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4章第5句:“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我不知道是谁生育了它?但在我看来,它在上帝之前好像就已经存在了的。)
三皇在夏商周时代,人们已把上帝看作是神,看作是主宰天下的神。但这个道,却比上帝来得还更早。
1.对“帝”的不同理解
唐玄宗李隆基说:
道,似乎在上帝之先。上帝,生物的主宰者。
五帝三皇,据《拾遗记》载:频斯国有大枫树林……树的东边有大石洞,石洞可以容纳一万人。石壁上有三皇的像:天皇十三个头,地皇十一个头,人皇九个头,都是超龙的身体。
宋徽宗赵佶说:
“象帝”,群物的开始,然而,道比上帝要领先。《庄子》上所讲的神鬼,神帝,都是生下了天、生下了地的道。你看它看不见,听它说听不到,想捕住它又捕不住,就好像它走出来,但你看不见它的门在哪里?所以老子说:“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儿子,好像比上帝还要先出生。”
五帝说的是五方神。东方神是太皞,南方神是炎帝,西方神是颛顼,中央神是黄帝。
明太祖朱元璋说:
老子感叹地问道:“我不知道是哪个人的儿子,象是在上帝之前就有的。”这一章的内容有“象帝”二字,想必老子也很难肯定它就比上帝生得还要早得早。老子是在说结草庐生活的上古时代,那时候的人看天象,认识天象是天的主宰,至于说到帝也不过如此而已罢了。
清世祖福临说:
《尚书·尧典》说:
正月初一这天,在尧帝的太庙里举行禅位典礼。舜代尧接受了天子的大命。舜继位后,便考察了北斗七星的远行规律。接着举行了祭天的大典,把继位的事报告给上帝,然后又精心诚意地祭祀天地四时,祭祀山川和群神。
尧嫁二女于舜上帝,生物的主宰,被受到教化的群众都在追随它啊,可是道又比上帝的教化还要来得早,这到底是是还是不是的呢?
王夫之在《老子衍》说:
老子在这里提到的“帝”,不是指上帝的帝。是指三皇五帝的“五帝。”
杨荣国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写道:
自殷种族国家建立以后,社会上阶级壁垒形成,有所谓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了。被统治层中分生产奴隶和家内奴隶两种。生产奴隶叫做“众”,卜辞作为“”象三人在酷日底下搞生产劳动。就是生产奴隶。所谓“众一百”就是指一百生产奴隶,所谓“丧众”就是指奴隶因不堪压榨而逃亡。管理“众”的叫做“小耤臣”。家内奴隶分“臣”、“仆”、“奚”、“奴”、“妾”等,而统治层中除侯、邦伯、师长等以外,最大的一位自然是殷国王,他是这个国家中的至高无上者。从下界来说,他就是“下帝”。可是,有了“下帝”,便不能不有“上帝”,于是就有“上帝”这一至上神的出现。
“上帝”有如父亲;“下帝”有如儿子,所谓“天子”。这做儿子的,一切都得服从父亲的命令,都得依照父亲的命令来行事。所以“下帝”就得服从“上帝”的命令,就得依照“上帝”的命令来行事。
北斗星君
北斗星君是道教崇奉的七位星神,即北斗七星。其依次为: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第一至第四为魁,第五至第七为标,合而为斗。《史记》中说,北斗七星,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有了“上帝”,于是做“下帝”的就无责任,“下帝”的所行所为,都可说是“上帝”的意志,而不是他自己的意志。于是所有的被奴役的人都得服从。不服从的话,也并不是说违背了“下帝”,而是违背了“上帝”;违背了“下帝”倒无所谓,可是,违背了“上帝”,那可不是好玩的。
而担任这“下帝”与“上帝”之间的媒介任务的,就是前面所说的卜、史、巫、祝。他们在氏族制时代,原是所谓咒术师,待殷种族国家建立以后,就成了这最有势力的文化官。比如:卜辞中所说的即、旅和黄等,以及《尚书》中所说的巫咸与巫贤,他们不都是所谓文化官吗?
