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 御斋日(1 / 1)

关于先祖 柳田国男 683 字 1个月前

在东京还叫江户时,盂兰盆和正月十六日就一般被称为“御斋日”,这一天也是地狱的盖子打开的日子,人们还保留了去寺院敬拜阎罗王的习惯。京都、大阪之外的大都市也有同样名称的习俗,可惜这个词起源非常古老,真正理解它的人并不多。斋日这个汉语词原来对应的日语是“toki之日”。大概这个“toki”,就是和“节”差不多同义的“时”。事实上,一年中最重要的时间,也就是应该举行祭祀的时间,所以在这里使用“斋”这个字非常妥当。斋并没有忌讳和污秽的意味,也就是说这一天节庆的膳食,人们是用了最大的心思调制的。“时”这个词并没有上述仔细用心的意义,不过偶然选用的“斋”这个字,倒使我们对古人的感觉大体有所了解。但是我们还是不知道原来指称供给僧人的斋饭,何时开始变成了“时”饭,然后又变成葬仪和法事时候的餐食的名字,形成了“otoki”这个标准叫法。这样的话,一般的农历节日,特别是喜庆的祭日使用的饭食,当然就会忌讳使用这个词。不过在农村,一年中重要的日子时,也有不少人还使用“时日”,或者“时节”,比如正月十六日先祖祭等,就是最主要的“时日”之一。

如今在中国地区①,“三时”“五节供”的说法还很普及。“三时”就是正月、五月、九月的三个十六日,其中特别受到重视的是插秧期的农历五月十六日,这一天人们不下田,也不使用马,整整一天守在家里供奉神灵。这天要特别蒸白米饭,敬神之后大家分而食之。本来这个习俗是每个月的十六日,也就是满月的第二天早上进行,大家的祭祀活动大致相同。现在,每个月的这一天去扫墓的习俗,在崎玉县的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正月、五月、九月每隔四个月做一次正式隆重的祭祀,也不是什么新的习俗。不仅在中国地区,从东北到越后的广大区域,都把正月十六日当作“时”日,有的地方在祭祀前一天断食,也有的地方在祭祀当天食用一种叫“固时”的特别的食物。六月十六日又被称为“嘉定”②,或者“katsuu”③,自室町时代①始,在京都已经是一个节日,其来历可以说完全不明。这个节日的仪式也是以饮食为中心的,所以也可以说是古时传下来的“时”日之一。九月十六日恐怕和水稻的收获有关,与五月的插秧时节相对,这一天被视为“三时”之一,是否有相关的口头传承我不清楚,但是有个常见的例子,伊势两宫有“御斋”或“御斋日”的传统,外宫是九月十六日,九月十七日则是内宫的“御斋日”。这个毋庸置疑是重要的例证,但是具体是怎么回事,民间并没有说明,只是在四周的乡村和海滨地带有相关的信仰和口头传承,还有各地的神明社②,也有个别以九月十六日作为祭日的。

关东北部到会津③一带的山区,也有把七月十六日作为“时”祭的。正月和七月的十六日,人们都会以同样郑重严格的忌讳来制作敬神的“饼”,在固定的住处隔离一夜净心修身,并称此为“拜天道”,也就是祭拜“天照大神”④。但是这是神道仪式,和佛教全无关系。江户的所谓“御斋日”大多雷同,一年两次,相隔六个月,年年循环往复地举行这个神祭。所以原来称之为“时之日”。“盆”在送神灵之后还有后续,容易被人看作是近似葬礼的事情,但是这些痕迹如今一点儿也看不出来了。相反,“盆”成了在外工作的年轻人回家和亲人团聚,也就是和健在的父母相会聚餐的日子。盂兰盆本来就是明朗快乐的“时”,这一点可以从在“盆”时给健在的父母奉礼敬食这个古老习俗中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