀先祖,就很难实现国家民族历时概念上的统一。虽然不能说佛教完全忽视了这一点,至少从“盆”和墓地的祭祀方式看来,佛教的重点没有放在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