在卜辞中,对于上天的称呼,只称“帝”,或称“上帝”,尚未发现称“天”的。“天”字虽有,但“天”字是作“大”字用,不是指上天。只有《商书》的《盘庚篇》中,对于上天,既称“上帝”,又称“天”。至卜辞中之多称“帝?’,少称“上帝”,以及不直呼为“天”,其原因并不是“帝”不代表上天。如果“帝”不代表上天,卜辞里就不会同时也有“上帝”的称呼,《盘庚篇》里也不会有“上帝”或“天”的称呼,更何况卜辞中本有“天”字,如前所说,只是对这具有“上帝”意义的“天”字不曾发现而已。适如郭沫若氏所说,只称“帝”可以表示出双重的意义;既有至上神的意义,又兼有宗祖神的意义。
《圣体辩论》拉斐尔(意大利)
这幅(圣体辩论)即属于“神学”主题。拉斐尔用基督教会展开对圣体的“学术研究”的形式来展现一幅宏伟的多人物场面。画上展示的事件共分为两大层次, 即两个不同的场面——人间与天上。在天上,象征圣父的形象在圆拱形的画面最高处,两侧有诸神和天使;在他的下面是处在光芒万丈的圆形光环中的耶稣,他以**形象展现。在耶稣的两边是圣母和施洗约翰。在耶稣的云彩下面有一球形, 内有一只鸽子, 它是圣灵的象征,如此来构成三位一体(即圣父、圣子、圣灵)。 《圣经》中所述各路先知与使徒们分坐在两侧, 气势十分庄严,脚下彩云翻滚,形成一个天上人间的大间隔。在这一长条的浮云下面,乃是众多人间著名人物形象,观者可以从中找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但丁等历史人物。每个形象都画得极其生动,可谓千姿百态,各有其恰当的身份。为什么那时称“帝”会带有这双重的意义呢?这个就是东方古代制国家的形成上的一大矛盾。
一方面,有了这统治工具的国家,自是要由血缘而地域化。以地域为单位,因而有了所谓“下帝”,有了“下帝”,也就不能不有所谓“上帝”。但在另一方面,殷的这一统治工具的国家虽然形成,可是,如前所说,统治这个国家的仍是殷的整个血族。因之,殷血族为了要使得它的统冶权能臻于永久,在意识形态上,自是要来慎终追远,要来求助于它的先祖,祈求先祖的保佑。所以殷人只称“帝”;因为称“帝”,既可以指“上帝”,又可以指他的先祖——帝。
同时,“帝”字在卜辞中是作,周代金文的“帝”字也和这差不多,都象花蒂的形状。由花蒂而果实,果实中又孕育出无数的花蒂来,这样绵延不绝。“帝”字象花蒂形,也就表征着:在“上帝”和帝的意志之下,殷人的统治权力的绵延不绝。
2.上帝是三位一体的神
《圣经》上说上帝是三位一体的神:
基督教认为,上帝是圣父、圣子耶稣、圣灵三位一体的神。上帝既是一神,但又包括圣父、圣子、圣灵三个位格,却有完全同具一个本体,这是奥秘的启示,无法用理性来接受。
《原罪和逐出伊甸园》(天顶画局部)米开朗基罗(意大利)
米开朗基罗在这个画面上描绘了两个情节: 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和被天使逐出伊甸园。亚当和夏娃除了具有凡人的肉体和情感之外,还有更深层的含义,那就是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生意义。 画幅中间以蛇和天使盘踞的善恶树将画面一分为二,左面描写亚当和夏娃在蛇的诱导下采摘树上的果实,亚当和夏娃既没有偷食的慌张,更没有违背上帝旨意的犯罪感,这与马萨乔画的亚当和夏娃处于上帝支配的从属地位不同。画幅右面,天使挥动宝剑将亚当和夏娃逐出乐园,亚当双手握拳, 既有拒绝和反抗之意,也有自卫和护卫妻子的状态,夏娃的胆怯是弱女子的本能反映,他们是大踏步地离开天堂,来到人间的。
3.近人对皇五帝的看法
石晓娜在《中国文化一本通》说:
中国古代最早所称的“皇帝”是对“三皇五帝”的统称。三皇指天皇、地皇和人皇,是传说中的三个古代帝王;“帝”原来指宇宙万物至高无上的主宰者——天帝,后来许多国家混战,各自称帝,出现西帝、东帝、中帝、北帝等,使天上的“帝”来到人间,成为超越“王”的人间尊号。(也有说是部落时期的黄帝、炎帝、蚩尤等。)勾陈上宫天皇大帝
勾陈上宫天皇大帝简称勾陈人帝、天皇大帝,四御之一。传为协助玉皇执掌南北极与天、地、人三才,统御诸星,并主持人间兵革之神。玉皇大帝
玉帝源于上古的天帝崇拜,后成为道教的尊神。道教以农历腊月二十五为玉帝出巡日。受汉族影响,不少少数民族地区也崇拜玉帝。
周晓孟在《中国名人》上说:
