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若缺”的密码(1 / 1)

老子密码 古敏 644 字 1个月前

老子在45章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最完满的东西,因物而成,看起来好像有欠缺的样子,但是它的作用却永不会停竭。)

庄子认为:“所谓成,就是毁,毁,就是成。”

林语堂说:“随物用成,都没有像状,所以叫缺。”

1.人生的大意欲

“大成”是人生大意欲、大事业的完成,“若缺”,是大事业完成后的缺憾。也是到了历史该终结的时候了。

美国哲学家艾恺认为:黑格尔的传人是马克思。他对工业革命后所产生的社会情况创造了一套影响深远的宏观理论。

在二十世纪末,艾恺在芝加哥大学急就了一篇相当精湛深远的哲学论文。《从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会演化到儒家化的文化吗》这篇哲论主体思想,主要是通过重新阐释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来生发开去的:

“历史的终结”和“即将来临的文化冲突”,所以获得如此大的共鸣,主要原因是他们适逢其时,对九十年代世界变动提出宏观历史式的解释。不论福山先生和享廷顿教授的解释(指他们所写的文章曾在全球引起广泛的讨论。前者是《历史的终结》,后者是《即将来临的文化冲突》,是否具有深度,他们或多或少对九十年代世界的三大变动作出分析。这三大变动是:(一)苏联在东欧政权的崩溃;(二)世界各地不断出现的宗教、种族、血缘的纷争;(三)“后现代”学术思潮对客观真理存在的怀疑。

梁漱溟以为,天地万物都是大意欲的具体表现。大意欲的具体表现营造一股无形的力量,不断推人类进步向前。全部生命是这种盲目力量的一种表现。正是这种意志——大意欲的个别具体化——和实现这种具体化时所遇到的障碍之间的争斗成了生命历程。精神或未实现的意欲,在需要和反应的不断相互作用中造成了对环境的需求并克服了环境中的障碍。这种文化即是生活的方式,人们用它来解决意欲的需要和环境带来的障碍之间的矛盾。文化的不同可以归结为“意欲方向”的不同或是意欲根据处理环境中障碍的方式的不同。

2.大道之行不得只好“隐以微”

老子的大成之说是“大道”之说,他这一学说在当时实际上是“隐以微”,“隐以微”,即是抚做些细小的事情,伟大的事业,莫不是由小事业积累而成的,这几乎是历史的公认。就连庄子也不得不承认:“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庞朴先生在《跳出一元主义窠臼》中认为:“小成并非愚蠢,亦不可悲;因为任何时候的任何个人和任何学派,都只能是小成。如果不愿落人宗教的圈圈,小成原是值得欣喜的。愚蠢而可悲的只是视小成为大道的一元主义心态,是这种学术的偏执狂……,历史告诉我们,一元主义是不可取的,不管那是什么样的一元。秦始皇以法为教,汉武帝罢黜百家,从认识论来说,都是一元主义在作怪,是一元的学术借助政治暴力而变成意识形态,也是政治暴力利用学术一元来营造天下一统……,两千年前已然如此,两千年后更不待言,两千年前犹有可说,演出的还是悲壮的史剧,两千年后则情无可言……”宠朴在这时的讲法,是他对“大成”的忽视,而对“小成”的扩张。这种偏执,是因为他没有理解老子的“大成”。“大成”的密码,老子已经说得很直白:“若缺”。就是说,但凡大道之行,都像是有缺陷的。除非行不得,只能“隐以微”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