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是古代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出身于雅典的名门望族,本名亚里斯托克利斯,柏拉图是他的绰号。至于他为何有此绰号,有人说是由于他前额宽广,有人说是由于他谈论广博,还有人说是由于他体格完美。由于家庭和雅典的传统,他在青少年时期受到良好的教育,热衷于文学创作,写过赞美酒神狄奥尼修斯的颂诗和其他抒情诗。

柏拉图大约20岁时成为苏格拉底的学生。第欧根尼·拉尔修记载了一个传说:有一天晚上,苏格拉底梦见一只小天鹅飞来停在他的膝盖上,发出嘹亮而又美妙的鸣声后就冲天而去。第二天,人们将柏拉图介绍给他,苏格拉底就把柏拉图看作他梦见的那只小天鹅。这个故事说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师生关系是不同寻常的,苏格拉底很器重柏拉图,柏拉图也十分尊重苏格拉底。这次会见是柏拉图一生中的重大转折,他放弃了自己的诗歌追求,而献身于哲学的理性事业中,并为此贡献了毕生精力。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处死,这件事给了柏拉图终生难忘的记忆。他开始认识到,只有用哲学指导国家,哲学家成为统治者时,国家统治才能走向正义。从此,他把哲学和政治联系起来,用哲学指导政治,在现实的世界上建立理想的城邦。这是他毕生追求的理想。虽然以后柏拉图在实践中经过多次挫折,但他想按照哲学来治理城邦的理想并没有放弃。他一生虽以主要精力来研究哲学,越来越少参加政治实践,却以他的思想影响城邦统治者。

在苏格拉底去世之后,柏拉图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涯,从公元前399年离开雅典,他相继到麦加拉、埃及、居勒尼、南意大利和西西里等地游历,到公元前387年告一段落,前后长达12年。在麦加拉,麦加拉学派坚持普遍、一般而否认具体事物的观点对柏拉图的影响很大。埃及高度发展的官僚政治制度,僧侣牢牢地控制着全国的文化教育,世代相传的等级森严的固定职业分工,以及埃及人在天文学、数学等方面的成就都影响了柏拉图,这在他的《理想国》及其他对话里提出的政治、教育理论和制度中多有所反映。柏拉图到了北非的居勒尼,在那里,他结识了几何学家,也是居勒尼学派的代表人物塞奥多洛(Theodorus),向他学习几何学。后来,柏拉图又来到了南意大利,访问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活动中心塔壬同,结识了作为当地政治领袖和哲学家的阿契塔(Archytas)。塔壬同推行的温和民主政治,阿契塔的政治业绩,以及他受人民爱戴的情况,都给柏拉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他追求的哲学家和政治家相结合的一个雏形。

这次游历对柏拉图的思想影响很大。柏拉图在游历中考察了各地的政治、法律、宗教等制度,研究了天文学、数学、音乐等理论以及各种哲学流派的学说。正是在这样广博的知识基础上,柏拉图形成了他自己的学说。也正是这次游历,推动他建立学园,传播他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见解,培养人才,以期实现他的理想。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在南意大利时,曾被邀请到叙拉古统治者狄奥尼修斯(Dionysius)一世的宫廷。他劝说狄奥尼修斯一世采用新的政治制度,但遭反对。柏拉图被狄奥尼修一世卖为奴隶,幸亏友人出资赎出,将他送回雅典。公元前367年,狄奥尼修斯二世即位后,柏拉图的好友、叙拉古的首席大臣狄翁(Dion)写信给柏拉图,邀请他重返叙拉古。柏拉图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再次来到叙拉古,却遭软禁。后在阿契塔的帮助下回到雅典。公元前362年,狄奥尼修斯二世敦促柏拉图重返叙拉古,柏拉图以65岁高龄第三次渡海去西西里,但仍见弃于宫廷。公元前360年,柏拉图重返雅典,最后结束了西西里之行。

公元前357年,狄翁发动政变,夺取了叙拉古的政权。作为柏拉图的忠实信徒,狄翁既不采取僭主政制又不采取民主制度,而实行贵族政制。但由于政治、经济困境,最终失败。三次西西里之行的失败,特别是狄翁之死给柏拉图留下了难以医治的创伤。柏拉图一直对狄翁寄予厚望,知道他热爱哲学又具有政治实践能力,希望在他身上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狄翁的失败,将柏拉图“哲学王”的理想彻底粉碎,柏拉图的政治理想发生了大转折,从《理想国》的“人治”转到最后《法律篇》的“法治”。

在政治事业屡遭失败的同时,柏拉图的哲学事业却获得成功。公元前387年,自西西里返回雅典之后,他在以希腊英雄阿卡得摩斯(Academus)命名的运动场附近创立学园,这是西方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后世的高等学术机构(Academy)因此得名。柏拉图在那里除讲授哲学之外,还讲授数学、天文学、声学和植物学等自然知识,但以哲学为最高级课程。学园的目标不是传授实用的技艺,而是注重思辨的理论智慧,吸引了各地的学生到此学习。柏拉图在讲学的同时,继续写作“对话”。他的授课内容没有流传下来。

晚年的柏拉图不仅在雅典,而且在整个希腊世界享有崇高声誉。公元前347年,80岁高龄的柏拉图在参加一次婚礼的宴会上无疾而终,葬于耗费了他大半生心血的学园里,所有的学生都参加了他的葬礼。当时,柏拉图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可以用他最有才华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悼词来说明:

“巍巍盛德,莫之能名。光风霁月,涵育贞明。

有诵其文,有瞻其行。乐此盛世,善以缮生。”[1]

古代文献中记载的柏拉图著作,现在都可见到,甚至还可见到一些不见于古代文献的柏拉图著作。现存的柏拉图对话有40余篇,其中28篇被确定为真品或可信度很高的作品。现存的13封信中,有4封为真品。柏拉图的对话有很高的文学鉴赏价值,对话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充满情趣,严密的论证配以优美的语言,达到了哲学与文学、逻辑与修辞的高度统一。各个历史时期的柏拉图研究专家对柏拉图对话的写作时间的意见尚不统一。我国学者汪子嵩等根据西方学者康福德和格里思的见解,将柏拉图的对话分为三期。[2]

第一,早期对话,包括《申辩篇》《克里托篇》《拉凯斯篇》《吕西斯篇》《卡尔米德篇》《欧绪弗洛篇》《大希庇亚篇》《小希庇亚篇》《普罗塔哥拉篇》《高尔吉亚篇》《伊安篇》。这些对话基本上属于“苏格拉底的对话”。

第二,中期对话,包括《欧绪德谟篇》《美涅克塞努篇》《克拉底鲁篇》《美诺篇》《斐多篇》《会饮篇》《国家篇》《斐德罗篇》。这个时期,柏拉图已经摆脱了苏格拉底的影响,建立起了自己的哲学体系——相论。

第三,后期对话,包括《巴门尼德篇》《泰阿泰德篇》《智者篇》《政治家篇》《斐莱布篇》《蒂迈欧篇》《克里底亚篇》《法篇》。这个时期,柏拉图的思想已与中期对话中的思想有所不同。

柏拉图的思想是对以前希腊哲学,包括早期自然哲学、智者以及苏格拉底思想的创造性发展。特别是苏格拉底的人格和思想对他影响很大。柏拉图对话的主角多为苏格拉底。他说:“过去和将来都不会有柏拉图写的著作,现在以他署名的作品都属于苏格拉底,被美化与恢复了本来面目的苏格拉底。”[3]这些话固然出自哲学家的伟大谦虚,但也反映出苏格拉底对他影响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