在古人的观念里,皇“给予万物生机”,代表上天、光明;帝具有“生育之功”,是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皇”与“帝”组合在一起就意味着天地,是万物之主。在古代,帝王君主地位之尊显,无人可及。在秦始皇之前,统治者一般被单独使用“皇”、 “帝”、 “王”、 “公”等字来称呼,如“三皇”、 “五帝”、周文王、齐桓公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自认为“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三皇五帝的功业也无法与他相比,为了彰显自己的“丰功伟绩”,他兼采“皇”、“帝”二字,来彰显自己的尊贵。
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共出现了将近九百位帝王君主。
4.象帝之先的三皇
(1)燧人
燧人,是三皇之一。据传说,燧人氏不仅发明了钻木取火,教会人们制作熟食;他还创造了“结绳记事”法,他用柔软的细绳打结记事,大结记大事,小结记小事等等。他又将细绳染上色彩,每种颜色分别代表特定的一类事物,这样所记之事更加丰富,也更加清楚。此外,他还给禽兽命名,建立传教之台,促兴交易之道。
燧人钻木取火佚名线描(2)伏羲
伏羲,也称为宓羲、庖牺、包牺、牺皇、皇羲、太昊等,古代华夏部落首领,上古时期的三皇之一,被后世尊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传说伏羲与女娲一样,都是蛇身人首。传说伏羲出生于甘肃天水。他所处的时代大约是新石器时代早期。他根据天地万物的阴阳变化创造八卦,教会人们结绳为网,用来捕鱼打猎。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
伏羲像(3)神农
神农,是继伏羲之后的又一位对中华民族做出杰出贡献的传奇人物,是三皇之一。相传,神农氏是我国古代农业、医药的发明者。神农发明制作了木耒、木耜等工具,开创了九井相连的水利灌溉技术,并教会人民农耕生产技术,故号神农氏。他还遍尝百草,发现药材,发明了医术,教会人民如何医治疾病。此外,神农氏还制定了历法。
神农采药佚名纸本设色辽代
5.三皇之后的五帝
(1)黄帝
黄帝是五帝之一,相传黄帝姓公孙,后改姓姬,因其居轩辕之丘,故又号轩辕氏。黄帝历来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所以中国人常自称“炎黄后裔”、“炎黄子孙”。他在有熊(今河南新郑)建国,所以也称有熊氏。他先后与炎帝、蚩尤决战,都获得了胜利,成为天下共主。传说黄帝在位期间,政治安定,国势强盛,文化进步,发明创造频出,如文字、音乐、历数、宫室、舟车、衣裳和指南车等。
黄帝佚名人物画(2)炎帝
炎帝是五帝之一,姜姓,是上古传说中姜姓部落的首领,也叫做赤帝、烈山氏,传说是神农的后裔子孙,是与黄帝同时期的、各部落联盟公推的另一位天下共主。炎帝曾与黄帝进行过三次激烈的战役,以炎帝失败、炎黄结盟告终,黄帝取代炎帝成为了唯一的天下共主。炎黄联盟又与蚩尤在涿鹿决战,结果蚩尤战败。从此以后,炎黄部落便得以在中原安居。
(3)颛顼
颛顼是五帝之一,相传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居帝丘(今河南濮阳东南)。颛顼聪敏沉稳,他10岁时就辅佐少昊治理国政,在民众中威信很高,20岁时就当上了首领。他在位期间重视人事治理,任命重为南正之官,掌管祭祀;任命黎为火正之官,掌管民事。同时,他强令崇拜鬼神的九黎族禁绝巫教,顺从教化,促进了各部落之间的融合。
绝地通天的颛顼(4)帝喾
帝喾,姓姬,黄帝的曾孙,五帝之一。相传帝喾15岁时,就因辅佐颛顼有功而被封于高辛;30岁时,帝喾即位,以毫为都,史称高辛氏。帝喾继位后,先后派遣火正黎及他的弟弟吴回出兵镇压共工叛乱,最终取得了胜利。他在位共70年,治国仁爱,生活俭朴,选贤任能,他任命善射的羿为射官,任命长于音乐的咸黑为乐官,创作《九招》曲和鼓、管、埙等乐器。
帝喾(5)尧
尧是五帝之一,号放勋,是帝喾的儿子。因封于陶、唐,所以也称为陶唐氏、唐尧。尧接受哥哥挚的禅位,在21岁时继帝位,都城为平阳(今山西临汾)。他聪明仁慈,治国有方。他制定法度,设置谏鼓和谤木,轻徭薄赋,并任命官员制定历法,通报气候,鼓励百姓耕种。尧老年时,选择舜做自己的继承人,并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舜,对舜进行长期的考察和测验后禅位给他。