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mitama”最初根据汉字的发音,被读作“goryo”,但是那些特殊的“御灵”不断出现,这样,对那些完全不同的大量的“mitama”,就无法用同样的词汇表达,两个词由此分道扬镳。“精灵”这个词的历史可能比较晚近,原来是为了区别于那些新的“御灵”,为表达普通的“mitama”而造的新词。我手头没有详细的记录,但是我觉得可能“精灵”原来大多被写作“圣灵”。可能有人会说两者不同,用耳朵理解这个词的人应该会同意我的观点。如果看到此外还有人随意写成“性灵”“生灵”等,就会理解其源自一处,或许最初针对那些需要用佛法引导的灵魂;或者是对世间抱有仇恨,需要祛除这个恶念的灵,就先选用了“圣灵”这个词。但是石清水和北野的大神社,还有大阪的天王寺等,那些叫“圣灵会”的和“御灵会”很像是防灾的祭祀。所以用这个词来表示各家的先祖,似乎不
那么合适了。精灵这样的写法,原来就是一个词,和中国不大常用的字类似。精也罢,灵也罢,和日语的“tama”的感觉近似。把两个字合起来代指“tama”,对不大识字的女人和孩子来说,很早就把这两个新字的发音读错了,变成了方言后,便因地而异,比如,东北叫“osorea”,近畿叫“sonjo”,也有不少人读成“shaara”,九州南部甚至还有叫“zerosama”的。这样一个绕口的新词,如此流传到这么广泛的区域,多少令人吃惊。这也是后来盂兰盆的先祖祭变化的结果。“mitama”这个词越来越不好用,而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又是如此重要,所以找到合适的词表达的必要性,一直存在。
“mitama”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合适的用语,即便用平假名①书写也应该保留。以前的知识分子们也很不容易,无论什么事,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汉字,写文章就不能用这个词了。在正式仪式的场合连说出口都会招人嘀咕。“先祖”这个汉语词在使用的时候,意义部分受限,或许是因为它成了“mitama”的代称的缘故。“幽灵”和“亡灵”这些词,可能也是当初作为候补被想出来的。有些例子表明这些词仅仅指称亡故者之灵。但是,结果众所周知,“幽灵”是特指那些无法成佛的怨灵,出来会吓人一跳的那些灵,类似妖怪一类的,绝非正常的存在,造成这些的原因,就是找不到适当的对译词却又非要用汉字来表达这种过度偏重文字的倾向。本来“御灵”的“御”是敬语,加在“灵”前面就仅仅指称各家应该尊崇的灵,后来虽然加上了“样”,但还是觉得“精灵”和“圣灵”无法完全表达日本人的感觉。这样,就慢慢把那些不太重要的别处的灵,甚至来历不明的亡灵,都包括进来,相应的盂兰盆祭的观念也日益复杂。偶尔也有人使用“尊灵”来表达“mitama”,但是在民间并不普及。要是这样的汉文得以广泛使用,对今天我们的理解还是大有益处的。京都和奈良附近有用“sonjosan”的说法,或许并不是“精灵”的发音的讹变,而就是这个“尊灵”的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